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59章 清土着除威胁,搭营地固滩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9章 清土着除威胁,搭营地固滩头

晨雾尚未散尽,鹰嘴湾的沙滩上已响起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士兵们正扛着圆木搭建临时栈桥,工匠们则在清点卸岸的物资,木槌敲击钉子的“砰砰”声、铁铲翻土的“沙沙”声,混着海浪拍岸的节奏,像一首忙碌的晨曲。谁也没注意到,西北方向的灌木丛里,几十双警惕的眼睛正透过枝叶缝隙,死死盯着这片突然出现的“异物”——那些高耸的船帆、闪光的金属甲胄,还有正在搭建的木架,在土着部落的认知里,都是从未见过的“入侵者”。

一、挑衅突至:原始勇气与钢铁阵列的碰撞

“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突然划破晨雾,像野兽的咆哮。正在卸运粮草的士兵们猛地抬头,只见沙丘后方涌出一群身影:赤裸着上身,皮肤黝黑如炭,腰间围着袋鼠皮裙,手里挥舞着石斧、木矛与投矛器,为首的壮汉额头涂着红白相间的油彩,嘴里发出意义不明的嘶吼,身后跟着近百名部落成员,气势汹汹地冲来。

“列阵!”韩信的吼声像惊雷炸响。正在忙碌的步兵们扔下手中的活计,瞬间从“搬运工”切换成“战士”——甲胄碰撞声连成一片,长刀“唰”地抽出鞘,弩箭早已搭在弦上,两千名步兵在沙滩上迅速列成三排方阵:前排半跪,弩箭瞄准;中排挺矛,盾墙如林;后排拔刀,随时准备冲锋。

冲在最前面的土着壮汉显然没见过这般阵仗,他举着石斧的手臂顿了顿,似乎在疑惑为什么这些“穿铁皮的人”动作如此整齐。但部落的号角声催着他向前,他猛地发出一声呐喊,将石斧抡过头顶,率先冲向方阵。

“放!”韩信的指令冷硬如铁。

前排弩箭齐发,“咻咻”的破空声织成一张死亡之网。箭矢并未瞄准人身,而是擦着他们的脚边射入沙地,或是钉在前方的木矛上——韩信要的是威慑,而非屠杀。但即便是这样,锋利的箭簇穿透木矛的“咔嚓”声,还是让冲在前面的土着吓得连连后退,有人被脚下的箭簇绊倒,石斧“哐当”砸在地上,发出绝望的闷响。

壮汉首领愣在原地,看着自己引以为傲的木矛被箭簇射穿,矛尖垂落下来,像根折断的芦苇。他身后的部落成员开始骚动,冲锋的势头瞬间泄了一半。

“再放一轮,朝天。”韩信低声道。

第二轮弩箭带着尖锐的呼啸冲上云霄,在晨光中划出弧线,落向远处的海面。这一次,土着们彻底慌了——他们看不懂这种能“飞上天”的武器,只觉得眼前的敌人拥有“呼风唤雨”的神力。有人扔下武器转身就跑,很快引发了连锁反应,原本气势汹汹的冲锋,竟变得像溃散的羊群。

唯有那名壮汉首领还站在原地,死死攥着石斧,胸膛剧烈起伏。他身后的十余名部落勇士也咬着牙没动,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瞪着方阵,像一群被逼到绝境的野狼。

“抓活的,别伤他们。”韩信对身旁的队长低语。

三名士兵挺着长矛上前,步伐沉稳如钟。壮汉首领怒吼着挥舞石斧扑来,却被长矛精准地架住——矛尖离他的喉咙只有寸许,冰冷的铁腥味让他浑身一僵。后续的勇士刚要上前,就被赶来的士兵用盾墙逼退,三下五除二缴了武器,反剪双臂按在地上。前后不过一炷香的时间,这场突如其来的挑衅便落下帷幕。

二、谈判桌上:粮食与铁器的和解密码

被俘的十余名土着被带到临时搭建的木棚前,手脚被松松地捆着。他们起初还在挣扎嘶吼,直到看到士兵们递过来的东西——烤得金黄的麦饼和几块闪着银光的铁箭头。

麦饼的香气像无形的手,勾得土着们喉结滚动。他们常年以生鱼和野果为食,从未闻过这种谷物烘烤后的香味。而那几块铁箭头,更是让首领瞳孔骤缩——部落里最锋利的石斧,也比不上这金属的光泽,他瞬间明白,眼前的敌人不仅强大,还拥有他们梦寐以求的“硬东西”。

“放了他们的首领。”韩信对士兵示意,又让翻译上前。

翻译是早年随商队去过卡鲁部落的老兵,懂些土着语的词根。他指着麦饼,又指了指远处的船只:“我们是来做客的,带了很多吃的,不会抢你们的猎物,也不会占你们的山洞。”

壮汉首领警惕地看着他,嘴里蹦出几个生硬的词:“你们……要在这里……做什么?”

“盖房子,种地,和你们一样过日子。”翻译指了指正在搭建的木屋框架,又拿起一块铁箭头递过去,“只要不打架,这些‘硬东西’,还有粮食,都可以给你们。”

首领接过铁箭头,指尖划过冰冷的金属表面,突然将箭头攥在手心,对翻译说了一长串话。翻译听着,不时点头,转头对韩信道:“他说,他们不是来打架的,只是觉得你们占了‘祖先的沙滩’,必须要‘打一架’才能证明这里还有主人。现在输了,认了。但他们的人在二十里外的山谷里,能不能留块地方给他们打猎?”

