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命名地下核心的思绪如潮水般退去,博士的注意力重新沉凝,聚焦于眼前更紧迫、更实际的布局。地下空腔的发现与开发,如同为据点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纵深与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地表这座历经战火、被他们改造成临时堡垒的工厂本身,就失去了价值。相反,它的存在,在博士眼中,正随着地下核心的崛起而拥有了全新的战略定位。

主控室的观察窗视野开阔,透过厚重的防弹玻璃,能看到工厂地表区域的忙碌景象。巨大的厂房骨架在猩红天幕下投下深沉的阴影,部分区域被“薪火”工程分队和轮值的战斗人员加固改造,焊接的火花不时闪烁。A7区,那个通往地下金库的入口区域,此刻更是成了焦点,工程车辆和人员进进出出,将初步勘探的设备运入,又将初步清理出的矿渣运出。但更多的区域,那些相对空旷的厂房、高耸但部分破损的塔楼、堆满废弃机械和莱彻残骸的角落,此刻显得有些沉寂。

“地下将成为心脏与大脑,是熔炉,是指挥所,是庇护所……”博士的目光扫过那些地表空旷的区域,思维如同精密的探针,“那么地表呢?这庞大的、暴露在废土威胁之下的工厂区域,它的新角色是什么?”

绝不能是累赘。更不能是浪费。每一寸空间,在这片资源匮乏、危机四伏的废土上,都必须被赋予战略意义,榨取出最大的价值。

最直接的想法是防御纵深。地表工厂本身就可以作为地下核心的第一道、也是最庞大的一道屏障。依托现有的厂房结构进行加固改造,布设更多的自动炮塔、感应雷区、交叉火力点,使其成为消耗莱彻进攻力量的巨大磨盘。这很实用,但博士觉得还不够。这仅仅是防御,是被动的承受。他们需要更主动的利用。

或者,将其打造成一个巨大的“诱饵”?故意暴露地表工厂的“价值”——比如伪装成重要的资源仓库或能源节点,吸引莱彻主力前来攻击,然后利用地下核心的隐蔽性和坚固性,配合地表预设的毁灭性陷阱(比如维什戴尔最爱的超大规模殉爆阵列),给予来犯之敌重创?这想法带着维什戴尔式的疯狂和高效,但风险同样巨大。一旦玩脱,地表工厂彻底化为废墟事小,暴露甚至威胁到地下核心的入口通道才是灭顶之灾。而且,诱饵战术需要极高的情报欺骗技巧和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在缺乏对方舟莱彻指挥体系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成功率存疑。

那么,转型为后勤与生产中心?将相对安全、空间充裕的地表区域,用于建立更大规模的熔炼阵列(虽然效率肯定不如地下核心的规划)、装备维修车间、载具整备平台,甚至尝试利用掠夺来的莱彻残骸进行逆向工程研究?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但是,地表工厂的暴露位置,意味着任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都极易成为靶子。一次成功的远程打击或渗透破坏,就可能摧毁辛苦积累的生产能力。将宝贵的生产资源置于最危险的区域,在博士的战术逻辑中,性价比太低。

他需要一个方案,能将地表工厂的“暴露”劣势,转化为某种意义上的优势。一个既能有效利用空间,又能服务于整体防御甚至未来进攻,同时风险可控的方案。

就在博士的思维在各种可能性间高速碰撞、权衡利弊,却尚未找到一个能完美契合所有需求的最优解时,主控台中央的全息投影屏无声地切换了画面。

是pRtS 2.0。

冰冷的、毫无情绪波动的合成声在控制室内响起:

【博士。基于当前据点战略升级规划(地下核心作为绝对防御与指挥中枢),结合地表工厂结构特点(空间冗余性、暴露性、现有防御工事基础)及潜在威胁模型(莱彻集群冲击、规则级能量侵蚀、方舟远程打击可能性),系统推演出地表工厂功能转型最优方案:构建为‘欺诈性诱饵及区域拒止\/快速反应平台’(deceptive Lure & Area denial \/ Rapid Response platform - dLAd\/RRp)。】

“dLAd\/RRp?”博士的注意力瞬间被这个代号吸引。pRtS 2.0极少主动提出如此具体且带有战术命名性质的建议。他立刻意识到,这方案必然有其独到之处。“详细说明。”

