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新京皇城太和殿前广场上,来自世界各国的旗帜在初冬寒风中猎猎作响,簇拥着中央高耸的赤龙旗,构成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盛景。今天,将在这里举行决定世界命运的国际联盟成立大会。
黎明时分,皇帝柏凌云已在内殿整装完毕。十二旒冕冠下,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透着决战前的坚定。首辅文履谦、兵部尚书曹文翰等重臣肃立两侧,静候这历史性时刻。更引人注目的是,武王柏凌岳、定王柏凌峰、靖王柏凌锐也分别从莫斯科、伊斯坦布尔和夏威夷赶回,参与这场定鼎天下格局的盛会。
“陛下,”文履谦躬身汇报,“各国代表团均已抵达太和殿。英国首相贝尔福、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葡萄牙总统卡尔莫纳等元首特使,以及东欧、西亚、中美、南美等地的各盟国代表,全部到齐。”
柏凌云微微颔首:“战乱太久,是时候为天下建立新秩序了。”
太和殿内,万国来朝,气氛庄重。当皇帝柏凌云在仪仗护卫下步入大殿时,全体与会者肃然起立。他稳步登上御座,目光扫视下方各国代表。
“诸位,”皇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历经战火洗礼,我们今天汇聚于此,不仅是为了结束战争,更是要为后世开创永久和平的基础。朕提议建立国际联盟,旨在以集体安全机制维护世界和平,以国际合作精神促进人类福祉。”
就在各国代表纷纷表态支持时,皇帝示意侍卫展开一面巨大的联盟旗帜——以赤龙旗为底,四周环绕各成员国的标志性图案。
“从今天起,”皇帝庄严宣告,“我们就是一个整体!任何对联盟成员的攻击,都将被视为对全体联盟成员的攻击!帝国将不惜一切代价,彻底摧毁以德、美为首的邪恶轴心及其仆从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维护联盟的团结与安全!”
他起身走向大殿中央的巨型地图,声音愈发铿锵有力:“联盟总部设于新京,各国均可派遣常驻代表。联盟设理事会与大会,重大事项必须经理事会全体一致通过。帝国作为联盟创始国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将在理事会中拥有常任席位和特别责任区。”
英国首相贝尔福首先发言:“陛下,大英帝国完全支持建立国际联盟的倡议。然而,关于理事会的表决机制,是否应该考虑给予主要大国特殊地位?”
法国总理克列孟梭紧接着表示:“法兰西共和国认为,联盟应当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但也要确保决策效率。”
武王柏凌岳此时上前一步,声音洪亮:“诸位应该记得,正是帝国的牺牲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走向。如果没有帝国军队在东西两线的奋战,我们现在可能还在与德美同盟苦战。帝国在联盟中的特殊地位,是对我们贡献的合理认可。”
定王柏凌峰补充道:“而且,帝国愿意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责任。我们已经在各大战区做好了继续作战的准备,直到彻底消灭德美同盟的威胁。”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在帝国的坚持下,《国际联盟宪章》明确规定:中华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共和国为常任理事国,其中中华帝国对重大决议享有一票否决权。这一安排,正式确立了帝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随着《国际联盟宪章》的签署,殿外礼炮齐鸣一百零八响,象征着这个新生国际组织的正式成立。
看着各国代表依次上前签署宪章,站在皇帝身侧的武王柏凌岳低声道:“陛下,这一纸宪章,真能维护和平吗?”
