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华帝国皇帝柏凌云于新京太和殿宣告“国际联盟”正式成立。联盟以“维护全球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构建以中华帝国为核心、多极协同的集体安全体系。联盟总部设于新京,旗帜以赤龙旗为底,环绕各成员国象征图案,象征“万邦协和,龙御寰宇”。
五大常任理事国
1、中华帝国
联盟创始国、常任理事国、总部所在地,对重大决议享有一票否决权。帝国通过《伊斯坦布尔和约》《莫斯科和约》等,确立了对东欧、亚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绝对掌控。领土横跨东亚、北亚、东南亚、大洋洲、太平洋诸岛及美洲阿拉斯加、夏威夷、巴拿马运河区等战略要地,人口约七亿。帝国军队在全球关键通道驻防,其意志即为联盟之意志。作为联盟的缔造者与主导者,承担“维护全球秩序”的特殊责任,享有在成员国驻军、控制战略要地、优先开发资源等特权。
2、大英帝国
常任理事国,中华帝国的战略盟友。本土及海军实力在战争中受损,为了对抗德美,被迫承认中华帝国在太平洋、印度洋和亚洲、东欧的主导权,力图保留其非洲的殖民体系,其全球利益需与帝国协调。帝国同意其接收利比亚等地,以换取其承认帝国对塞浦路斯岛、罗德岛的主权,默许帝国海军控制苏伊士运河并进入地中海。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常任理事国,中华帝国的紧密盟友,帝国在欧洲大陆的坚定拥护者。目前本土已经被德国占领,大陆上的领土仅剩下土伦港,目前政府临时所在地在科西嘉岛上的阿雅克肖。法兰西支持中华帝国在地中海的军事存在,以换取中华帝国帮助其收复本土和保住其非洲的殖民地,其战后重建也依赖中华帝国的经济援助。
4、西班牙王国
常任理事国,中华帝国在欧陆的重要盟友。原为英国盟友,为对抗德国不得不全面依附中华帝国。在中华帝国支持下,国际地位得以提升。接受中华帝国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军事协防,并同意中华帝国在巴塞罗那、加的斯、拉科鲁尼亚和其非洲殖民地的丹吉尔、卡萨布兰卡建立海军基地,是中华帝国海军进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陆上支点。
5、葡萄牙共和国
常任理事国,原为英国盟友,为对抗德国不得不成为中华帝国的战略从属。中华帝国扶持其成为常任理事国,其非洲殖民地的安全与稳定依赖帝国海军保障,其广阔的非洲殖民地(如安哥拉、莫桑比克)为中华帝国全球力量投送提供了关键跳板。中华帝国在其殖民地的莫桑比克、贝拉、纳米贝、罗安达和亚速尔群岛设有海军基地。
各洲创始成员国
亚洲
6、波斯王国
中东古国,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现任国王为艾哈迈德·沙·卡扎尔。中华帝国在中东的忠实盟友,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战后获中华帝国支持获得阿塞拜疆地区,其石油资源优先向中华帝国供应。中华帝国在阿巴斯港和格什姆岛建设有海军基地,并享有其波斯湾沿岸港口优先使用权,在其陆上战略要地也设有军营。
7、阿富汗汗国
中亚山国,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与中华帝国签订了《喀布尔保护条约》,其独立获得中华帝国保障。中华帝国在喀布尔设有军营。
8、尼泊尔王国
喜马拉雅山南麓王国,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是中华帝国传统藩属,向中华帝国提供廓尔喀雇佣军。
9、海得拉巴王国
天竺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土邦,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00万,资源极其丰富。其尼扎姆率先接受中华帝国保护,成为中华帝国在天竺统治的基石。
10、迈索尔王国
位于天竺南部,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以富庶和相对开明的统治闻名。其统治者较早与中华帝国全面合作,成为中华帝国在南天竺的模范保护国。
11、巴罗达王国
西海岸富裕土邦,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以其现代化尝试和亲帝国立场而受中华帝国青睐,是中华帝国掌控古吉拉特地区的关键。
12、瓜廖尔王国
天竺中北部军事强国,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其剽悍的骑兵部队被纳入中华帝国在当地的辅助军事体系。
13、印多尔王国
天竺中部重要王国,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0万。在中华帝国改组天竺秩序时,因其合作态度而被保留并提升为成员国。
14、特拉凡哥尔王国
位于天竺最南端,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控制重要香料贸易和海岸线,其独立地位与安全由中华帝国海军直接担保。
15、焦特布尔王国
塔尔沙漠地区的拉杰普特强国,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军事力量成为中华帝国稳定该地区的重要助力。
16、乌代浦王国
拉杰普特文化中心,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在中华帝国主导的新秩序中寻求到生存与发展空间。
