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中的澳洲西海岸像一幅淡墨山水画。灰蓝色的海面上,五艘主力舰的帆影渐渐清晰,经过风暴洗礼的帆布虽有些斑驳,却在晨光中透着坚韧的质感。王海站在“破浪号”的船首,手中的望远镜牢牢锁定着海岸线——那里的轮廓与勘探队绘制的海图完美重合,鹰嘴湾的弧形海岸如同展翅的海鸥,静静等候着远方来客。
“各船减速!保持间距!”王海的指令通过旗语传递,五艘主力舰如同训练有素的雁群,缓缓驶入海湾。海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下斑斓的珊瑚与穿梭的鱼群,这与风暴中的惊涛骇浪形成鲜明对比,让甲板上的士兵们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不少人趴在船舷边,好奇地打量着这片陌生的土地。
韩信整理了一下被海风拂乱的披风,对身旁的勘探队员说:“记住规矩,先查地形,再探资源,最后摸清土着动向。一步都不能错。”队员们齐声应诺,背上罗盘、测深锤与短铳,眼神中既有兴奋,也有几分审慎——这是他们第一次踏上澳洲西海岸的土地,每一步都关系着后续两万大军的安危。
一、登陆勘察:验证情报的精准
第一艘小艇在涨潮时靠岸。船头的铁锚“咚”地扎进细软的沙滩,激起一串细密的沙粒。韩信率先跳下小艇,靴子陷入沙中的瞬间,他下意识地顿了顿——沙质细腻,不含碎石,说明这片海岸长期受海浪冲刷,地势稳定。身后的勘探队员们紧随其后,脚踩沙滩的“沙沙”声在寂静的晨雾中格外清晰。
“分三组行动!”韩信低声下令,“甲组测地形坡度,乙组查淡水水源,丙组探周边环境,一个时辰后在此汇合!”
甲组的五名队员立刻取出步弓与测角仪,沿着海岸线向南北两侧展开。队长是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刘顺,他蹲下身,用标尺测量沙滩到植被线的距离:“从高潮线到草木生长处,坡度不足五度,属于缓坡,适合搭建码头。”队员们用石灰在沙滩上画出标记,每隔五十步打一个木桩,桩上标注着海拔高度与土壤类型。
走到一处地势稍高的沙丘,刘顺让人插上标杆,用测角仪观测:“沙丘高度三丈,顶部平坦,可建了望塔,能俯瞰整个海湾。”他又抓起一把沙,在掌心捻碎:“含泥量三成,渗水性中等,下雨时不易积水,适合安置营帐。”这些数据与勘探队传回的情报完全吻合,让他悬着的心踏实了不少。
乙组的任务是寻找淡水。队员们顺着植被的走向往内陆探查,走了约两里地,果然听到潺潺的水声。一片茂密的桉树林后,一条清澈的溪流正从丘陵间蜿蜒流出,溪水撞击石块的声音清脆悦耳。“快测水质!”队员小张拿出特制的陶片,取了些溪水倒在上面,又撒了一小撮盐。
“盐粒溶解慢,说明水质软,杂质少!”小张兴奋地喊道。另一名队员则用测深锤测量溪流宽度与水深:“宽约五丈,最深处三尺,流量稳定,足够五千人饮用。”他们顺着溪流往上走,发现上游有处泉眼,泉水从岩石缝隙中涌出,周围长满了茂盛的蕨类植物——这意味着水源常年不涸,是天然的优质水源地。
丙组的探查范围最广。队员们背着短铳,在灌木丛中穿行,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队长是韩信麾下的斥候队长赵勇,他曾在黑风堡驻守三年,对野外环境极为敏感。“看这里!”他指着一棵桉树的树干,上面有新鲜的刻痕,“是土着留下的标记,像是什么符号。”
队员小李凑近观察:“像是‘水’的象形字,和卡鲁部落的符号有些像,但更简单。”他们顺着标记往前走,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发现了几处废弃的篝火堆,火堆旁散落着兽骨与贝壳,从腐烂程度判断,应该是三日前留下的。“人数不多,最多十人,没有大型捕猎工具。”赵勇在本子上记录,“威胁等级低。”
一个时辰后,三组队员在登陆点汇合,各自汇报勘察结果。当刘顺将测量数据与勘探队的海图比对时,所有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地形坡度、水源位置、土壤类型,甚至连沙丘的高度都分毫不差。“勘探队的图太准了!”小张感慨道,“就像亲眼看过一样。”