皇帝目光深邃:“和平从来不是靠一纸文书就能维护的。联盟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帝国整合世界、准备下一场战争提供了合法外衣。”
然而,就在国际联盟成立的庆典结束后的次日,一封来自东欧前线的加密急报,被锦衣卫都指挥使何三亲自呈送到御前。
暖阁内,炭火烧得正旺。皇帝柏凌云看完电文,沉默片刻,将电报递给了身旁的武王柏凌岳。柏凌岳快速浏览后,眉头微皱,随即又将电文传给在场的首辅文履谦、兵部尚书曹文翰以及定王柏凌峰、靖王柏凌锐。
电文上写着:第七军军帅冯国璋,因旧伤复发,并发急性肺炎,医治无效,于启元十九年十二月一日深夜,在第七军行营去世,享年六十岁。
“华甫……终究没能熬过这个冬天。”柏凌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冯国璋,这位并非皇室嫡系,却凭借稳健作风和忠诚在北伐及对德对峙中屡建功勋的老将,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正在悄然翻页。
“陛下,”首辅文履谦率先开口,语气凝重,“冯军帅为国尽忠,鞠躬尽瘁,实乃帝国栋梁。当务之急,是妥善处理后事,抚恤家属,以安定军心民心。”
“文相说得对。”柏凌云点头,“追封冯国璋为保定郡公,谥号‘襄毅’,按郡王礼制隆重治丧。其长子继承侯爵爵位。”
“陛下圣明,如此厚待,足以告慰忠魂。”文履谦躬身领命。
这时,武王柏凌岳向前一步,他的声音洪亮而直接:“陛下,冯将军的去世令人痛心。然而,这也提醒我们,帝国军中,如王士珍、宋占彪、刘冠雄,乃至萨镇冰老都督等,都已年过花甲或接近古稀。连年征战,日夜操劳,就算是铁打的身躯也难免损耗。如今国际联盟刚刚成立,与德美战略对峙,大战暂时停歇,正是整顿军备,优化将领结构,大力提拔年轻将领,使帝国军队永葆锋芒的大好时机!”
靖王柏凌锐也接口道:“王兄说得对。如今陆军方面,各军军帅、师帅中,年长者不少。海军方面,萨老都督虽然精神矍铄,但统筹全球海军事务,也需要年富力强者分担。应该借此机会,进行全面调整。”
兵部尚书曹文翰立即补充:“臣与大都督府同僚已经拟定了初步方案,请陛下圣裁。”
“说吧。”柏凌云言简意赅。
“是。”曹文翰展开一份文件,“这个计划名为‘启元整军’,核心在于‘尊重元老、提拔新锐、强化技术’。”
“第一,尊崇元老,设立高阶荣衔与顾问体系。”
“准备设立‘帝国元帅’最高军衔,授予功勋卓着、资历深厚的宗室统帅和老将。首批人选,臣等建议包括武王殿下、定王殿下、靖王殿下,以及萨镇冰、陈璘、邓安邦、王士珍、宋占彪等大人。受衔者地位尊崇,参与最高军机决策,可以逐步从繁重的一线指挥中解脱,专注于战略规划与督导。”
“同时,在大都督府下增设‘军事参谋府部,聘请王士珍、宋占彪等功勋老将为参议官,以他们宝贵的经验咨议军政,培养后进。部分老将也可以转任新成立的‘帝国皇家军官大学’总教官。”
“第二,大力提拔新锐,优化指挥体系。”
“陆军方面,准备将现有常备军及新建各军,整合编成七大战略兵团。推荐提拔马啸川、吴佩孚、赵守诚、蔡锷、蒋百里等年富力强、战功显赫的将领,出任兵团统帅。各军、师级单位,也要大量晋升徐树铮、李烈钧、李根源等少壮派军官,充实关键岗位。”
“海军方面,四大舰队可以适当整合,提督人选,应该进一步年轻化,像邓绍忠、李垠等正值壮年,应该赋予更重要的职责。同时,强化海军陆战队、海军航空兵及潜艇部队建设,将其提升到与主力舰队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三,强化技术兵种,革新编制装备。”
“陆军需要加速装甲部队、炮兵、工兵及陆军航空队的现代化建设,组建独立的装甲师和加强炮兵旅。全面换装新一代‘启元二式’步枪、轻重机枪及迫击炮。”
“海军则需要调整造舰计划,优先保障航空母舰、远程潜艇及高速巡洋舰的建造与服役,将‘天帝’级后续舰、新设计的专用航母作为未来舰队核心。对现有战列舰、巡洋舰进行现代化改造,加装防空火力和雷达设备。”
柏凌云听完曹文翰的详细汇报,目光转向柏凌岳、柏凌峰、柏凌锐:“凌岳、凌峰、凌锐,你们觉得如何?”