【方案核心逻辑:将地表工厂的‘暴露’特性,转化为战术欺诈与空间控制的支点。】

全息投影屏上,工厂的三维模型被迅速拆解、高亮标注,配合着动态的战术推演示意图。

【1. 欺诈性诱饵系统 (deceptive Lure System - dLS)】

伪装核心:在工厂内部多个关键但非致命节点(如原大型熔炼区旧址、中心动力塔楼残骸、部分结构坚固的大型仓库),利用回收的莱彻核心残骸、高能量反应模拟器(需技术部开发)及废弃机械,构建数个‘伪·高价值目标点’。模拟出强烈且持续的红石能量波动、疑似指挥节点通讯信号、甚至是伪造的“地下入口”能量特征(需与真实地下入口物理及能量隔离)。

信息泄露: 通过可控的、低功率的“泄露式”通讯(可被方舟或莱彻高级单位侦测到),故意传递出地表工厂存在“重要资源库”、“备用指挥中心”、“未完成的大型武器项目”等虚假信息。

视觉欺骗: 利用光学迷彩发生器(技术部需优化现有产品适应废土环境)、全息投影技术(需工程大队建设配套设备)及部分可移动的防御炮塔\/能量节点,在地表工厂外围及内部制造动态的防御假象和“重要设施”活动的视觉误导。

目的:吸引、误导敌方侦查及攻击重心。使敌人(无论是莱彻集群还是方舟单位)误判我方核心价值点位于地表工厂,诱使其将主要火力、精锐力量投入对地表工厂的争夺或摧毁,从而为真正的地下核心争取部署、转移或反击时间。即使敌人识破部分伪装,其侦查和试探过程本身也会消耗其资源并暴露其意图。

【2. 区域拒止体系 (Area denial System - AdS)】

多层死亡陷阱:将整个地表工厂及周边缓冲地带,划分为不同威胁等级的‘拒止区’。

外围区(0-500米):布设密集的震动\/热能感应地雷阵、自动索敌的跳雷、可遥控激活的莱彻分泌物腐蚀液陷阱(利用缴获配方)、以及伪装良好的“沉寂之墙”防御节点(预设为低功率待机,遇敌激活形成局部火力网)。

工厂边界区: 依托现有围墙和厂房结构,构建自动化交叉火力堡垒群(由可露希尔统一升级的哨戒炮、自动榴弹发射器、源石技艺增幅弩炮组成),配合高压电流网和速凝泡沫喷射器(迟滞大型单位)。

内部通道区:设计成复杂的“杀戮迷宫”。利用废弃管道、坍塌楼层、改造的机械残骸,形成狭窄、曲折且布满单向火力点和遥控爆炸物的通道。关键节点设置重力陷阱(技术部开发)或声波震荡器(干扰莱彻感知)。

目的: 最大化消耗、迟滞、分割任何试图进入或穿越地表工厂区域的敌方力量。不求全歼,但求以最小的己方驻防兵力(主要依赖自动化系统),造成敌方最大伤亡和行动受阻,使其陷入血腥的消耗泥潭。同时,复杂的陷阱和地形将极大地限制敌方重型单位的机动。

【3. 快速反应平台 (Rapid Response platform - RRp)】

核心定位: 地表工厂并非单纯的死亡陷阱,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地下核心的防御力量提供**快速前出通道和机动打击支点。

快速部署节点: 在工厂内部相对安全、靠近多个预设出口(包括伪装出口和真实连接地下核心的升降平台)的区域,建立数个隐蔽的“快速反应部队(qRF)集结区”。这些区域配备简易的装备补给站、载具整备点(用于轻型突击车、机动盾构平台等)和紧急医疗站。

立体机动网络:充分利用工厂原有的高架管道、天车轨道、甚至打通部分楼层,构建连接各火力点、出口、qRF集结区的快速机动通道(索降点、滑索、内部载具通道)。

战术目标:

防守反击:当敌方主力被诱饵吸引、被拒止体系迟滞消耗时,隐蔽于地下核心或qRF集结区的精锐战斗小组(如维什戴尔爆破组、赫德雷重装队、彩虹小队),可通过快速通道瞬间前出至地表工厂的关键位置(如敌后方、侧翼、被突破点),发起致命的侧击、背刺或反包围,以最小代价粉碎敌方攻势。

主动出击: 当需要对外部目标(如特定莱彻巢穴、资源点、或侦察到的重要敌方单位)进行快速打击或捕捉时,地表工厂作为出发阵地,其预设的机动网络和出口能让我方力量以远超敌人预期的速度完成集结、出击和撤回,达成战术突然性。