韩信点点头,心中对天宇的远见愈发敬佩。若不是当初坚持让勘探队反复探查,此刻恐怕还要在陌生的海岸线上浪费时间。他望着远处连绵的丘陵与茂密的森林,沉声道:“情报属实,这片海湾确实是绝佳的登陆点。”
二、资源探查:夯实根基的底气
确认地形安全后,勘探队深入内陆探查资源。这片土地远比想象中富饶:丘陵上覆盖着成片的桉树与相思树,树干笔直,材质坚硬,是天然的建筑材料;林间的空地上长满了可食用的蕨菜与野果,几名队员摘下几颗红色的浆果尝了尝,酸甜多汁,与华夏城的山楂有些相似。
“看这里的土壤!”刘顺在一处林间空地停下脚步,用铲子挖了个一尺深的坑,抓起一把黑褐色的泥土,“这是腐殖土,肥力足,攥在手里能成团,松开却不散,适合种庄稼。”他让队员取了些土样装袋,打算带回船上测试酸碱度——这关系到能否种植从华夏城带来的稻种与麦种。
往丘陵深处走了约五里地,赵勇发现了一处裸露的岩石层。岩石呈红褐色,用锤子敲下一块,断面呈现金属光泽。“是铁矿!”他惊喜地喊道,“还是露天矿,开采方便!”队员们围拢过来,发现这片铁矿露头绵延数十丈,表面虽覆盖着一层风化的碎石,却能看出储量丰富。
“这下军械有保障了!”刘顺摸着铁矿石,笑得合不拢嘴,“建个小型炼铁炉,就能就地打造农具与兵器,不用再从华夏城运了。”
水源探查有了新发现。在溪流上游的山谷里,队员们找到一个天然的湖泊,湖水清澈如镜,岸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这湖至少有百亩大,”小张用测深锤测量,“最深处五丈,能当蓄水池,旱季也不怕缺水。”湖边的湿地里还有成群的水鸟,见有人来,扑棱棱飞起一片,在天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最让人兴奋的是,队员们在森林边缘发现了几株野生的棉花与甘蔗。“棉花纤维细长,适合纺纱;甘蔗甜度高,能制糖!”负责农业的队员老王激动地说,“这些都是好兆头,说明这片土地适合种植咱带来的作物。”他小心翼翼地采集了种子,打算回去试种。
资源探查持续了整整半日,队员们的记录本上写得密密麻麻:
- 木材:桉树、相思树,储量丰富,可作建材与燃料;
- 矿产:露天铁矿、石灰石(可烧石灰)、黏土(可制砖);
- 土壤:腐殖土占比60%,适合种植稻、麦、棉花;
- 水源:溪流、湖泊、泉眼,日供水量足够万人使用;
- 野生资源:可食用野菜12种、野果8种,林间有野兔、袋鼠等猎物。
“有这些资源,别说建个据点,就算长期驻守都没问题!”赵勇合上记录本,语气中充满了底气。韩信望着夕阳下的丘陵与湖泊,心中已有了规划:“码头建在海湾西侧,营地设在沙丘后面,炼铁炉靠近铁矿,农田就开在湖边的空地上……”
三、土着探查:排除隐患的审慎
在资源探查的同时,赵勇带领的斥候小队始终留意着土着的动向。他们循着之前发现的篝火堆与刻痕,往内陆探查了约十里地,终于在一处山坳里发现了土着部落的踪迹。
这是一个小型部落,约有三十多人,住在用树枝与茅草搭建的棚屋里。部落的人皮肤呈深褐色,身材高大,披着袋鼠皮制成的披风,孩子们赤着脚在空地上追逐嬉戏。他们的武器很简陋,只有几根削尖的木矛与石斧,没有看到弓箭或金属兵器。
“看他们的图腾!”赵勇指着部落中央的木柱,上面刻着“太阳与鱼”的图案,“和卡鲁部落的图腾风格相似,但更原始,应该是友好部落。”队员们躲在灌木丛后观察了半个时辰,发现部落的人正在制作渔网,准备去湖边捕鱼,没有任何敌意。
往南走了约八里地,他们又发现了另一个部落。这个部落更小,只有二十多人,住在洞穴里,洞口堆着不少兽骨,其中有几具看起来像是大型动物的遗骸。“这个部落可能以狩猎为生,”赵勇低声道,“注意他们的石斧,刃口很锋利,说明狩猎技巧不错。”
但这个部落同样没有表现出敌意。当一名年轻的土着发现他们时,只是好奇地打量了片刻,便转身跑进洞穴,很快带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老者手里拄着一根镶嵌着贝壳的拐杖,对着他们的方向行了个简单的礼,然后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可以通行。
