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拆弹组收队时,天光已经彻底亮了。我站在配电室外,看着他们把起爆器装进防爆箱,帕颂临走前拍了拍我的肩,什么也没说。那截带K-07刻痕的灰色电线,我趁人不注意悄悄收进了证物袋——没人记录,没人清点,只有我自己知道它不该被归档为普通物证。

回国后的第三天,专案总结会在市局召开。会议室里坐满了人,领导站在投影前,语气沉稳地复盘整个行动:“此次跨国反恐行动成功阻止了一起重大袭击,关键节点的判断精准,现场处置果断……特别要提到晓薇同志,在拆弹关键时刻提出双回路剪断方案,为最终排除险情争取了决定性时机。”

掌声响起时,我坐在角落,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证物袋。那不是荣誉的时刻,而是一次又一次画面在脑中重演:阿朗被押走前回头那一眼,帕颂剪刀悬在半空的静止,还有那根灰色线上刻着的K-07。它不属于阿朗,也不属于那个变电站。它是另一双手留下的印记。

“晓薇。”领导的声音把我拉回来,“你有什么补充?”

我站起身,会议室瞬间安静。我没有看投影,也没有念报告,只是说:“阿朗不是技术核心。他用的起爆器,第一层是家电零件拼的,第二层却是高精度定制电路,带编码标记。K-07——这不是通用型号,是代号。我们抓到的是执行者,但背后的技术供应源,还活着。”

有人皱眉,有人交换眼神。副局长沉吟片刻:“你的意思是,这次行动只是切断了触手?”

“是。”我点头,“而且,这只手可能还在动。”

会后,我在走廊停下,从证物袋里取出那段电线,对着灯光仔细看了很久。然后把它放进办公桌最底层的抽屉,锁上。

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凌晨两点,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技术科的自动警报推送:市中心某政府合作实验室系统遭入侵,监控无异常进出记录,但核心服务器数据被远程清空,安全协议自毁,痕迹极干净。

我坐起身,打开笔记本,调出之前拆弹现场的电路图分析记录。入侵方式是远程渗透,但手法——尤其是那套自毁协议的逻辑结构——让我想起什么。我迅速比对,心跳慢了半拍:非军用,但高精度;模块化设计,留有冗余触发点;最关键的,是那种“看似混乱实则有序”的布线思维——和K-07起爆器的第二层线路,如出一辙。

这不是巧合。

我立刻拨通技术科值班员的视频通话。对方打着哈欠,看到是我,语气松了点:“晓薇?这案子归网安那边,你掺和什么?”

“你们怎么描述那个入侵程序?”我问。

“啊?就是……典型的自毁型木马,触发后自动擦除所有跳板节点。”他顿了顿,“哦对了,组长说它有点怪,像是‘会呼吸的病毒’——能根据防御强度调整攻击频率,不死不灭那种。”

我记下这句话,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把“会呼吸的病毒”和“K-07”并列输入搜索框。没有直接关联,但两者的技术语言风格高度一致:不是破坏,而是潜伏;不是强攻,而是渗透。

我抬头看向白板,上面还贴着恐怖袭击案的时间线。我拿笔,在“行动结束”那天画了个红圈,再往下延伸,标出实验室失窃的时间——仅隔十二小时。

他们不是在逃。

是在布局。

第二天一早,我走进专案组办公室,把两起案件的时间线并列贴在白板上,又打印出电路逻辑对比图和入侵程序行为分析。同事们陆续进来,有人看见我眼下的青黑,笑着说:“英雄不休息?”

“这不是荣誉问题。”我把资料推过去,“这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团队,在继续行动。”

老陈皱眉:“你是说,恐怖组织背后的技术员,转行去偷数据了?”

“不是转行。”我摇头,“是早就准备好了退路。K-07不是炸弹零件代号,是技术体系代号。他们早就知道行动会败露,所以提前埋了另一条线——用同样的技术逻辑,从物理破坏转向信息窃取。”

没人说话。空气里有种微妙的动摇。

“你打算怎么办?”老陈问。

“申请牵头调查。”我说,“这不是普通的高科技盗窃。它是测试,是演练,是下一次行动的前奏。”

“你刚从跨国行动回来,连续作战,上面不会批你马上接手新案子。”他说,“歇几天,等指令。”

我没争辩。回到座位,打开电脑,开始写请战书。每一个字都冷静,克制,引用数据,标注逻辑链条。写完后,我起身,把它放在副局长办公桌上。

然后,我走到窗前。

城市在晨光中苏醒,车流开始涌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初升的太阳。我解下马尾,重新扎紧,发绳绕了三圈,用力拉紧。

这次,我要走在他们前面。

我转身走向会议室,门刚推开,副局长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晓薇。”

我停下。

“你那份请战书,”他站在办公桌前,手里拿着文件,“我批了。但有个条件——你得先告诉我,你真正想查的,是不是那个K-07?”

我回头,看着他。

“是。”我说,“但不止是它。我想查的是,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在这里了。”

他沉默几秒,点了点头。

我走出办公室,直奔技术科。走廊里,我掏出手机,拨通实验室安保负责人的号码:“我需要调取失窃前72小时的所有环境日志,包括温控、电力波动、备用电源切换记录——尤其是那些被系统标记为‘正常冗余’的数据。”

电话那头愣了一下:“这些……和入侵有关?”

“我不知道。”我盯着前方空旷的走廊,“但K-07的电路,从来不会做多余的事。”

我挂了电话,脚步没停。

拐过转角时,我看见技术科的小李举着平板朝我跑来,脸色发白:“晓薇!刚发现……实验室的入侵不是一次性的。系统日志里有个隐藏协议,每隔十二小时自动唤醒一次,像是在……等待指令。”

我停下。

“等等。”我接过平板,手指划过数据流,“你说它在等待?”

“对,而且……”他声音压低,“唤醒间隔,和K-07起爆器第二层线路的自检周期,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