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从省委回来后,林万骁拿起那部用于私人联络的手机,直接拨打了陈亮的电话。

电话响了五六声才被接起,那边传来一个略带迟疑和疲惫的声音:“喂,?”背景音里似乎还有小孩的哭闹和电视节目的嘈杂声。

“陈亮,是我,林万骁。”林万骁的声音平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电话那头瞬间安静了,连背景杂音都仿佛被掐断了。过了两三秒,才传来陈亮明显提高了八度、带着难以置信和激动的声音:“林……林书记?!是您?!您怎么……怎么给我打电话了?哎呀,我这都没看来电号码!”

也难怪陈亮如此失态。自从顾沉舟退下,曹云川接任北江省委书记后,他这位曾经在林州市龙湖区跟着林万骁搞园区建设、风风火火的干将,就被打发到了偏远的红河市老干局坐冷板凳。从经济建设一线到伺候离退休老干部,这其中的落差和憋屈,不足为外人道。他几乎已经断了再被重用的念想,只求安稳度日。林万骁虽然地位越来越高,但远在云西,他也从未想过要去打扰,更没指望这位老领导还能记得他这个小人物。

“怎么?我不能给你打电话?”林万骁笑了笑,“最近怎么样?家里都好吗?”

“好,好,都挺好的……”陈亮连忙应着,声音却有些哽咽,他使劲清了清嗓子,“林书记,您……您在西明一切都好吧?我们都常在新闻上看到西明的消息,说您搞得特别好!”

“还行,就是担子重,压力大。”林万骁简单带过,随即转入正题,“陈亮,跟你说个正事。云西这边,楚南市缺个分管城建和招商引资的副市长,我跟省委主要领导推荐了你。那边原则上同意了,估计很快组织部门就会启动程序,找你谈话。你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把家里安顿好。”

“……”电话那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能听到陈亮陡然变得粗重的呼吸声。

林万骁能想象到电话那头陈亮此刻的表情,他没有催促,耐心地等待着。

足足过了十几秒,陈亮的声音才再次响起,带着剧烈的颤抖和无法抑制的激动,甚至带上了哭腔:“林……林书记……我……我……谢谢您!谢谢您还没忘了我!我……我一定好好干!绝不给您丢人!绝不给您丢人!”

他反复说着“谢谢”和“绝不丢人”,语无伦次,仿佛要将这几年积压的委屈、失落和此刻喷涌而出的感激全都倾泻出来。

“别说这些见外的话。”林万骁语气沉稳,带着嘱托,“楚南的情况比不了红河,基础弱一些,但潜力有。你过去之后,要尽快熟悉情况,把你在园区建设和管理上的经验用起来,胆子大一点,步子稳一点。记住,是去做事的,不是去做官的。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

“我明白!林书记,您放心!我一定踏踏实实做事,绝不辜负您的信任和栽培!”陈亮的声音终于稳定了些,但那份激动和决绝依旧清晰可辨。

又简单问了几句陈亮家里的情况,林万骁便挂了电话。他能感觉到,电话那头的陈亮,已经重新燃起了斗志和希望。这就够了。

让林万骁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午,他就接到了王德标从北江打来的电话。

电话一接通,王德标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就带着笑意传了过来:“万骁书记!可以啊你!不声不响就把陈亮那小子给捞走了?还安排了个实职副市长?厉害!”

林万骁莞尔:“你这消息够灵通的。”

“嘿,都是一个圈子里混的,能没点风声吗?”王德标嘿嘿一笑,语气带着几分打趣,也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试探,“我说,你把这老部下都调过去了,下一步,是不是也该考虑给我挪挪位置了?我这在北江公安厅,天天不是开会就是搞整顿,骨头都快生锈了。听说你们西明那边,边疆形势复杂,肯定更需要我这种能打硬仗的老家伙吧?”

王德标的话半真半假。他确实在北江感到有些施展不开,也向往能跟林万骁再次并肩作战。但他更清楚,跨省调动一个公安厅副厅长,难度远比调一个陈亮要大得多,牵扯的利益和关系也更复杂。他这话,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姿态,一种“我随时准备着”的态度。

林万骁心中了然。他何尝不想把王德标调过来?云西的公安战线,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信得过、能力强、能镇得住场面的掌舵人。但目前没有合适的机会,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要在云西呆几年。

“德标,你的心思我明白。”林万骁没有回避,“西明这边,确实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不过,你这尊佛太大,搬动起来不容易,得等机缘。你先在北江稳着,把业务抓牢,把队伍带好,机会总会有的。”

他没有给出明确的承诺,但话里的意思很清楚:我在谋划,你在等待。

王德标也是明白人,立刻笑道:“行!有你这句话就行!我老王随时听候调遣!在北江保证不给你惹麻烦,把本事磨得更亮点!”

挂了电话,林万骁走到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西明湛蓝的天空。陈亮的调动即将落实,王德标这货也可以考虑,但目前不行。林万骁一没这实力,二也没机会。只能且行且看了。不过,要是能将这些信得过的、有能力的老部下逐步汇聚到身边,不仅能增强他掌控西明局面的能力,更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有战斗力的核心团队,以应对未来更复杂的挑战。

他想起顾沉舟信中所说的“刚柔并济”。调兵遣将,充实自己的力量,这既是“刚”的需要,也是“柔”的体现,用自己人,才能更顺畅地推行政策,化解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