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招呼众人吃过晚饭,眼看就要散场,李向阳笑着站到了堂屋门口,“各位叔伯,还有德顺哥,我是这个么意思啊!”

他说着,把手上的几张票子递给了陈俊杰,“大家前前后后在水里泡了两天,不能白辛苦,我让俊杰把两天的工钱给大家结一下,不多,一人五块,咱们务必收下,不然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哎呀,向阳,这可使不得!”贺德根连忙摆手。

“就是,吃了喝了还拿工钱,没这个道理!”李茂秋也跟着附和。

这个年月,大伙儿日子虽然紧巴,可更看重情义。

本来就是农闲时节,主家好吃好喝招待着,谁脸皮能厚到再去接工钱?

李向阳早料到会这样,他堵着堂屋门,脸上笑容不变,“根娃叔,二爹,情义是情义,工钱是工钱,一码归一码!这个钱你们不接,再有事情,我咋好意思找你们帮忙?”

见他这么坚决,大家又客气了几句,才半推半就地收了钱。

李向阳这才打开门,把准备好的礼物——每家两条鱼、二斤牛肉递到了众人手中。

送走客人,他又用棕叶串了十斤左右的牛肉塞给了王成文,叮嘱他赶紧回家歇着。

这时,嫂子张自勤拿着一个卷着的纸筒走了过来:“向阳,这是洪霞白天送来的,说是什么图,让你回来了看看。”

道了声谢,李向阳接过纸筒走回自己房间,在煤油灯下小心地展开。

这是三张大磅纸拼接起来的网格图。

赵洪霞显然费了心思,做得异常工整。

山坡、河流、堰塘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三个自然村、三百三十六户人家按实际位置错落分布在图纸上。

三百三十六户……

目光扫过那些代表一个个家庭的方格,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轻轻敲击着。

思索了片刻,他找出纸和笔,就着昏暗的灯光开始写写算算:

336-9=327!

在他看来,各村的支书、村长和会计,是要从数据里剔除的——好歹也是村干部,给人家安排工作,他们不要面子吗?

随后,他又减去了王成文、张长命(黑蛋)和自己家!想了想,他又把李向东划掉了——大哥分家了,也是按一户单算的!

留在纸上的数字变成了323!

他从兜里掏出烟点着,深深吸了一口。

显然,要给这剩下的323户都找到稳定的来钱路子,没那么容易。

想了想,他又从总数中减去了6和5——三个村共有6个手艺不错的篾匠,这是大哥摸过底的。

5则是木匠,这个数字他也打听过!

笔尖顿了顿,他继续往下写:

看守三个鱼塘:7人。

竹编特产山货店:5人。

食用菌菇栽培和养护:8人。

留在纸上的数字变成了292,想了想,他又减去了一个——从金矿退休的老郑是公家人,不算在内。

还剩下291户。

盯着这个数字,他眉头紧皱,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中。

目光落在“看守鱼塘-7”上,李向阳笔尖一顿。

光荣村和四新村的塘子比劳动村的大,位置也远一些,两个人显然照看不过来——提起笔,他把“7”划掉,在旁边写下“9”!

水产养殖项目,他计划由左德顺总负责。

剩下的八个人,劳动村的堰塘小,放两个人轮换看着就行。

光荣村和四新村那两个大塘子,一个塘配三个人,一个自己人当小组长,一个堰塘所在的本村人,一个劳动村的人,这样应该更合理一些。

抬手看了看时间,他起身走到堂屋,把正在灶房收拾的母亲和嫂子叫了过来。

“妈,嫂子!咱们去年收黄鳝、收鱼,你们还有印象吗?哪些人家来得最勤、卖得最多?能记住的,都给我说说。”

母亲和嫂子对视一眼,低声商量了几句,便开始掰着手指头你一言我一语地数了起来。

两三分钟,他们就说出了二三十个名字。

李向阳拿笔在纸上飞快记录着——这些人既然在抓鱼摸黄鳝上有一手,收鱼、收黄鳝,甚至以后收鳖,这就是给他们准备的现成工作。

李茂春听见他们聊得热闹,背着手踱了过来,坐在一旁听着。

不一会儿,大哥也进来了。

见父兄都在,李向阳趁热打铁,“爸,大哥,你们也想想,这三个村子,有哪些人家是经常上山采药的?”

此前,他问过镇上收购站的老陈,韩老板联系的那家药材公司,开价比收购站还要高出三成多。

后续自己家开收购站,对这些有经验的药农来说,也是一条稳妥的来钱路!

李茂春眯着眼回忆起了几户人家,李向东也补充了几个他知道的名字。

这一下,又点出了二十来户经常钻山采药的家庭。

李向阳低下头,在刚才的数字后面继续划减:

“291-捕鱼好手30-采药户20=241!”

看着纸上最终剩下的“241”,他轻轻吁了口气。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李向阳就和大哥忙着往拖拉机上装货。

这回两个清掉的堰塘收获不少,鱼获总数逼近两千斤。

除了几百斤留着当鱼苗的家鱼已经转去老晒场后面的堰塘,四百来斤小杂鱼由嫂子带着人清洗完正在烘烤,剩下能卖钱的鱼,把院坝边两个水泥池子塞得满满当当。

为了让这些鱼能活着,家里人费了不少心思。

大哥编的几个大抬笼昨晚就被翻出来沉进了房后的堰塘,暂时养着准备送往金矿食堂的几百斤鲫鱼。

前院那两个水泥池子,父亲用劈开的粗毛竹做了个水槽,只要家里有人,隔一会儿就从压水井抽些水导过去,增加池子里的含氧量。

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赶紧出手一部分。

李向阳知道,望江楼后厨有个两米乘四米的养鱼池,所以多送点问题也不大。

不多时,二百条半斤以上的鲫鱼,三百斤鲤鱼、草鱼和鲶鱼,以及清塘时从泥里掏出来、没受伤的百十来斤黄鳝和一百多斤老鳖被转移到了拖拉机的车斗中。

“哎哟!向阳,这可都是好东西啊!”望江楼门口,韩老板看着送来的鱼鳖,满脸惊喜。

正月还没出,打猎打鱼的农户都还窝在家里,他这儿正缺食材。

“韩叔,您满意就行!”李向阳笑着递过去一支烟。

趁着大哥和店里伙计忙着过秤的功夫,他和韩老板说起了示范村建设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