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巴图虎 > 第705章 白虎城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05 章:白虎城建(至元三十一年夏?贝加尔湖畔)

至元三十一年夏初,贝加尔湖畔的冻土开始消融,周显展开《白虎城规划图》时,羊皮纸在湖风里微微颤动。图纸按 “内城军政、外城民生” 的规制绘制:内城呈方形(象征稳固),周长三里,设四门(东 “迎旭”、南 “望湖”、西 “镇漠”、北 “拒寒”),城墙高两丈五尺(比普通边城高五尺,防风雪侵袭);外城沿内城向外扩展半里,呈扇形(顺应湖岸地形),划分民居、市集、作坊三区,主街沿东南风向延伸(避西北风)。

内城核心是军政中枢:北隅设都指挥使司(拔都驻军办公地),南隅建镇南司分衙(萧虎派文吏驻地),东西两角分设军械坊与粮仓。“军械坊需离民居百步,防火药意外;粮仓建在高坡,垫高三尺防潮,” 周显用朱笔标注,“内城街道宽两丈,可容四马并行,两侧设排水沟(深三尺,宽五尺),夏季排雨水,冬季填干草防雪堵。”

外城布局更重实用:市集设在南门外(靠近湖岸码头,便于物资装卸),民居按 “十户一坊” 划分,每坊设暖井(地下火道供暖的公共取暖点),作坊区集中铁匠铺、木匠坊(靠近石料场,减少运输)。周显特意在图上画圈:“外城边缘植沙棘林(耐寒灌木),既挡风沙,果实又可食用,一举两得。” 这份规划既循元代 “匠人营国” 之制,又融寒地生存智慧。

奠基之日选在 “芒种”(农书载此日 “土气旺,宜动土”),祭坛设在内城中心,周显与使虎部落首领巴图共主仪式。汉地礼器列左:青铜方鼎(盛五谷)、玉圭(刻 “奠基” 二字)、酒樽(中原米酒);蒙古礼器列右:铜制火盆(燃松木,取 “生生不息”)、羊胛骨(占卜用)、皮囊马奶酒。

仪式分三程:先由汉族文吏读《奠基祝文》,辞曰 “维岁在甲午,吉日芒种,筑城贝加尔之滨…… 愿地基永固,城郭长存”;再由蒙古萨满跳 “安土舞”,挥羊骨鞭抽打地面,口中念诵 “土灵息怒,石神佑城”;最后周显与巴图共执铁锹,铲第一抔土填入奠基坑(坑深五尺,埋五谷、铁器、虎骨,取 “五谷丰登、铁器护城、虎神镇宅” 之意)。

使虎部落送来特殊祭品:一张完整的白虎皮(部落珍藏三代的图腾皮),铺在奠基坑底。巴图解释:“白虎皮镇土,冻土不敢乱翻(指冻融沉降)。” 周显命人将皮张铺平,再盖三尺厚砂石:“这皮与城同存,让白虎神护佑此城。” 仪式结束后,士兵鸣炮三响(用小型铁炮),宣告建城正式开工。

桩基工程是冻土建城的关键,周显按 “每丈三桩” 的标准布桩,选用贝加尔湖沿岸的百年松木(木质坚硬,含松脂少,不易腐烂)。工匠先将松木截成三丈长桩,桩尖削成三棱形(增强穿透力),用蒸汽熏烤三日(汉地古法,使木质更柔韧),再涂桐油与沥青混合物(防潮防腐)。

打桩用 “重力锤”(铁制锤头重千斤,挂在木制龙门架上),四人拉绳起落,锤击桩顶 “咚咚” 声震彻湖岸。为应对冻土坚硬,周显创新 “热桩法”:桩尖裹浸油麻布,点燃后趁势下桩,火焰融化表层冻土,桩身更易下沉。“每桩需打入地下两丈,露出地面一丈,” 周显盯着水准器,“桩顶需平齐,误差不超半寸,否则地梁铺不平。”

