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屏幕上的频谱图再次跳动,信号波形比刚才更加清晰。李维的手指立刻按在键盘上,机械按键发出轻微的咔嗒声。他没有抬头,声音压得很低:“它又来了。”
陈默盯着那串规律起伏的光点,右手无意识地握住了钢笔。星轨在他脑海中迅速展开数据流,分析信号的结构与频率。几秒后,一个结论浮现:这不是随机波动,而是有目的的信息传递。
“先别回。”他说,“我们还没准备好。”
林小满正准备输入下一段编码,听到这句话停下了动作。她的手指悬在终端上方,镜片反射着不断滚动的数据。“可它已经给出了坐标,还在等我们的反应。”
“等不代表必须回应。”陈默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调出星轨生成的风险评估界面。屏幕上列出十二条潜在威胁路径,最高优先级的是“认知干扰”——通过特定频率影响人类思维模式,造成判断失灵。
“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某个组织。”他指着屏幕,“而是一个能精准模拟我们行为逻辑的文明。它的每一步都在测试我们的底线。”
李维点头:“所以不能用常规方式交流。一旦暴露真实技术水平,对方可能直接跳过试探阶段。”
“那就制定规则。”陈默转身看向两人,“从现在开始,所有对外信息必须经过三级审核。第一,只展示已被验证为通用物理规律的技术成果;第二,任何传输内容都不得涉及魔法本质;第三,建立反向监控机制,随时记录对方的解析行为。”
林小满摘下眼镜,快速在笔记本上写下三条原则。“有限展示、分级授权、反向监控。”她念了一遍,“可以作为基础框架。”
“还要加一条。”李维打开新程序窗口,“双轨运行。和平交流和应急防御同时推进,不能把所有资源押在对话上。”
陈默同意:“护盾系统保持最高警戒状态,探索小队原地待命。影梭继续监视探测飞船,但禁止主动靠近。”
三人重新分配任务。林小满负责构建下一轮信号模板,她选择从数学共性入手,设计一组基于质数序列与几何对称性的编码结构。这些内容足够体现智慧水平,又不会泄露实际应用能力。
李维则启动“数据迷雾层”计划。他在传输信号中嵌入大量冗余噪声,使真实信息占比控制在百分之三十以下。同时设置动态加密锁,一旦检测到异常解码尝试,链路将自动中断并触发警报。
陈默没有参与具体操作。他闭上眼,让星轨模拟十种可能的入侵场景。最危险的情况出现在第七组推演中:对方利用共振频率穿透地球磁场,直接作用于人类神经电波,引发群体性意识紊乱。
他睁开眼,立即下令激活实验室深层的符文屏蔽阵列。这套系统原本用于隔离高能实验产生的能量溢出,现在被改造成精神防护屏障。他取出钢笔,拧开笔帽,将笔尖轻轻插入主控台的能量接口。
一道微弱的蓝光顺着金属纹路蔓延开来。整个地下空间的空气似乎变得厚重了些。这是魔法与科技耦合后的稳定态表现。
“屏蔽阵列已接入主系统。”林小满报告,“谐振频率校准完成,覆盖范围包括指挥中心及深空通信节点。”
“Emp应急通道也准备好了。”李维补充,“如果发现异常信号增强,可以在零点五秒内切断所有外部连接。”
陈默松开手,钢笔仍插在接口上。他感到一阵疲惫袭来,生物电消耗比平时更快。他拉开抽屉,拿出一支葡萄糖液,一饮而尽。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能相信它提供的线索吗?”林小满问,“那个小行星坐标,会不会是陷阱?”
“有可能。”陈默回答,“但它没必要用这种方式设局。如果真想攻击,早就动手了。它选择递出信息,说明它也需要某种确认。”
“确认什么?”
“确认我们是否值得交流。”
李维冷笑一声:“也许只是在筛选有价值的实验对象。”
“那就让它看到我们可控的一面。”陈默说,“既不能显得太弱,也不能暴露全部实力。我们要让它觉得,人类正处于技术跃迁的临界点,但尚未突破瓶颈。”
林小满重新调整编码参数。这次她在信号中加入了一段简化版的量子纠缠通信协议,只包含理论框架,不涉及具体实现方式。这既能展示科学进展,又不会泄露核心机密。
“就像给陌生人看一本书的目录。”她说,“他知道你有知识,但不知道你掌握了多少。”
“很好。”陈默点头,“发送前再做一次全链路模拟,确保没有意外泄露。”
李维开始运行离线测试环境。他将整套流程拆解成七个步骤,逐一验证每个环节的安全性。当程序运行到第五步时,警报突然响起。
“信号源有变化!”他盯着屏幕,“探测飞船的能量输出提升了百分之四十,但不是武器充能模式。”
陈默立刻查看频谱图。新的脉冲信号正在形成,节奏不同于之前的递归序列,反而更像一种循环校验码。
星轨同步解析,结果显示:对方正在重复发送同一个数据包,内容是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轨道周期比值,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
“它在核对我们的时间标准。”林小满说,“这是建立共同语言的第一步。”
“回应可以更进一步。”李维建议,“加入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数据,让它们知道我们掌握了基本天文规律。”
陈默思索片刻:“只加一项。就用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太阳黄经度数,这是纯自然观测结果,不依赖现代设备。”
林小满迅速编码。这段信息简洁明了,又能体现文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深度。她将新信号与之前的数学序列合并,形成完整的回应包。
“准备好了。”她说。
“等等。”陈默伸手阻止,“先走一遍防御预案。假设这个信号被截获,能不能反推出我们的位置或技术水平?”
李维立即调取模拟日志。经过三轮逆向推演,确认无法从中提取有效地理坐标或能源参数。“安全等级达到b级以上,可以发送。”
陈默点头:“发吧,功率控制在最低阈值。”
指令下达,信号通过备用卫星中转,缓缓传向月球背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三人紧盯主屏,等待反馈。
八分钟后,探测飞船表面的光纹再次亮起。这一次,十二道分支以全新的顺序闪烁,构成一个复杂的拓扑结构。
李维快速抓取数据,导入分析模型。几秒后,他抬起头:“它接收到了,并且……在尝试匹配我们的编码逻辑。”
“什么意思?”
“它用了类似的分层结构,先发数学常数,再叠加天文数据。”李维的声音有些紧绷,“它在学习我们的表达方式。”
林小满盯着那组光纹的变化节奏,忽然意识到什么:“它不只是在交流。它在模仿。”
陈默看着屏幕上不断重组的符号序列,意识中星轨的运算速度骤然加快。一个念头浮现:这场接触的本质,或许不是技术交换,而是认知层面的相互映射。
“我们得控制节奏。”他说,“不能再被动应对。”
“下一步怎么办?”林小满问。
“设定边界。”陈默站直身体,目光扫过两个同伴,“从现在起,每次回应间隔不少于三十分钟。让它们明白,人类的决策是有过程的,不是即时反馈的机器。”
李维已经开始编写新的调度程序。“我可以设置自动延迟器,防止误操作。”
“还要加强内部防护。”陈默补充,“所有人减少神经接口使用频率,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频信号环境下。”
林小满关闭了终端上的实时监听通道。她揉了揉手腕,那里有一圈淡淡的痕迹,最近几次接入后都会泛起微光。
“我们是在和一个未知文明谈判。”她说,“但真正的战场,可能是我们的大脑。”
陈默没有接话。他拔出钢笔,重新拧好笔帽,放在控制台边缘。笔身上的纹路还残留着一丝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