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江南一个叫青柳村的地方,村头有口古井,井水清冽甘甜,村民们世代都靠它饮水。可这口井有个古怪的传说——每逢满月之夜,井水会映出投井者内心最深的遗憾或渴望之景象,可那绝非现实,而是虚幻的“心影”。
村里的老人常告诫孩童:“莫要在满月夜靠近古井,小心被‘心影’迷了心窍!”可孩子们总当是吓唬人的话,直到那年中秋前夕,一个名叫阿生的少年,为了寻他早逝的母亲“身影”,冒险下了井……
阿生今年十六岁,父母早亡,只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他娘走得早,他记事起就没见过她模样,只听奶奶说,他娘是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可惜生他时难产,没能活下来。阿生每每想起,心里总不是滋味,总想着:“若能见娘一面,该多好?”
这年中秋将至,月亮一天比一天圆。阿生听村里的老人提起古井的传说,心里一动——若在满月夜下井,是不是就能见到娘的“身影”?
奶奶得知他的念头,急得直跺脚:“胡闹!那井里的‘心影’是虚幻的,看了只会徒增烦恼!”可阿生执拗,心想:“哪怕是虚幻的,能见娘一面,我也甘心!”
中秋夜,月圆如盘。阿生趁奶奶睡熟,偷偷溜到古井边。井水在月光下泛着银光,深不见底。他咬咬牙,找了根麻绳绑在腰上,另一端拴在井边的老槐树上,然后慢慢滑了下去。
井水冰凉刺骨,阿生屏住呼吸,沉入水中。恍惚间,他感觉自己飘了起来,再睁眼时,竟已置身一片朦胧的光影之中。
四周如梦似幻,远处站着个模糊的身影,看身形像是个女子,披着月白色的衣裳,正低头望着他。阿生心头狂跳,声音发颤:“娘……是你吗?”
那身影缓缓抬头,露出一张模糊的脸,似笑非笑。阿生想走近,可刚迈出一步,脚下的地面突然化作流沙,他踉跄几步,跌坐在地。
“想见我?”一个清冷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可你可知,执念太深,只会困在这里?”
阿生抬头,只见一个身着黑衣的影魅从光影中浮现,面容模糊,只有一双幽绿的眼睛泛着冷光。他强作镇定:“你是谁?”
影魅冷笑:“我是守影人,专司‘心影’之问。你既来了,便需解我三问,否则永困此地!”
第一问,影魅问:“世间何物,愈予愈多?”
阿生想了想,答:“是善心。你越给予善意,得到的温暖也越多。”
影魅点头:“算你答对。”
第二问,影魅又问:“人心最易困于何物?”
阿生不假思索:“执念。”
影魅眯起眼:“答得倒快,可你自身不也困于执念?”
阿生一愣,心头微颤。
第三问最难,影魅问:“你娘若真在此,你会如何?”
阿生怔住,脑海中闪过奶奶的话——“你娘若泉下有知,最盼的是你好好活着。”他深吸一口气,答:“我会告诉她,我过得很好,让她放心。”
影魅沉默片刻,忽然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四周的光影渐渐褪去,阿生发现自己仍站在井底,可眼前的景象却变了——
井水不再朦胧,而是清晰地映出他和奶奶相依为命的画面:奶奶在灶前做饭,他在院子里劈柴,两人虽清贫,却笑得温暖。
阿生忽然明白,他真正渴望的,从来不是虚幻的“见娘一面”,而是对娘的思念与释怀。他不再执着于执念,心境豁然开朗。
再睁眼时,他已回到井边,月光依旧皎洁。奶奶焦急地守在井口,见他爬上来,一把抱住他:“傻孩子!可算回来了!”
阿生眼眶微热,笑道:“娘……我见着了。”
奶奶一愣:“你娘?”
阿生摇头,握紧奶奶的手:“我见着了咱祖孙俩的日子,挺好的。”
后来,阿生依旧常去井边打水,却再没提过下井的事。村民们问他是否见了“心影”,他只笑笑:“见了,不过是提醒我,珍惜眼前人罢了。”
而那口古井,依旧在满月之夜泛着银光,倒映着世人的执念与释怀。只是少了像阿生这样莽撞的少年,多了几分对生活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