桩基打好后,铺设地梁(松木拼接,用榫卯连接),地梁间填充石灰糯米浆(按 “石灰三、糯米一、砂五” 配比,元代军器监秘方),浆中掺盐(降低冰点,防冻裂)。“这浆要趁热浇,凉了会冻住,” 老石匠王福林指挥工匠,“浇完用草帘盖,再覆砂土保温,三天才能硬透。” 桩基与地梁形成整体,有效隔绝冻土冻融对城墙的影响。

城墙用 “砖石混砌法”:内层用本地青石(抗压性强),外层包汉地砖(平整度高,美观),砖石间抹石灰糯米浆,每砌三尺铺一层竹筋(增强整体性)。周显要求城墙收分(上窄下宽):底部宽一丈五,顶部宽一丈,坡度 “五收一”(每高五尺收窄一尺),既抗风雪压力,又利排水。

砌筑时严格控缝:竖缝错开(避免通缝渗水),水平缝用薄铁片塞紧(防冬季冻胀开裂)。城墙每隔十丈设 “马面”(凸出于城墙的防御台),马面内设暖房(砌火墙,冬季驻军取暖),暖房烟道出城墙三尺(防烟气倒灌)。“马面要比城墙高五尺,视野更广,” 周显对工兵营统领说,“敌人攻城时,马面守军可夹击城下敌军。”

为防积雪压塌城墙,顶部砌 “女儿墙”(高三尺),墙内侧设 “泄水槽”(石制,槽底倾斜,将雪水引向墙外),水槽口装铜制虎头(既美观,又增强水流冲击力)。这些细节让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抵御极寒的屏障,体现 “攻防一体” 的设计智慧。

建材筹措按 “冰储暖运” 策略:冬季结冰时,用雪橇从北岸运石料(冰路光滑,节省运力),储存在湖岸冰窖(天然冷库,石料不易风化);夏季暖期,用骆驼队从漠北运来汉地砖瓦(此时冻土融化,陆路可行),砖瓦先卸在临时货场(用木架垫高,防地面潮气)。

周显制定《建材调度表》:每月初一、十五盘点,按施工进度分拨。石料按需开采(本地石场配三十名石匠,每日出石五十块),砖瓦提前三月预定(从大都军窑烧制,刻 “白虎城” 标记,防止以次充好)。“砖瓦易碎,运输时要用稻草捆扎,每车限装百块,” 调度官在日志中记录,“昨日碎砖五块,已追责押运兵卒。”

特殊建材如石灰、糯米从汉地调运,用双层麻袋包装(内层防潮,外层耐磨),储存在干燥的毡帐内。周显还设 “废料回收坊”,碎砖碎石磨成粉,掺入石灰浆重新使用。“寒地建城不易,寸材寸金,” 他告诫工匠,“省下的建材,就是将来守城的弹药。”

工地上汉蒙工匠分工明确又互助:汉族木匠擅长榫卯结构(负责梁柱、门窗),蒙古木匠精通寒地木材处理(用热油浸泡木材防裂);汉族石匠精于砖石砌筑(城墙、地基),蒙古石匠擅长就地取材(用湖岸片石垒砌辅助工事)。

李木匠(汉地)与巴特尔(蒙古)合作处理城门梁柱:李木匠画出榫卯图纸,巴特尔按图加工,发现松木在寒地易收缩,建议 “榫头留半寸空隙,填麻丝浸蜡”(蒙古古法),解决了木材冻胀问题。王石匠(汉地)向蒙古石匠学 “冰砌法”:冬季用冰块砌临时工事,泼水冻结加固,夏季拆除再用,节省石料。

为统一工艺标准,周显设 “工匠学堂”,每日傍晚授课:汉族文吏讲《营造法式》,蒙古老工匠传寒地经验,学员互教语言(汉文与蒙文对照记工艺术语)。“汉匠的图纸准,蒙匠的土法灵,” 周显在学堂黑板上写,“合在一起,才是白虎城的好法子。” 这种协作不仅提高效率,更让技艺在融合中创新。

建城劳力分三类:驻军士兵(承担防御与重体力活,如打桩、运石)、招募民工(负责砌筑、搬运,多为北境流民,按劳发粮)、使虎部落(派五十名壮丁,擅长冰上运输与寒地作业)。周显按 “三班制” 排班:早班(卯至午)、中班(午至酉)、夜班(酉至卯,只干轻活,如筛砂、和浆)。

