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 第209章 监署立威:铜铁之法与跨洲联防的雏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9章 监署立威:铜铁之法与跨洲联防的雏形

连湾港的码头刚卸下新明区运来的官印坯子,“北美铜铁监”的牌匾就挂上了治所东院。首任监官陈大人拎着两口箱子——装着《大明矿冶律》和《铜铁成色鉴别图》,见了林远和吴兑便说:“立规矩得先防乱,采矿、分利、防务,都得让人明明白白,才不会出岔子。”

谈及防务,林远想起半月前的电报。那时“北门锁钥”堡垒刚遭遇西班牙小队偷袭,虽靠铜铃陷阱吓退了敌人,但赵武在报信里提了句:“若能有可控的炸药引信,防备能更精准。”这事林远记在心里,给新明区发了封电报,问能否送些“能定时候炸”的法子来。

如今陈大人带来的箱子里,除了律法文书,还有个铁皮匣,里面装着王守仁的回信和几枚黄铜引信。信里写:“北美多山林,引信需防潮湿、易控制。此物用黄铜为壳,内装‘慢燃药’,旋转刻度可定一至三刻钟引爆,试过三次,受潮不失效。但切记:防人莫伤己,需设专人看管,标清警示。”

这引信的使用,成了铜铁监成立后的第一件“议事案”。林远、吴兑、陈大人和部落首领们在“契约房”讨论了整整半日:

- 赵武主张埋在铁轨旁,“这是咱的命脉,绝不能丢”;

- 黑松林首领却摇头,“铁轨旁常有孩子玩耍,炸了咋办?”

- 陈大人翻开《大明矿冶律》,指着“防务不得伤民”一条说:“可设‘警戒区’,引信只埋在区里,区外立三重标记——红桦木牌(部落识)、石灰线(汉人识)、铜铃绳(一碰就响)。”

最终定了个“三重防”的法子:在“北门锁钥”堡垒后侧的山道上(这里少有人走)划警戒区,引信埋在三尺深的土坑内,坑上盖石板;区外插红桦木牌,牌旁种“血草”(叶片发红,部落人视为“危险信号”);再派印第安营士兵每日巡逻,记录草叶状态(被踩倒即示警),比单纯依赖引信更稳妥。

“咱用这引信,是为了睡个安稳觉,不是给自己添堵。”吴兑笑着说,让人把引信的使用法子画成图,贴在各部落聚居区,“让老人孩子都知道,见了红桦牌,绕着走。”

与此同时,铜矿的分利规矩也定了下来。按陈大人带来的《矿场分利例》,结合部落习惯,改成了“按险计酬”:炸炮眼的拿四成(最危险),挖矿的拿三成(出力多),搭支架的拿两成(保安全),余下一成存入“共益仓”,用于义诊、修桥、补学堂——黑松林首领的儿子在学堂读书,免了学费,就是用的这笔钱,他拍着胸脯说:“这规矩,比山神还公道。”

跨洲联防在南美有了新进展。赵武带着秘鲁部落用青铜炮打跑西班牙船后,对方消停了些,但老陈从南美带回消息:“他们在墨西哥湾造新船,想从海路绕开大湖,直扑连湾港。”林远让人在雾湾的深水泊位旁建了座“信号塔”,用不同颜色的灯笼传讯(红灯示警、绿灯平安),塔上的哨兵轮班值守,能看十里外的海面。

连湾港的铜铁工坊里,王工匠正用陈大人带来的“煤铁混炼”法铸炮。这法子要按“三煤一铁”的比例配料,炉温比以前高,炼出的青铜泛着水光,敲着“当当”响。他特意铸了门小炮,送给学堂当教具,先生用它教孩子们算“炮口角度与射程的关系”,孩子们围着看,眼睛比铜炮还亮。

电报线向北延伸时,小郑也学乖了。电线杆不再埋在铁轨旁,而是选在离道旁五步远的地方,杆身缠着红布条(和部落的“血草”呼应),还请雪松部落的人在杆上刻了“禁碰”的图腾——这比官府告示管用,部落孩子见了,还会主动提醒外人:“这是会说话的杆子,碰不得。”

这日,“共益仓”第一次分发“分利粮”。各部落按贡献领稻米,铜矿的矿工多领了两斤,炸炮眼的工匠多领了半斤茶叶。石溪部落的老猎人领了粮,又去义诊棚让郎中瞧咳嗽,笑着说:“以前打猎看运气,现在干活有准头,这日子踏实。”

林远站在“北门锁钥”的警戒区外,看着红桦木牌在风中摇晃,血草长得正旺,远处的电报线闪着铜光。陈大人走过来,手里转着枚黄铜引信:“王总督说,治理北美,就像用这引信——既要有点火气防着外人,又得有刻度守着分寸,过了就伤了根基。”

林远点头,望着大湖方向。蒸汽船正把铜矿运向连湾港,甲板上的青铜炮反射着夕阳,像在诉说这片土地的新规矩:不是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而是谁守公道、谁懂分寸,谁就能扎下根。

次日清晨,小郑在电报线旁发现了几枚新鲜的熊爪印,却没见血草被踩倒。他笑着对巡逻的盐粒说:“熊都知道绕着警戒区走,看来这规矩,连山里的生灵都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