702 章:雪原遇族(至元三十年冬?漠北雪原)
北征军行至克鲁伦河上游时,侦察兵阿古拉在雪地上发现了异样。他拨开半尺厚的积雪,露出一块被压平的驯鹿皮,皮上用炭灰画着歪扭的虎纹 —— 虎头圆睁,虎尾上翘,正是使虎部落的标志性标记。“这标记新鲜,雪没盖严边角,最多半日旧,” 阿古拉用刀鞘丈量皮张尺寸,“长三尺,宽两尺,是成年男子的手掌铺开大小,说明部落离此不远。”
他顺着标记延伸的方向追踪,发现雪地上有规律的马蹄印,蹄印边缘有细碎的虎毛,偶尔还夹杂着大型猫科动物的爪痕(五趾分开,爪尖深陷冻土)。“马蹄整齐,步幅均匀,是经过训练的战马;虎爪印与马蹄并行,间距一致,绝非偶然跟随,” 阿古拉在《侦察日志》上绘图记录,“部落极可能以虎为护卫,行进时人虎同行。”
傍晚扎营时,阿古拉将发现报给脱脱:“标记每隔三里一处,似在指引方向,又像在警示领地。” 脱脱看着虎纹标记沉吟:“使虎部落久居北境,从不与外界通婚,这标记或许是种外交信号,需谨慎应对。” 他当即下令:“明日派十名精兵随阿古拉深入,不许惊扰,只探虚实。”
脱脱命随军文吏整理使虎部落的传闻史料,帐内烛光下,《北境部落考》记载:“使虎部,旧称‘巴鲁特’,以虎为神,纹虎于衣、刻虎于器,信虎魂护族,凡迁徙、狩猎必祭虎神。” 文吏指着插图中的虎纹:“部落不同场合用不同虎纹,领地标记用‘立虎’,警示用‘扑虎’,求和用‘卧虎’。”
阿古拉带回的驯鹿皮标记被铺开细看,虎纹头顶有三道横纹,文吏立即比对:“这是部落首领专属的‘首领虎纹’,横纹代表统领三部,寻常标记只有一道。” 脱脱恍然大悟:“对方已知我军身份,用首领标记相示,既是示威,也是重视。” 他命人临摹虎纹:“要原样复制,不可错漏一笔,这是读懂他们语言的关键。”
蒙古千户帖木儿不以为然:“不过是些兽皮画,哪来这么多讲究?” 脱脱却摇头:“北境部落无文字,全靠图腾表意,错解标记可能引发冲突。” 他让文吏将虎纹分类建档:“立虎纹代表安全,扑虎纹需止步,卧虎纹可靠近,这是与部落打交道的基础。”
得知使虎部落重图腾信物,萧虎从斡耳朵调派专造礼器的汉匠李宝,命他打造 “虎纹银镜” 作为通好信物。李宝带的银料是晋地精炼纹银,先熔银成箔,再用 “鎏银法” 均匀覆在铜镜胎上(银层厚三分,确保不易磨损),镜面抛光至能照见毫发 —— 这是汉地最高级的镜艺,寻常部落从未见过。
镜背的虎纹錾刻最费功夫,李宝用细钢錾在银面雕琢:虎头微侧,虎目圆睁,虎须根根分明,虎身刻云纹衬底,最精妙处是虎耳内侧暗藏 “汉” 字小印(仅针尖大小,需放大镜可见),既是防伪,也是汉地工艺的标记。“纹要深三分,免得年久磨平,” 李宝对学徒说,“虎纹线条要流畅,既显神威,又不失灵动,让部落看出诚意。”
三日成镜,银镜直径八寸,镜钮为虎头形,握在手中沉甸甸的。李宝用丝绸包裹,装入檀木盒:“镜面盖绒布防刮,盒内垫防潮樟木,北境潮湿,需保银镜不发黑。” 脱脱验镜时赞道:“这镜不仅是信物,更是汉地工艺的展示,要让他们知我军既有武力,也有匠心。”