韩信沉吟片刻:“告诉他们,二十里外的山谷归他们,我们不越界。每月给他们十石粮食、五把铁斧,换他们帮忙守着西边的山口——那里有野兽出没,我们需要预警。”

首领听完翻译,猛地拍了下大腿,当即解下腰间的兽牙项链递给韩信——这是部落最珍贵的信物,代表“血盟”。翻译解释:“他说,成交。以后你们的敌人,就是他们的敌人。”

韩信接过项链,回赠了一把嵌着宝石的短刀——这是天宇特意准备的外交礼物,刀鞘上的鎏金花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首领捧着短刀,眼神里的敌意彻底消散,转而变成孩童般的好奇,反复摩挲着光滑的刀鞘。

半个时辰后,被俘的土着们扛着士兵们赠送的麦饼和铁制工具,跟着首领往西北山谷走去。临走时,首领回头指了指东边的森林,又指了指天上的太阳,翻译解释:“他说,太阳落山时,森林里有‘会飞的野兽’(指夜行动物),让你们别靠近。”

韩信点头示意感谢,看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灌木丛中,才对身旁的士兵道:“派十个人远远跟着,确认他们真的撤到二十里外。”

三、营地初建:木石筑成的滩头堡垒

清除威胁的指令刚传下,后勤工匠们便像上了发条的陀螺,瞬间铺开阵势。三十名木匠带着士兵们劈砍刚运来的桉木,将树干削成四棱方柱,作为木屋的立柱;五十名泥水匠和着海沙、石灰与淡水,搅拌成灰浆,准备砌筑仓库的地基;还有二十名铁匠,在临时搭建的土灶旁烧起炭火,通红的铁块被大锤砸得“叮叮当当”响,正在赶制栅栏的铁刺。

“先圈防御圈!”后勤官站在沙丘上,用竹竿划出范围,“以栈桥为中心,往北扩一百步,往南扩一百五十步,挖两丈宽、一丈深的壕沟,沟底埋尖木桩!”

士兵们扛着铁铲、锄头冲进沙滩,铁锹插入沙层的“噗嗤”声此起彼伏。海沙混着贝壳被挖出来,堆在壕沟内侧,形成一道半丈高的土墙。有经验的老兵指挥着新兵:“把尖木桩斜着埋,头朝上,这样野兽踩上去才会被扎得更深!”

木栅栏的搭建最费力气。需要将碗口粗的桉木削尖,每隔五尺埋一根,再用横木连接加固。士兵们分成两组,一组用锤子夯打木桩,“砰砰”的敲击声震得地面发颤;另一组则在栅栏顶端绑上铁刺——这些铁刺是铁匠们连夜赶制的,像张开的獠牙,闪着寒光。

“作战区设在东头,靠近栈桥,方便快速登船;后勤区在中间,仓库和铁匠铺都放这儿;休息区往西,离水源近。”韩信拿着图纸,在沙地上画出分区,“木屋先搭三十间,每间住十人,用草席当屋顶,能挡雨就行,等站稳脚跟再盖砖房。”

工匠们领了命令,立刻分工:有的在作战区搭建箭塔,塔高五丈,用四根主柱支撑,顶端搭起了望台,能看到三里外的海面;有的在后勤区砌筑粮仓,地基用石灰和糯米浆混合夯实,防止受潮;还有的在休息区平整地面,用石块垒起简易的灶台,烟囱冒出的青烟很快在营地升起,带着饭菜的香气。

最忙碌的是水井队。他们在休息区旁找到了一处潮湿的沙地,用铁锹挖出深坑,刚挖了两丈深,就有清水渗出。“有水了!”士兵们欢呼起来,七手八脚地用竹篮将泥沙吊上来,又用木板圈住井壁,防止坍塌。很快,第一桶清澈的井水被提上来,喝在嘴里带着淡淡的甘甜。

傍晚时分,站在刚搭好的箭塔上往下看,整个营地已初具雏形:一圈深壕沟围着木栅栏,栅栏顶端的铁刺在夕阳下闪着冷光;三十间木屋像整齐的棋子,分布在休息区;作战区的箭塔高高矗立,哨兵正拿着望远镜观察远方;后勤区的铁匠铺还在“叮叮当当”忙碌,火星溅在暮色里,像散落的星星。

韩信沿着栅栏检查,用剑鞘敲了敲木桩,听着沉闷的响声,满意地点点头。他走到壕沟边,看着沟底密密麻麻的尖木桩,又望向二十里外的山谷方向——那里炊烟袅袅,显然土着部落也在安营。

“今晚轮岗加倍,明早开始修码头。”韩信对身旁的队长道,“滩头阵地,必须固若金汤。”

队长刚要应声,就见了望塔上的哨兵喊道:“西边发现火把!是土着部落的人!”

韩信立刻抬头,只见西北方向的山脊上,果然有十几点火光在移动,像一串游动的星子。他正要下令戒备,翻译匆匆跑来:“是土着首领!他派人来说,‘会飞的野兽’出来了,提醒我们关好栅栏!”

韩信松了口气,对哨兵道:“给他们回个信号,举三下火把,多谢。”

很快,营地的火把亮起,在暮色中连闪三下。远处的火把也回应般闪了三下,然后便熄灭了。

沙滩上的风渐渐凉了,士兵们围着灶台吃着热粥和麦饼,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营地,脸上露出疲惫却踏实的笑容。栅栏外的海浪还在温柔地拍打着沙滩,栅栏内的鼾声、铁器碰撞声、远处土着部落的隐约歌声,交织成一片安宁的夜曲——这片滩头阵地,终于有了“家”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