侦察与反侦察: 快速反应小队可利用工厂复杂的地表环境作为掩护,进行渗透侦察、布设移动监测点或清除敌方侦察单位。

【方案优势总结:】

化劣为优:充分利用地表工厂的暴露性和空间冗余性,将其从防御负担转化为主动的战术工具。

保护核心:通过欺诈诱饵和血腥拒止,有效转移敌方对真正命脉(地下核心)的注意力与火力。

节约兵力: 最大限度依赖自动化防御和陷阱,减少需要长期暴露于危险地表的常驻防御力量,将宝贵的人力集中于核心防御和机动打击。

掌握主动:快速反应平台赋予我方在围绕据点攻防中极大的战术灵活性,变被动防御为攻防一体。

信息战价值:欺诈系统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信息心理战,可干扰敌方决策,获取情报(通过观察其对诱饵的反应)。

全息投影上的动态推演结束,工厂模型重新完整呈现,但其内部已被pRtS 2.0用代表陷阱、火力点、机动通道和诱饵节点的不同色块标注得密密麻麻,如同一只盘踞在地表的、充满致命尖刺和幻影的钢铁毒蛛。

方案极其详尽,逻辑清晰,将欺诈、消耗、机动反击三种战术要素完美地融合进了地表工厂的物理空间之中。这绝非临时起意,而是pRtS 2.0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战术模型推演后得出的“最优解”。它精准地抓住了博士寻求“主动利用暴露性”的核心诉求。

然而,博士并未立刻表示赞同。他那隐藏在冰冷面具后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反复审视着投影上的每一个细节,评估着这个庞大计划背后潜藏的每一个变量。

代价。任何方案都有代价。

构建如此规模的欺诈性诱饵和区域拒止体系,需要投入多少资源?那些高能量模拟器、光学迷彩发生器、复杂的自动化防御节点、迷宫般的陷阱改造……每一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红石能量、工程工时和珍贵的材料。尤其是自动化防御系统,虽然能节省人力,但其维护、弹药补充和战损后的修复,同样是一个持续的资源黑洞。

风险。欺诈能否成功?面对可能拥有高级AI指挥的方舟单位或某些具备特殊感知能力的莱彻领主,精心布置的诱饵会不会一眼就被看穿?区域拒止体系在遭遇超规格打击(如规则级能量覆盖)时,能支撑多久?会不会在瞬间被瓦解,反而让投入的资源打了水漂?而快速反应部队依托地表工厂进行机动,虽然快速,但同样意味着他们在出击和撤回的过程中,暴露在敌方火力下的风险激增。

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案几乎等于将整个地表工厂,定位成了一个一次性的、或者至少是消耗性的巨大战争道具。一旦大规模的、高强度的战斗爆发,这里注定会成为一片燃烧的、布满残骸和尸骸的死亡之地。那些投入的资源,那些精心构建的设施,很大概率会在战火中化为乌有。这本质上,是用海量的资源和工程投入,去换取时间、空间和战术主动权。

值得吗?

博士的指尖再次无意识地、轻轻敲击在主控台的金属边缘,发出细微而规律的嗒嗒声。他的思维在高速运转,将pRtS 2.0描绘的蓝图与残酷的现实进行着反复的叠加和碰撞。

地下核心是未来,是根基,不容有失。为此,付出一个地表工厂作为“盾牌”和“诱饵”,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代价?尤其是在资源相对充裕(有了地下矿脉的补充),且工程大队即将抵达,有能力快速完成如此复杂改造的前提下?

这个方案,充满了pRtS 2.0那种冰冷的、追求全局最优效率的理性风格。它不在乎局部的牺牲,只在乎核心目标的达成。

博士的目光,最终定格在全息投影上那个被标注为核心快速反应集结区的位置。他仿佛能看到,在未来的某场恶战中,维什戴尔带着她狂野的爆破组,赫德雷率领着沉默的重装壁垒,或者灰烬指挥着训练有素的彩虹小队,从这些隐蔽的节点骤然杀出,如同手术刀般刺入敌阵的身影。

主动、高效、以攻代守……这确实符合他一贯的风格。

嗒嗒的敲击声停了下来。博士缓缓抬起头,面具下的眼神深邃如渊,仿佛已经穿透了眼前的屏幕,看到了那个被改造成巨大战术陷阱和出击跳板的地表工厂的未来图景。一个决定,正在那冰冷的理性与战略的冷酷权衡中,逐渐成形。

代价是地表工厂本身?他陷入了更深沉的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