士兵与民工同吃同住(营地按 “军民混编”,每帐住汉兵、蒙古兵、民工各二人,促进熟悉),口粮按 “劳绩分等”:士兵每日一斤半粮(含肉二两),民工一斤粮(干重活加二两),部落壮丁另加马奶酒(尊重习俗)。“昨日三班运石料三十车,超额五车,全营加发饼子,” 军需官在帐前公示,激发干劲。

为防怠工,设 “功过簿”:超额完成记功(累计十功换一匹布),偷懒误事记过(三过罚粮一斤)。周显每日巡查工地,遇士兵与民工争执(多因分工不均),当场调解:“城是大家的城,兵守民建,缺一不可。” 这种军民协作不仅加快进度,更凝聚了守城的向心力。

白虎城依赖湖心岛的淡水泉,周显设计 “三级供水系统”:一级泉眼(用石砌井壁,加盖防污染),二级蓄水池(建在高坡,用砂过滤),三级输水渠(木制管道,外包麻布防渗)。管道沿桩基间隙铺设,埋入地下三尺(防冬季冻结),每隔百步设闸门(调节水量)。

为防冻裂,输水渠用 “双管法”:内管输水,外管填锯末(保温),接口处用铜套连接(密封且柔韧)。蓄水池冬季盖保温毡,池底烧火道(低温时加热,防结冰)。“每日需测水温,低于零度立即烧火,” 水官记录,“泉眼水量稳定,每日可供千人饮用,足够守城需求。”

还建 “备用水井”(内城四口,外城八口),井深五丈,用汉地 “井甃法” 砌砖壁(防坍塌),井口设辘轳(省力),井底铺碎石(过滤泥沙)。这套系统确保 “断泉不断水”,为白虎城的长期坚守提供生命保障。

主城楼(南门 “望湖楼”)的装饰是建城的点睛之笔,周显请汉蒙木匠联合雕刻虎纹。城楼梁柱用 “透雕法” 刻虎纹:横梁刻 “行虎”(虎步稳健,象征行军有序),立柱刻 “卧虎”(虎躯盘绕,象征驻守安宁),斗拱刻 “幼虎”(虎头微抬,象征传承不息)。

木雕先由蒙古工匠画轮廓(按部落图腾风格,线条粗犷),再由汉族工匠精修(细化虎毛、虎目,线条细腻),最后涂漆(用桐油调朱砂,红底黑纹,既防腐又醒目)。“虎目要用琉璃珠镶嵌(从西域运来),阳光下会发光,” 周显对木雕匠说,“远处看,就像真虎镇守城门。”

城楼匾额 “白虎城” 三字由萧虎题写(隶书,苍劲有力),刻在楠木板上,外包铜边(防风雨侵蚀)。匾额两侧挂铜铃(风过铃响,警示外敌,也驱鸟兽),铃上铸 “永固” 二字(呼应祭天坛盟约)。这些装饰不仅是艺术,更是军事威慑与文化认同的象征。

夏末秋初,内城城墙与主城楼完工,周显组织首次验收:用铅垂线测城墙垂直度(误差小于三寸,符合标准),用铁锤敲击砖石(声音清脆,无空鼓),试水渠排水(水流顺畅,无渗漏)。拔都与萧虎派来的监工官亲临查验,在《验收册》上签字:“工程坚固,工艺合规。”

验收后举行 “城楼登礼”,周显率工匠代表登南门楼,远眺贝加尔湖:“城已具雏形,冬前需完成外城民居与粮仓,明年开春建军械坊与暖房。” 他宣布下一阶段重点:“储备越冬物资,培训守城士兵(学习寒地作战与城防操作),与使虎部落议定冬季巡逻制度。”

夕阳下,城楼虎纹木雕在余晖中泛着红光,城墙投下的阴影覆盖湖岸,如一头蛰伏的巨兽。周显抚摸城砖上未干的石灰浆,心中默念:“这城,要挡住风雪,更要挡住野心,让北境永固。” 远处使虎部落的营地炊烟升起,与工地的烟火交织,见证着一座寒地坚城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