柏凌岳沉声道:“曹尚书考虑得很周全。老将们功在社稷,理应尊崇优待,但军队不能暮气沉沉。蔡锷、蒋百里等人久经战阵,足以独当一面。这次整编,正是时候。”
柏凌锐也点头同意:“海军也一样。萨老都督是帝国海军的定海神针,但具体事务确实需要精力更加充沛的人来执行。舰队结构调整,强化航空与潜艇力量,也是未来海战的发展趋势。”
“好。”柏凌云最终拍板,“既然如此,就由大都督府会同兵部,根据这个方略,细化‘启元整军’方案,确定各级将领调整名单、部队新编制表及装备更新计划,报朕批准后,逐步实施。冯国公治丧期间,整军计划的前期筹备工作就可以开始,等丧仪完毕,便正式颁布施行。”
“臣等遵旨!”柏凌岳、柏凌峰、柏凌锐、曹文翰等齐声应答。
冯国璋的去世,就像一片秋叶飘落,在国际联盟成立的宏大叙事中,似乎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在新京的权力核心,这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宣告了帝国军队依赖老将征战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更加制度化、专业化、年轻化,并着眼于未来战争形态的新军事时代的开启。
三日后,在武英殿的最高军事会议上,武王柏凌岳详细说明了整军方案和部署。
“臣与大都督府、兵部同僚商议,决定在原有九个常备军基础上,整合新组建的六个常备军、蒙古骑兵部队以及南洋、东瀛、天竺等地驻防部队,组建七大集团军。每个集团军兵力约二十万,各自负责一个方向的作战任务。预计帝国陆军总兵力将达到一百六十万人”
兵部尚书曹文翰立即展开巨大的兵力部署图,柏凌岳详细说明:
第一集团军,司令段祺瑞,主要由第六军、第十军等整编而成,司令部驻圣彼得堡,下辖第一军李根源部(驻里加)、第二军蒋雁行部(驻考纳斯)、第三军陈宦部(驻维尔纽斯)。
第二集团军,司令马啸川,主要由第八军、第十二军等整编而成,司令部驻明斯克,下辖第四军李根源部(驻格罗德诺)、第五军张孝准部(驻布列斯特)、第六军陆锦部(驻平斯克)。
第三集团军,司令吴佩孚,主要由第九军、第十一军、蒙古骑兵师等整编而成,司令部驻基辅,下辖第七军巴特尔部(驻利沃夫)、第八军施承志部(驻文尼察)、第九军吴元泽部(驻敖德萨)。
第四集团军,司令赵守诚,主要由第三军、第五军等整编而成,司令部驻索菲亚,下辖第十军蓝天蔚部(驻贝尔格莱德)、第十一军马福祥部(驻维丁)、第十二军卢静远部(驻瓦尔纳)。
第五集团军,司令何雄,主要由第四军、天竺驻防军等整编而成,司令部驻斯科普里,下辖第十三军徐树铮部(驻普里斯蒂纳)、第十四军万廷献部(驻地那亚)、第十五军唐在礼部(驻发罗拉)。
第六集团军,司令蔡锷,主要由第二军、东瀛驻防军、部分第七军等整编而成,司令部驻巴拿马城,下辖第十六军柏凌均部(驻科隆)、第十七军张凤翙部(驻科隆)、第十八军张之江部(驻巴拿马城)。
第七集团军,司令蒋百里,主要由第一军、南洋驻防军、部分第七军等整编而成,司令部驻珍珠港,下辖第十三军李烈钧部(驻珍珠港)、第十四军张绍曾部(驻荷兰港)、第十五军王廷桢部(驻安克雷奇)。
同时整编各省驻防军,组建帝国近卫军,司令等安邦,下辖十个近卫师,负责驻守新京、北京、东瀛府、迪化、星州、悉尼、巴格达、莫斯科等京畿和战略要地。
曹文翰补充道:“每个集团军都将配备最新式的‘启元-3型’战车、‘雷霆’式火炮和‘烈风’战斗机。”
皇帝仔细审阅着方案,提笔批示:“批准。命令大都督府和兵部在三个月内完成各集团军的组建和装备。”
在确定陆军七大集团军的整编方案后,皇帝柏凌云的目光投向了巨大的寰宇海图。他深知,欲真正龙腾寰宇,一支能够同时掌控三大洋的全球性海军至关重要。
萨卿,皇帝沉声道,海权乃帝国命脉所在,海军整编,须以独立作战、全域存在为要旨,确保朕之海军在任何一片大洋上,皆能克敌制胜!
