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杨震也不会天真到去和他们普及人人平等是利国利民的国策,这种观念。
想了想,转而道:“那就退而求其次,派商人偷偷去贩卖这些东西,但是要求一定要把粮食换回来。”
秦靳目光一亮,觉得这样完全可以,用亮晶晶的目光看向谢开明,等着他点头答应,而且亲自去实施这个计策。
这么明显的暗示,谢开明自然是马上意会,脸色马上就黑了,因为这个计策把自己也算计在内。
试想一下,商人把朝廷的规定成贵重的物品偷偷倒卖给外族,一旦被发现,各地官员就会举报。
这样的举报自然会被皇上压下去,谢开明知道了计划,自然也要把举报的折子压下去。
实在没办法,比如有重量级的人在大朝会提出,不得不处理一下,也一定高高举起,然后轻轻放下。
地方官员发现无论怎么举报,皇上不管,内阁也不管,这不就把自己这个内阁首辅看成天下第一巨贪了吗?
此外,这个计划实施成功,漠北和西南各部族饿死无数人,史书怎么写自己?是个歹毒得无所不用其极的人?
谢开明头皮发麻,内心即矛盾又复杂,朝廷如今面临内忧外患,自己这个内阁首辅要是不干出一点成绩出来,先不说能不能善终的问题,史书上肯定会留下一个“庸碌无为”的评价。
而杨震的计划确实好,要是成功了,彻底解决了内忧外患的问题,在自己任内,把大觉王朝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想到这些,谢开明突然生出一种哪怕死了、哪怕背负骂名也值得的错觉来。
即便失败,顶多也就损失一些财物,风险小的几乎可忽略不计。
说实话,什么珍珠翡翠,金银手镯,他都看腻了,有时候觉得还不如平民的木簪子好看。
所以损失就损失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关键是,皇上已经心动了,要是不这么做,就要拿出更好的办法来。
要是有办法,也不用商量到现在了,其他官员现在都老婆小妾热炕头,自己却在这里焦头烂额。
让提出这个提议的杨震去实施这个计划更不合适,他现在还是个从五品的小官,又没家世背景,担不起这个重任。
谢开明想了想,觉得这事不能自己一个人扛,于是道:“皇上,此计可行,操作起来也简单,但是还是把六部尚书叫来商议一下,以免他们不知道计划,拖了后腿。”
杨震道,“这个计策不能让太多知道,因为只是派商人去做这个事,要是各部族知道完整的计策,商人就危险了,肯定是有去无回,所以保密非常重要,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谢开明用一种非常复杂的目光看了杨震一眼,缓缓道:“皇上,至少兵部尚书应该知道,没有兵部的首肯,并且开出特批路引,无论是朝廷派人假冒的商人,还是真实的商人,也是寸步难行。”
秦靳觉得此言有理,要是把这事交代给各州府的地方官员去办,人多嘴杂,难免会走漏风声,而且也不一定能很好的配合。
但是有兵部去做这个事,那就不一样了,商人有了兵部的批文,运送货物自然是畅通无阻,地方官员也不敢管兵部的事,自然方便的很。
于是点点头,看向高公公,“去把兵部尚书岳大人请来。”
高公公微微一愣,显然,没想到皇上这么急,竟然要连夜把人请来,这一来一回,至少都得个把时辰,但圣意难违,只能领命而去了。
杨震后知后觉的发现,谢开明虽然支持这个计策,但是不想亲自操刀这个事情。
这让他有点意外,要知道,这可是一个肥差,因为需要的货物从国库拿,这几乎零成本,卖到各部族去,那收入有一大半可以变成私有。
而谢家、家大业大,随便从宗族中抽调一些人手,或者从旁支抽调一些人,就能吃下这块肥肉。
而他却推给兵部去做,这有点古怪。
杨震可没觉得谢开明高尚到视钱财为粪土,他要是这样的人,谢家哪来的万贯家财?
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就在杨震有点走神的时候,皇上又道:“现在议论另一件事,杨震,你凭什么认为只要姚信吃了败仗,高丽主力大军一定会入侵?”
杨震回神,沉声道:“陛下,据微臣所知,高丽这个地方太苦寒,加上高丽这些年来人口也膨胀的太厉害,自然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他们之所以发动战争,和漠北和西南的部族发动战争可不一样,只抢劫一点财物马上收兵,他们是看上了幽州这块肥沃的土地,一旦英国公溃败,高丽怎么会错失良机,还等着朝廷增援呢?”
谢开明道:“可想要抽调西北大营和镇南军的精兵可没那么容易。”
闻言,杨震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确实不容易,这不是皇上一封圣旨下去就能办到的。
这不是合伙吃饭,你带一只鸡,我带一些蘑菇,大家一起吃小鸡炖蘑菇这么简单。
首先主帅就很不好选,也许梁王,夏书明和姚信三人谁都不服谁,封谁当主帅没什么意见,但是抽调精兵他们的精兵,可就没那么痛快答应了。
因为这精兵抽调过去,如同肉包子打狗,无论打胜仗还吃了败仗,抽调过去的精兵肯定回不来了。
这相当于兵权被剥夺一大部分,何况还都是精兵,那可都是宝贝。
这样的精兵一万比十万普通士兵都要强得多。
所以不能在梁王、夏书明和姚信三人之中挑选主帅,而是要选一个没什么背景,但是会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出来当主帅。
让梁王,夏书明和姚信都知道,打了胜仗,功劳有了,派出去的精兵会回到自己手中。
可这样的主帅去哪里找啊!
杨震也头疼,这种手里明明有牌,可大小王不能一起出,想想就觉得很无奈。
要是梁王,夏书明和姚信这三人之中,有一个肯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这事就很简单了。
但现实是,恐怕没有人愿意牺牲来成全大局,而皇上强压的后果也许风险会更大,还有可能生出别的事端来。
想到这些,杨震一时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谢开明的问题,他就是看明白这一点,才点了这么一句,要是自己继续口花花,肯定会被当做外行,不懂其中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