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阿淮,这不是什么贵重东西,记得你小时候最爱练字,惯用‘青山挂雪’的墨…

这墨是旧年存下的,笔是托人选的上等狼毫,想着你回京任职,书房里总用得着。”

这份礼,显然花了心思,并非寻常应酬之物。姜淮心念再动,低声道:“多谢阿姐,费心了!”

之后姐弟俩又继续聊着。

.......

翌日清晨,姜淮换上了簇新的从五品工部员外郎鸂鶒补服,乘轿前往皇城内的工部衙门报到。

轿子行至东华门外,按例需下轿步行入内。

清晨的宫墙下,官员们三三两两,或步履匆匆,或低声交谈,青石板路上回荡着官靴踏过的声响和隐约的环佩叮咚。

姜淮正了正冠带,深吸一口带着皇家威严的清气,准备踏入这帝国政务的核心之地。

忽听得身后传来两声又惊又喜的低呼:

“景行兄?”

“真是姜兄!”

他循声回头,只见两名同样身着青色翰林院编修补服的年轻官员正快步走来,脸上洋溢着毫不作伪的惊喜笑容。

正是他当年同科进士及好友,周良平与许文才。

“良平!文才!”姜淮也顿时笑开,胸中涌起一股他乡遇故知的暖流。

三年未见,好友容颜未改,只是眉宇间也添了些许官场历练的沉稳。

周良平抢先一步,抓住姜淮的手臂上下打量,啧啧有声:“好你个姜淮!一别三年,音信稀疏,这一回来可就吓了我们一跳!工部员外郎!可了不得!”

他用力拍了拍姜淮的胳膊,“就是这身板…嚯,北地的风沙是厉害,瞧把你磋磨的,又黑又瘦!当年在翰林院,你可是最白净的一个!比那当年的探花可还要俊!”

姜淮听了这话,哭笑不得。

许文才眼中的笑意和关切同样真切。

他仔细端详着姜淮的面庞,点头道:“人是清减了些,但这精气神却更足了,目光沉静,倒真像是替陛下镇守过一方、办了实事的模样。

不像我们,终日埋首故纸堆,都快腌出霉味了。”他话语里带着调侃,也有一丝对好友建功立业的钦佩。

姜淮看着两位好友关切的眼神,心中暖意融融,那些在北地经历的艰难困苦,在这一刻仿佛都化为了可以轻松调侃的谈资。

他笑道:“北地风光壮阔,日日巡田督工,难免沾些尘土气。倒是二位仁兄,清贵如昔,令人羡慕。”

“羡慕什么!”周良平快人快语,“我们才是真羡慕你!北地土豆、面粉厂、曲辕犁、耧车,新式水磨…你的名字如今在翰林院都传遍了!

几位学士议事时都常拿你的事例来训导我们,说读书人就当如姜淮,既能做得锦绣文章,也能办得利民实事!给我们压力好大!”

许文才也正色道:“姜淮兄,确实不易。我们都听说了,初到北地时百废待兴,豪强掣肘,天时不顺…

你能在那般境地里做出如此政绩,其中艰辛,可想而知。绝非仅是黑了瘦了这般简单。”他的话语更深入一层,透露出对姜淮处境的理解和共情。

这番真挚的话语,比任何浮夸的恭贺都更让姜淮动容。他收敛了笑容,拱手道:“多谢文才兄体谅。其中确有艰难,但见到百姓能吃饱饭,脸上有了笑模样,便觉得一切都值了。

再者,若无当年与二位切磋学问、砥砺心志,我也未必能坚持下来。”

这话说得诚恳。周良平笑道:“这话我爱听!今晚可得好好聚聚,‘状元楼’不醉不归!你必须细细讲讲北地见闻,还有那水磨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对,”许文才也笑道,“务必赏光。你如今是能臣干吏,我们还得向你多多请教实务呢。”

“这个好说,倒时下值,咱们约一下!”

之后几人闲话几句,就分开了。

宫门开启的钟声响起,官员们开始鱼贯而入。

姜淮与二人约定好时间地点,彼此拱了拱手。

看着两位好友汇入入宫的人流,背影依旧带着翰林官特有的清雅书卷气,姜淮脸上的笑意久久未散。

在这等级森严、利益交织的宫墙之下,能得这样不论官职升迁、只因志趣相投而真心为你高兴、体谅你艰辛的友人,实属难得。

他整了整衣冠,带着这份好心情,步履沉稳地向着工部衙门走去。

......

与翰林院旧友话别后,姜淮深吸一口气,整了整崭新的鸂鶒补服,随着人流步入东华门。

穿过重重宫阙,绕过文渊阁的飞檐,一片与翰林院的清雅、六部的威严肃穆略有不同的建筑群出现在眼前。

这里便是工部。

与吏部、户部等不同,工部衙门的空气中似乎都漂浮着一股独特的味道。

是陈年木料的清香、新铸铜铁的金属气、隐约的墨汁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河塘水汽。

门前一对石狮不像其他部门那般狰狞,反而脚下踩着刻有河图洛书的石球,象征着工部“格物致知,利济天下”的职责。

衙门口并无太多车马喧嚣,反而常见一些穿着短打、手脚沾着墨渍或泥点的吏员匆匆进出。

他们手中或许捧着图样,或许抬着模型,与往来那些身着青绿官袍的官员形成鲜明对比,透出一股务实甚至略显粗粝的气息。

姜淮向门吏递上吏部文书和官凭。那老吏验看后,脸上立刻堆起恭敬又不失分寸的笑容:“原来是姜大人!

尚书大人和两位侍郎大人早有吩咐,您今日来,可直接去虞衡清吏司报到。小的给您引路。”

关于这位年轻状元郎任北地通判的事迹,他自然有所耳闻。

“既然如此,多谢了。”

姜淮步入工部大院,其内部格局也显露出它的职能特色,正堂,本部堂,居中最为宏伟,是工部尚书、侍郎总揽全局、议事决策之所。

门楣上高悬“百工允厘”的巨匾。

四大清吏司,分列左右廊庑,是工部的核心办事机构,老吏边走边低声介绍,

营缮清吏司,负责宫殿、陵寝、城垣的修建。

隐约能听到里面讨论“金丝楠木”、“歇山顶”、“斗拱规制”的声音。

虞衡清吏司,这正是姜淮任职之处。负责制造各类器物,从军械、铸钱到祭祀礼器,以及度量衡的统一与管理。

其院内一角竟堆放着各种新制的犁、耙、水车模型,姜淮甚至一眼看到了缩小版的北地水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