海军都督萨镇冰旋即呈上经过反复推演的最终舰队整编方案:
海军都督萨镇冰旋即呈上经过反复推演的最终舰队整编方案:
在原南洋舰队基础上组建大西洋舰队,由宿将邓绍忠提督指挥,总部设于巴西累西腓。这支舰队被赋予帝国最重大的使命——跨越大西洋,直击美国东海岸,彻底摧毁美利坚的海上力量。为此,舰队配备了帝国最强大的海上力量:核心是四艘航空母舰——新近服役、特别强调远程作战能力的号(舰队旗舰)、其姊妹舰号,以及号、号两艘轻型航母。它们的决战支柱是两艘龙吟级超级战列舰——号和号,辅以号、号等高速战列巡洋舰。特别加强的护航力量包括十二艘级驱逐舰、八艘级护卫舰,以及专事袭击美国东海岸航运的级潜艇支队。这支庞大的特混舰队,将肩负起最终决战的重任。
整合原西洋舰队,组建印度洋舰队,由功勋卓着的李准提督统领,总部位于亚丁。该舰队肩负着守护帝国世界枢纽的重任,其辐射范围从苏伊士运河直至马六甲海峡。鉴于其任务兼具威慑与控局,舰队配置更为均衡:拥有由战列舰改装而成、兼具火力与航空能力的旗舰号航母,以及灵活敏捷的轻型航母号。号等主力舰将为它们提供支持。六艘级巡洋舰、十六艘驱逐舰和级潜艇支队负责日常巡逻与航道封锁,确保这条连接帝国东西的生命线固若金汤。
整合原北洋舰队和东洋舰队,设立太平洋舰队,由原号管带李垠任提督,总部设于东瀛府。在帝国取得太平洋决定性优势后,该舰队的任务转为巩固防御,确保巴拿马运河与夏威夷的绝对安全,同时对美国西海岸保持战略威慑。为此,舰队保留了两艘航空母舰——历经战火考验的号(舰队旗舰)和修复改造后的号。它们得到号、号等资深主力舰的支援。八艘级重巡洋舰、二十余艘驱逐舰和级远洋潜艇支队负责广袤太平洋的巡逻与反潜任务。
与此同时,海军陆战队迎来大规模扩编。在原登陆部队基础上,组建三个海军陆战师,分别配属三大舰队。各陆战师均配备专用登陆舰艇、两栖战车和加强炮兵,具备独立执行大规模两栖突击的能力。
皇帝审阅完毕,眼中精光闪动,提起朱笔在方案上批下一个遒劲的字。
如此一来,皇帝掷笔于案,声震殿宇,大西洋主攻,印度洋主通,太平洋主守。三洋联动,朕之海军已无短板。传旨造舰衙门,、、诸舰须按期、保质完工入列!帝国之龙旗,必将覆盖寰宇每一片波涛!
五天后,在黄埔的造船厂,一场盛大的军舰下水仪式正在举行。海军都督萨镇冰亲自指挥,五艘新下水的级超级战列舰在礼炮声中缓缓滑入水中。
陛下,萨镇冰兴奋地报告,天帝天尊天龙天威天武号都已下水,预计半年内可以形成战斗力。与此同时,六艘新式重巡洋舰、二十四艘驱逐舰和十二艘潜艇也已进入舾装阶段。届时,帝国海军将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皇帝满意地点头:大西洋舰队要加快训练进度,登陆北美的计划必须尽快完善。下一场决战,必将在大西洋上见分晓!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帝国的军事建设以惊人的速度推进:
位于乌拉尔山区的兵工厂开始三班倒地生产新式装备;
从中亚到西伯利亚的铁路网全力保障军事运输;
新成立的航空兵学院开始大规模培训飞行员;
帝国科学院集中研发雷达、火箭等新型武器。
一个月后,皇帝亲临新京郊外的军事演习场,观摩新组建的装甲部队的实战演练。看着钢铁洪流在平原上奔腾,他对随行的将领们说:“这就是帝国决胜的利器!”
在启元二十年元月的御前会议上,皇帝做出了最终决定:
“各集团军和各舰队按照预定计划,在三个月内完成最终战备。启元二十年四月,帝国将向德美同盟发出最后通牒!”
太和殿外,新年的钟声敲响,但这一次,钟声里回荡的是战争的号角。帝国的战争机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在这场决定世界命运的终极对决中,帝国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武英殿的御书房内,皇帝对重臣们说出最后的嘱托:“这一战,不仅要赢,更要赢得彻底!朕要德美再无翻身之日!让帝国之威,震慑寰宇!”
殿外,寒风呼啸,仿佛千军万马正在奔腾。帝国的征途,即将迎来最终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