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将至,药膳馆的窗棂上冰凌渐消。晨起推窗,料峭的春风裹挟着湿气扑面而来,院子里积雪初融的青石板上,小林挎着竹篮快步走来,篮中翠绿的青菜上还沾着晨露。
\"程教授,您看这霜打青菜的成色。\"她放下竹篮,搓着冻红的手指。篮中的苏州青叶片肥厚,叶脉清晰,轻轻一掐就渗出晶莹的汁液,正是经霜后愈发甜嫩的时令菜蔬。
\"青菜甘凉,《食疗本草》谓其'通利肠胃,除烦解热'。\"我取来竹刀将菜叶细细切碎,\"最宜冬春之交清解郁热。\"
郑淮安从地窖捧出个陶瓮,掀开油纸封,浓郁的咸香顿时盈室。瓮中是湖州特制的咸肉,肥瘦相间的肉块呈现出诱人的琥珀色,轻轻一按就有晶莹的油珠渗出。老人用竹刀切下一片,阳光下肉片通透如琥珀,纹理分明。
\"冬至前腌的。\"郑淮安眯着眼道,\"要用粗盐反复揉搓,再经三九寒风晾晒。《养小录》说这样的咸肉最能'健脾开胃,生津润燥'。\"
制作时,我选了一把老竹刀。青菜需顺着叶脉切丝,下刀要轻而快,如此方能保留菜汁。小林初学时总切得粗细不均,如今已能掌握其中分寸。咸肉要先用黄酒蒸软,再用竹刀切成细丁——师父当年说过,铁器会让肉质变柴,唯有竹刀能保其鲜嫩。
蒸糕用的是陈年松木笼屉,屉底垫着今晨新摘的竹叶,叶上犹带晨露。火候最是关键,松枝要先武火催香,待蒸汽弥漫时转文火慢蒸,最后用余火收味。这般蒸出的糕,方能菜香扑鼻,咸鲜适口。
前厅传来虚弱的咳嗽声。一位面色萎黄的老妇人扶着门框,枯瘦的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开春以来...茶饭不思...看见油腻就反胃...\"她气若游丝地说道,嘴角泛着白沫。我注意到她指甲上的横纹和干裂的嘴唇,那是脾胃虚弱的征兆。
我奉上一块刚出笼的咸肉菜饭糕,看她用颤抖的双手接过,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小口。渐渐地,她浑浊的眼中泛起光彩,干瘪的脸颊微微颤动:\"好香...像是...年轻时在田头吃的饭团...\"
这让我想起师父的教诲:调理脾胃如同这蒸糕,不可操之过急。如今这咸肉菜饭糕,已成了药膳馆立春时节的招牌。那些被湿浊所困的人,总能在这里找到开胃的滋味。
暮色渐沉时,我独坐廊下。蒸笼的余温尚在,混合着青菜的清香与咸肉的醇厚,在初春的寒意中格外温暖。忽然明白,所谓药膳之道,不过是用最应季的食材,最用心的火候,烹制出最熨帖脾胃的滋味。就像这咸肉菜饭糕,清中有补,补中带清,恰如阴阳调和,都在这一口温热里。
窗外,东风渐起,新芽初绽。明日又会有新的\"脾困客\"踏青而来,带着各自的故事。而这一块咸鲜,将继续滋养着每一个需要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