17、斋浦尔王国
战略位置重要,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通过与中华帝国合作,确保了自身在北部天竺的领先地位。
18、巴哈瓦尔布尔王国
位于印度河沿岸的沙漠王国,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其忠诚为中华帝国提供了通往中亚的潜在陆路通道,中华帝国计划修建的连接波斯与天竺的战略铁路将穿过其境。
19、卡奇王国
控制卡奇湾沿岸地区,地理位置关键,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其港口由中华帝国运营,成为中华帝国货物进出中亚的重要枢纽。
20、帕蒂亚拉王国
天竺北部的锡克强国,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其英勇的士兵被大量征募进入中华帝国在天竺当地组建的驻防部队
21、恒河王国
天竺五国之一,柏凌云次子柏继武封国。位于恒河中游平原,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0万。
22、孟加拉王国
天竺五国之一,柏凌云三子柏继文封国。位于恒河三角洲,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万。
23、德干王国
天竺五国之一,柏凌云四子柏继业封国。位于德干高原北部,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万。
24、科罗曼德王国
天竺五国之一,福王柏守业之子柏以仁封国。位于天竺东海岸,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
25、古吉拉特王国
天竺五国之一,裕王柏守谦之子柏以盛封国。位于古吉拉特内陆与卡奇湾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
26、汉志王国
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哈希姆家族在中华帝国支持下发动阿拉伯大起义,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而建立,拥有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是中华帝国在阿拉伯半岛最紧密的盟友。中华帝国在吉达设有海军基地。
27、内志王国
占据阿拉伯半岛中部广袤沙漠,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人口以游牧部落为主,约200万。帝国为制衡汉志,扶持当地酋长伊本·沙特建立王国,控制阿拉伯半岛腹地。
28、也门王国
在承认中华帝国对亚丁和索科特拉岛的控制后建立,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其独立使中华帝国在红海口建立稳固支点,保障通往苏伊士运河航线的安全。中华帝国在荷台达设有海军基地。
29、阿曼苏丹国
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控制霍尔木兹海峡南岸,扼守着波斯湾的出口。中华帝国在马斯喀特设有海军基地。
30、黎凡特王国
位于地中海东岸,包含巴勒斯坦、约旦等地,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中华帝国将其从奥斯曼分离,以基督徒和温和派穆斯林为主,是中华帝国在地中海东岸的盟友。其境内的海法是中华帝国控制下的自治城市,设有海军基地。
31、叙利亚王国
位于黎凡特内陆。中华帝国根据民族分布和战略需要新设的国家,包含叙利亚、黎巴嫩等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与黎凡特王国存在边界争议。其境内的贝鲁特、拉塔基亚是中华帝国控制下的自治城市,设有海军基地。
32、安纳托利亚共和国
奥斯曼帝国灭亡后,在小亚细亚半岛上建立的土耳其人国家,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领土被大幅压缩且军事受限,是中华帝国对奥斯曼主体民族进行去势化处理的产物。其境内的安塔利亚、特拉布宗是中华帝国控制下的自治城市,设有海军基地。
33、亚美尼亚王国
外高加索基督教古国,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在中华帝国帮助下复国并大幅扩张领土,对中华帝国充满感激,是中华帝国在外高加索最坚定的堡垒。
34、格鲁吉亚王国
位于高加索山脉南麓,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其独立得到了中华帝国的全力支持,成为中华帝国黑海东岸的坚固屏障。其境内的波季是中华帝国控制下的自治城市,设有海军基地。
35、库尔德斯坦国
位于安纳托利亚东部,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迪亚巴克尔为首都。中华帝国策动库尔德人大起义后建立,是中华帝国为分裂奥斯曼并牵制波斯等地区大国而一手扶持的政治实体,其存在本身就是中华帝国地区战略的体现。
欧洲
36、俄罗斯共和国
中华帝国肢解沙俄后扶植当地亲帝国贵族建立的傀儡政权,领土局限于斯摩棱斯克周边,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外交国防由中华帝国主导。
37、乌克兰共和国
位于东欧平原,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万。中华帝国肢解沙俄后支持当地知识分子建立。中华帝国在其境内屯驻重兵,在敖德萨设有海军基地。