李宝向脱脱详解银镜工艺:“这镜经‘十二炼’而成,银料每炼一次纯度增一分,十二炼后银色如霜,永不发黑。镜背虎纹用‘浅錾’技法,既立体又不硌手,适合随身携带。” 他演示镜面效果:“在雪地阳光下,镜面反光可达百丈,夜间可聚月光,既是礼器,又有实用。”
为何选银镜而非金银?萧虎的密信中解释:“使虎部落不贪金银,但重天地异象,银镜能映日月,可被视为‘通神之物’,比金银更显尊重。” 脱脱深以为然,在《信物札记》中写道:“赠物不在贵重,在投其所好,银镜映虎,恰合其图腾信仰,此乃攻心之策。”
军器坊特意为银镜配了皮鞘,鞘外缝虎皮纹(非真虎皮,避触部落禁忌),鞘内垫羊毛,确保行军时镜面不震裂。李宝叮嘱使者:“献镜时需说‘此镜能映虎魂,愿与部落共沐日月’,不可提‘降服’‘归顺’等词,免触忌讳。” 外交的微妙,全藏在银镜的光影与措辞间。
脱脱亲自挑选出使使虎部落的人选,最终定了三人:懂北境方言的蒙古兵巴图(负责沟通)、熟悉部落习俗的文吏张谦(负责礼仪)、携带银镜的汉匠李宝(负责讲解工艺)。脱脱对三人训话:“见首领需行‘半跪礼’,献镜需双手托举,不谈军事,只说通好、互市。”
巴图是北境牧民出身,深知部落忌讳:“不可踩部落的火堆灰烬,不可摸他们的虎头饰品,说话时眼神要平视,不可俯视或仰视。” 张谦则准备了礼物清单:“除银镜外,带三十斤茶叶、十匹蜀锦,都是部落稀缺之物,茶叶可解肉腻,蜀锦防潮防寒,实用又体面。”
出发前夜,脱脱将临摹的虎纹交给张谦:“若对方展示扑虎纹,立即止步;若展示卧虎纹,可深入营地。记住,安全第一,不成也无妨,不可激化矛盾。” 三人连夜检查行装,将银镜木盒裹在最里层,确保万无一失。
次日天未亮,使者队踏着积雪出发,按虎纹标记指引的方向行进。北境雪原茫茫一片,唯有标记处的驯鹿皮在白雪中显眼,巴图辨认足迹:“部落行进速度不快,人虎混杂,每日约行三十里。” 张谦则记录地形:“过这片松林后有河谷,按标记走向,目的地应在河谷东侧。”
正午遭遇 “白毛风”,风雪如刀割面,能见度不足五尺,银镜木盒差点被风吹走,李宝死死抱住:“这镜若丢,通好就难了!” 三人躲在巨石后避风,巴图用皮囊煮雪化水,水开后泡上茶叶:“喝口热茶防雪盲,部落说‘雪盲如瞎虎,寸步难行’。”
傍晚风雪稍歇,他们在河谷发现更大的虎纹标记 —— 刻在岩壁上的立虎纹,比兽皮标记大十倍。张谦按脱脱所教,在标记旁放置带来的茶叶包,用石块压好:“这是回应的信号,表示我们无恶意。” 三人退至三里外扎营,彻夜警戒,不知部落会如何回应。
次日清晨,巴图被低沉的虎啸惊醒,他爬出帐外,只见河谷对岸出现一队人马 —— 约五十名部落武士,每人披虎皮坎肩,腰佩骨刀,最惊人的是每行十步有一头猛虎随行,虎颈系着皮绳,步伐与武士一致,人虎阵列整齐如军阵。
部落首领骑在白马上,身披整张黑虎皮(虎皮上的斑纹显示是罕见的成年雄虎),见到使者队并不靠近,只是抬手示意,身后武士立即吹起骨笛,猛虎闻声停下脚步,蹲坐如石,却仍虎视眈眈。巴图低声道:“这是标准的威慑阵型,人虎协同展示实力,咱们不可轻举妄动。”
