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 > 第5章 谈吐露新机,逻辑解道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章 谈吐露新机,逻辑解道法

楼观台的晨课铃声穿透薄雾,从三清殿方向悠悠传来,清越如玉石相击,在山谷间荡开层层回音。王道宗的书房里,窗纸已被晨光染成淡淡的金红色,案上的铜炉里,沉水香依旧袅袅,与窗外飘进来的草木清气缠在一起,酿出一股让人宁神的气息。

叶法善正指着《楼观内丹要诀》中那张泛黄的“周天图”,图上用朱砂描的任督二脉像两条蜿蜒的红蛇,在人体轮廓上盘绕。他指尖点在图中眉心处那个小小的红点上,那里标注着“上丹田”三个字。

“您看这里,”叶法善的声音在安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家师玄阳子曾说‘上丹田为神府,藏神之所’,晚辈这些日子琢磨着,倒觉得这更像一处‘能量中枢’——就像长安城的太极宫,百官在此议事,政令从此发出,是整个都城的核心。”

他抬手指着图中从下腹部延伸向上的任脉:“您看这任脉,从下往上输送‘精’的力量,就像漕运沿着渭水把粮草送进长安;而督脉从上往下引导‘神’的指令,好比圣旨从太极宫传到各州府。这两条脉在眉心的‘中枢’交汇,一升一降,才能完成整个周天运转,就像长安的漕运与政令相辅相成,才能让都城安稳。”

“能量中枢?”王道宗捻着自己花白的胡须,指腹摩挲着光滑的须尖,眼中精光闪烁。他研修道法六十余年,听过的关于丹田的解释没有一百也有八十,有说“上丹田藏魂”的,有说“上丹田为天”的,却从未有人用“中枢”来比喻,更别说是联系长安城的格局。这说法新奇得像春日里头茬冒出的笋尖,带着股破土而出的锐气,却偏偏点透了任督二脉联动的本质。

“你这比方,倒让老道想起一件事。”王道宗忽然站起身,动作虽缓,却透着一股利落。他走到书架最深处,蹲下身,从一个积着薄尘的木盒里翻出一卷泛黄的帛书。帛书用细麻绳捆着,解开时,绳子发出“啪”的轻响,带着岁月的脆意。

“这是前朝陶弘景真人的《养生延命录》孤本,”王道宗将帛书摊在案上,小心翼翼地展开,生怕扯破了脆弱的绢帛,“你看这里,”他指着帛书中段,那里用朱砂画着简略的人体骨骼图,每一节骨头旁边都标着对应的星名,“上面说‘人身上下有三百六十节,对应周天星度’。按你的说法,这三百六十节,是不是就像长安的坊市街道,是‘能量流通’的路径?”

叶法善凑近细看,帛书上的朱砂虽已褪色,却依旧能看出笔触的细腻。人体的颈椎、腰椎被画成一串相连的圆圈,旁边标着“角宿”“氐宿”等星宿名,竟与现代解剖学中人体骨骼的节段划分隐隐相合。而“对应星度”的说法,又暗合了道家“人体小宇宙,天地大宇宙”的核心思想。

“正是!”叶法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指着帛书上的脊椎部位,“您看这脊椎,从上到下贯穿全身,就像长安的朱雀大街,北连宫城,南接明德门,是贯通南北的主干道。若是朱雀大街堵了,东西两市的货物就运不进来;若是脊椎这‘主干道’淤塞了,四肢百骸的‘能量’也流通不畅。”

他又指着骨骼图上的关节处:“这些关节,就像坊市间的路口,比如东西两市的十字街,是能量转换的关键处。若路口顺畅,人走车跑都方便;若关节灵活,气血也能流转自如。所以晚辈觉得,不管是治病还是修道,其实都是在‘疏通道路’——把淤塞的经脉打通,让能量像长安的车马一样,行得顺畅。”

王道宗闻言,竟抚掌大笑起来,笑声洪亮,震得案上的茶盏都微微发颤。“妙哉!妙哉!”他连说两个妙字,眼角的皱纹因笑意挤在一起,像两朵盛开的菊花,“玄阳在信里说你‘读书多却不死板,能从旧理中看出新意思’,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老道研究这帛书三十年,总觉得‘星度对应’是虚言,是古人故弄玄虚,经你这么一说,才明白是自己钻了牛角尖——哪是什么虚言,分明是古人用星象来比喻人体运行的规律,把看不见的能量流转,用看得见的星度来解释!”