38、白俄罗斯共和国
位于东欧平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万。中华帝国肢解沙俄后建立的战略缓冲国,其首都明斯克为中华帝国西进枢纽,中华帝国在其境内屯驻重兵。
39、爱沙尼亚共和国
波罗的海三国之一,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0万。中华帝国支持其独立以获取面向芬兰湾的不冻港,其首都塔林是中华帝国海军重要的军港。
40、拉脱维亚共和国
波罗的海沿岸国,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90万。里加港成为中华帝国在波罗的海的主要驻地,是其抵御德意志的前沿。
41、立陶宛共和国
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大的一个,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0万。与德国东普鲁士方向的领土接壤是中华帝国抵御德国的前沿防线,承担着巨大的边防压力,中华帝国在此驻有重兵,修建了坚固防线。
42、芬兰共和国
北欧国家,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趁中华帝国征伐沙俄之机,在中华帝国默许下宣布独立,接受中华帝国保护,以在北方牵制德国。
43、鞑靼斯坦共和国
伏尔加河流域的突厥语族共和国,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中华帝国“分而治之”策略的产物,用以分割大俄罗斯民族核心区。
44、卡尔梅克共和国
欧洲唯一以佛教为主的共和国,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独特的地理与文化位置被中华帝国用来牵制周边东正教国家。
45、北高加索联邦
由车臣、达吉斯坦、印古什等多个山民民族组成的联邦,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中华帝国支持其独立,使高加索山脉成为难以逾越的南方屏障,并利用其尚武传统为中华帝国提供辅助兵力。
46、希腊王国
巴尔干半岛南端国家,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中华帝国在地中海地区的重要盟友,获中华帝国支持收复色雷斯和爱琴海东岸领土。中华帝国在克里特岛、科孚岛和萨塞洛尼基建有海军基地。
47、保加利亚王国
巴尔干国家,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原为同盟国成员,在中华帝国征服奥斯曼、大军压境下退出同盟国后加入联盟。现为联盟与同盟国对峙的前线,中华帝国在其境内屯驻重兵,在布尔加斯设有海军基地。
48、南斯拉夫王国
在中华帝国协助收复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失地。现为联盟与同盟国对峙的前线,中华帝国在其境内屯驻重兵。
美洲
49、墨西哥合众国
原为同盟国成员,在中华帝国控制巴拿马运河和中美洲各国后秘密倒向帝国,联盟成立时正式加入。允许中华帝国使用其太平洋港口马萨特兰、萨利纳克鲁斯,但其仍然与美国保持秘密联系,且不同意中华帝国使用其加勒比海沿岸港口和在其境内驻军。
50、中美洲联邦
中华帝国强力推动中美洲地区政治整合而成立的松散联邦,包括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等国,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旨在建立一个更稳定的亲帝国政权,以保障巴拿马运河腹地的安全。
51、哥伦比亚共和国
南美北端国家。中华帝国在巴拿马的存在使其彻底倒向帝国,接受中华帝国的保护与指导。
52、委内瑞拉共和国
南美北端国家。在南美各国宣布向中华帝国臣服后,不得不倒向帝国。
53、厄瓜多尔共和国
赤道之国。在中华帝国海军出现在其外海后,迅速调整外交政策,接受中华帝国的保护与指导,并被迫承认加拉帕格斯群岛为中华帝国领土。
54、秘鲁共和国
安第斯山麓的文明古国。中华帝国海军在南太平洋的绝对优势,使其成为中华帝国在南美西海岸最早的拥护者之一。中华帝国在卡亚俄设有海军基地。
55、玻利维亚共和国
南美内陆国,在南美各国纷纷倒向中华帝国后,也宣布接受中华帝国的保护与指导。
56、巴西帝国
南美最大的国家。其皇室与中华帝国交好,视中华帝国为抗衡传统欧美势力的新支柱,并将累西腓港提供给中华帝国作为大西洋舰队总部。中华帝国在里约热内卢也设有海军基地。
57、阿根廷共和国
南美南部国家,选择与中华帝国进行深度经济与军事合作,接受中华帝国“经济合作计划”。中华帝国在布兰卡港设有海军基地。
58、智利共和国
南美南部国家,原为制衡阿根廷而选择加入协约国,成为中华帝国名义上的盟友。在中华帝国势力进入南美后彻底倒向中华帝国,其最重要的矿产出口和市场均转向中华帝国,两国关系紧密切。中华帝国在伊基克和瓦尔帕莱索设有海军基地。
59、乌拉圭共和国
位于拉普拉塔河口的小国。夹在巴西与阿根廷之间,倒向中华帝国后,其永久中立与独立由中华帝国进行担保。
60、巴拉圭共和国
南美内陆小国。在中华帝国带来的新秩序下,寻求摆脱地区大国的过度影响,接受中华帝国的保护。
非洲
61、埃及苏丹国
原为英国的保护国,通过向中华帝国靠拢,保障其独立地位。中华帝国通过控制苏伊士运河,对其施加决定性影响。
62、埃塞俄比亚帝国
古老的基督教帝国,东非唯一未被殖民的国家,与中华帝国签订平等友好条约,是中华帝国在非洲的重要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