张谦按礼仪高举银镜木盒,缓缓前行至河谷中央,对岸首领也策马上前,双方隔河相望。首领用生硬的蒙古语喊话:“你们是谁?为何闯我巴鲁特的领地?” 声音洪亮,带着草原部落特有的粗犷,身后猛虎似听懂问话,齐声低吼,震得河谷积雪簌簌掉落。
张谦躬身行礼,双手托举木盒:“我们是漠北军,奉萧公与拔都汗之命,特来通好,此镜赠首领,愿如镜中日月,照见诚意。” 他解开盒扣,取出银镜,雪地阳光下,镜面反射的光芒让对岸武士惊呼,连猛虎都抬头张望。
首领眼中闪过惊讶,示意武士搭桥。木桥搭好后,他独自过桥,张谦双手将银镜奉上。首领接过银镜,先看镜面照见自己的身影,又翻转看背面虎纹,当看到虎耳内侧的 “汉” 字小印时,眉头微挑:“汉地的手艺?倒是巧。” 他用手指轻抚虎纹:“这虎纹刻得像真的,比我们的炭画细。”
脱脱事先交代的话派上用场,张谦道:“首领虎纹威震北境,汉地工匠敬佩,特仿虎神模样造镜,愿人虎共安,互不侵扰。” 首领闻言,将银镜系在腰间:“这镜我收了,你们随我回营,见部落长老,再谈来意。”
随首领进入营地,脱脱的士兵才真正见识使虎部落的独特 —— 营地用木栅栏围起,栅栏上挂着风干的虎骨(据说是祭祀用品),每座帐篷门口卧着一头虎,有的虎旁甚至有孩童玩耍,虎却温顺如犬。首领解释:“小虎生下来就与人同吃同住,是家人,不是牲畜。”
营地中央的大帐前,竖着刻满虎纹的图腾柱,柱下燃着永不熄灭的火堆,几名萨满正在跳虎神舞,头戴虎首面具,身披虎皮裙,舞姿模仿虎的扑、跃、卧。首领说:“每日祭虎神,求虎魂护营,风雪再大也不怕。” 他命人杀羊待客,羊肉用虎形铜锅煮,锅沿铸着卧虎纹。
席间,武士们表演驯虎技艺:一声令下,猛虎跃起叼来远处的箭囊;再喝一声,虎便卧地打滚,露出肚皮示好。李宝悄悄对张谦说:“这驯虎术绝非天生,定有诀窍,若能学来,对北征大有裨益。” 张谦点头:“这正是脱脱公子让我们留意的。”
三日相处中,银镜成了营地的焦点,部落老少都来围观,首领更是随身携带,常对着镜面整理虎皮坎肩。当李宝演示用银镜聚阳光点燃干草时,部落众人惊呼为 “神术”,首领对张谦道:“汉地不仅有巧匠,还有奇术,你们说的通好,我信了一半。”
脱脱派来的后续队伍带来更多礼物:改良的铁制捕兽夹(比部落的骨夹耐用)、治疗冻伤的草药(按萧虎配方调制)。首领试用捕兽夹捕获一头野猪后,对脱脱的使者刮目相看:“这夹子比虎爪还灵,若你们愿教部落造夹子、制草药,我愿答应互不侵扰,还可帮你们探北境敌情。”
临别时,首领回赠一张幼虎皮(已鞣制好):“这是部落的回礼,虎皮软,适合做垫。” 他特意让张谦带话给脱脱:“银镜我会常带,虎纹为证,巴鲁特部与漠北军,雪地不相犯,风雪共取暖。” 银镜的光芒映在雪原上,也映开了两族交往的第一道缝隙,权谋藏于礼遇之下,信任始于工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