一旁的青禾捧着个粗瓷茶盏,小口小口地啜着茶水,听得似懂非懂。他知道叶法善常说些“能量”“规律”之类的词,起初觉得古怪,像是在说天书,可每次说出这些词,总能被王道宗这样的高人认可,甚至引得老道拍手叫好,便渐渐明白,这些听着陌生的词里,藏着比寻常道法更深的道理。就像长安西市卖的波斯琉璃镜,看着与寻常铜镜不同,却能照得更清楚。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书房外传来道士们演练剑法的呼喝声,整齐有力。王道宗带着叶法善穿过几重院落,来到楼观台的斋醮法坛。法坛建在一个半尺高的石台上,四周用青石铺地,打扫得一尘不染。坛中央摆着三清塑像,塑像前是三足铜炉,炉中插着三炷高香,烟气笔直向上,不散不斜,显是灵力凝聚的迹象。坛边插着八面幡旗,分别绣着八卦图案,风一吹,幡旗猎猎作响,却偏偏吹不散那笔直的香烟。

几个年轻道士正在坛上排练科仪,他们穿着朱红色的法衣,手持玉简,按特定的步法绕坛而行,口中念诵着经文,声音抑扬顿挫,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连转身的角度都分毫不差。

王道宗指着坛中央用白石灰画的“八卦阵”道:“斋醮科仪,外人看来不过是烧香跪拜、念咒摇铃,实则核心在于‘与神沟通’。可你觉得,这‘沟通’的本质是什么?总不能是真的跟鬼神说话吧?”

叶法善望着阵中流转的微弱灵力,那些灵力随着道士们的步法和咒语,像水纹一样扩散开来,与空气中的天地灵气产生着微妙的呼应。他忽然想起现代物理学中的“共振”概念——当两个物体的频率相同时,便会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

“晚辈以为,是‘频率相合’。”叶法善沉吟道,“就像寺庙里的钟,若敲钟的力度与钟本身的固有频率一致,钟声便最响,传得也最远。斋醮时的咒语、步法、法器,其实都是在调整人的灵力频率,让它与天地间的自然能量频率相合。就像两个音叉,一个振动了,另一个频率相同的也会跟着响,这便是‘沟通’的本质吧?”

“频率相合……”王道宗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眉头微蹙,像是在细细咀嚼其中的意味。他忽然指着一个正在摇铃的道士:“你听这铃声,快了则乱,慢了则滞,必须不快不慢,才能引动坛上的灵力。这不就是你说的‘频率’吗?摇铃的速度对了,频率合了,灵力自然就被引动了!”

他越想越觉得透彻,拉着叶法善转身就往书房走,脚步都比平时快了几分。“快,拿纸笔来!”一进书房,王道宗便喊道,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把你这些想法都记下来!老道活了八十岁,今日才算真正看懂了‘道法自然’四个字——这‘自然’,不是随性而为,不是放任不管,是顺应那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啊!”

叶法善取来笔墨纸砚,在案上铺好宣纸。他提笔蘸墨,将“能量转化”“共振频率”“道路疏通”这些想法,用唐代道士能理解的语言一一写下。他没有直接用“能量”二字,而是换成“气之力度”;将“共振”说成“频率相合,气气相感”;把“道路”解释为“经脉路径”。字里行间既有现代逻辑的清晰条理,又不失道家固有的玄妙意境。

王道宗站在一旁,时不时伸手点一点纸面,补充几句经文依据:“这里可以加上《黄庭经》里‘气入丹田,如鱼归渊’的说法,佐证气有路径……”“这个频率的道理,与《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好相合,得写上……”两人一写一注,默契十足,竟忘了时辰,直到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案上的烛火被丫鬟点亮,才惊觉已到了晚饭时分。

王道宗放下笔,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眼中满是欣慰与感慨。“有你这般传人,青云道脉必能光大。”他拍了拍叶法善的肩膀,语气郑重,“明日起,老道便将《道门科范秘要》的核心仪轨教你——那些科仪看着繁复,一步都不能错,实则每一步都是按‘规律’编排的,有你这‘逻辑’帮忙梳理,定能事半功倍。”

叶法善望着案上的文稿,烛光在纸面跳跃,仿佛能看到那些抽象的“规律”在字里行间流动。他知道,自己对道法的理解,又深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