“这两个部落都没有大规模武装,也没有敌意。”赵勇在汇报时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原始,主要靠捕鱼和狩猎为生,对我们构不成威胁。但为了保险,我在部落周边做了标记,提醒后续部队不要轻易靠近他们的领地。”
韩信听完汇报,沉思片刻道:“派两个懂土着语的通事过来,先试着接触,赠予些铁器和布料,看看他们的反应。记住,宁肯慢一点,也不能引发冲突。”他深知,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稳定的外部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四、敲定据点:远程确认的决断
勘探队的勘察结果通过信鸽传回华夏城时,天宇正在查看西澳的资源分布图。信纸上的字迹虽有些潦草,却条理清晰:地形适合建营、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土着友好。他将信纸与勘探队的海图对照,手指在“鹰嘴湾”的位置重重一点。
“李文书,给韩信回信。”天宇对身旁的文书说,“批准将鹰嘴湾定为最终登陆点,按计划卸载物资,搭建营地。提醒他,先修防御工事,再建生活区,务必步步为营。”
李文书提笔疾书,很快将回信写好,装入密封的竹筒,交给信鸽饲养员。当信鸽扑棱棱飞向天空时,天宇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海平面,仿佛能看到舰队在鹰嘴湾忙碌的景象。他知道,这一步棋落定,华夏城在澳洲西海岸的根基就算真正扎下了。
鹰嘴湾的登陆点上,韩信收到回信后,立刻下令舰队开始卸载物资。五艘主力舰依次靠岸,跳板搭稳后,士兵们与工匠们组成人墙,将粮袋、军械、工具传递上岸。水手们操控着简易的滑轮装置,将沉重的投石机与火炮吊下船,稳稳地放在沙滩上。
“先搭三座了望塔!”韩信指着沙丘、湖边与铁矿附近,“每座塔上安排十名哨兵,日夜值守!”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用带来的木料搭建塔架,动作麻利得如同搭积木。士兵们则在营地外围挖掘壕沟,沟里埋上削尖的木桩——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防御措施。
夕阳西下时,第一座营帐在沙丘后面立了起来。帆布在暮色中透出温暖的灯光,炊烟从临时搭建的灶台升起,带着米饭的香气。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吃着热腾腾的饭菜,望着远处海面上归航的小艇,脸上露出了踏实的笑容。
王海站在刚搭好的码头边,看着水手们加固木桩。他对走来的韩信说:“今晚涨潮时,就能把所有物资卸完。明天一早,就能开始建永久码头了。”韩信点点头,望着星空下的营地:“等码头建好,华夏城的补给就能源源不断地运来,咱在这澳洲西海岸,就算真正站稳脚跟了。”
夜色渐浓,鹰嘴湾的营地亮起了点点灯火,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远处的森林里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叫,近处的海浪拍打着沙滩,发出温柔的声响。这片陌生的土地,因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华夏人,开始有了新的生机。
而在灯火深处,韩信与王海正对着地图商议明日的计划:哪里开垦农田,哪里修建铁匠炉,哪里设置哨卡……每一个决定都经过审慎的考量,为的是让这片登陆点真正成为华夏城西征的桥头堡,成为通往更广阔未来的起点。
澳洲西海岸的第一夜,在忙碌与期待中悄然流逝。当次日的朝阳再次升起时,一场新的建设热潮,将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