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 > 第7章 禹步踏罡印,步斗蹑星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章 禹步踏罡印,步斗蹑星辰

藏经阁中层的窗棂外,终南山的云雾正缓缓流动,像一幅被风吹动的素绢,丝丝缕缕缠绕着黛色的山峦。晨露从檐角滴落,敲在青石板上发出“嗒嗒”轻响,与阁内翻动书页的“沙沙”声相和。叶法善摊开的《道门科范秘要》卷册摊在紫檀木案上,泛黄的纸页上,“禹步”二字用朱笔圈出,旁边附着一幅细致的步法图——图中道士身着道袍,足尖点地的轨迹如星斗连线,在地面构成一幅微型星图,旁注“三步九迹,合于九宫”,墨迹虽淡却透着一股古朴的力道。

王道宗捻着花白的胡须,指尖在图上的“三步”处轻轻叩击,木案发出细微的闷响。“禹步者,夏禹所创,”老道的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像山涧流过青石,“昔年大禹治水,行至桐柏山,遇无支祁作乱,天帝感其诚,授此步踏罡之法。踏之可召神役鬼,通天达地,故后世道士行科仪、做法事,必习此步。”

他抬眼看向叶法善,见青年正盯着图中轨迹出神,补充道:“你前日练‘三清朝会仪’的步法总出错,踩错方位、漏了转折,正因没悟透这‘步斗蹑星’的真意。”王道宗俯身,用指腹划过图中北斗七星的标记,“这不是简单的走步,是按北斗七星、九宫八卦的方位行步,每一步都要踩着‘星位’走,就像在天地间走棋盘,落子错一位,满盘皆输。”

叶法善望着图中标记的“天枢”“天璇”“天玑”等星位,忽然想起《道门科范秘要》中“三清朝会仪”的禹步注解——“左足先踏乾宫,右足次踏兑宫,左足再踏离宫,三步成‘品’字,应‘三清’之数”,原来科仪步法正是脱胎于禹步,只是更精简些。他起身时带起一阵微风,案上的烛火轻轻摇曳,映得他青色道袍的衣角微动。

“弟子愿一试。”叶法善拱手行礼,转身走到阁外的空地上。这片空地用青石铺就,被晨露打湿后泛着水光,正好能清晰留下脚印。他深吸一口气,按图中轨迹迈步:先抬左脚,足尖轻点向“天枢”位(对应乾宫西北方),步幅三尺,落地时足跟先触地,再缓缓放平脚掌,如踏星斗般沉稳;接着抬右脚,足跟虚点“天璇”位(兑宫正西方),半步微顿,似承星力牵引,脚踝轻轻转动以调整重心;最后左脚跟上,落在“天玑”位(离宫正南方),三足成“品”字,正是“三步九迹”的起式。

“错了。”王道宗摇了摇手,声音里带着一丝笑意。老道虽已八旬高龄,起身时却稳如磐石,青布道袍在风中纹丝不动。他走到空地中央,示范起式:左脚抬时膝盖微屈,足尖如啄米般轻点地面,落地时“咚”一声,青石板竟微微震动,仿佛真有星力从地底涌来。“你看,”王道宗的声音透过震动传过来,“步要‘沉’,像脚底板粘了星力,每落一步都要感觉与地脉相连,就像树扎根入土,稳如泰山。”

叶法善注意到,老道迈步时腰腹微微转动,带动肩膀与手臂自然摆动,不像自己刚才那般僵硬。“腰要‘转’,”王道宗边演示边说,转腰时如北斗旋移,让灵力顺着腰身流转到脚尖,“你刚才腰太挺,灵力卡在胸口,到不了脚上,步子自然飘。”他眼神扫过叶法善的脸,“还有眼神,要‘凝’,盯着前方虚设的‘星位’,意念要真觉得踩在星斗上,仿佛抬头就能看到北斗在头顶转动。”

说罢,王道宗边步走边结印:左手掐“斗诀”,拇指指甲精准掐在无名指根的“子”位,其余四指并拢如剑,指向天空;右手结“雷印”,食指中指相并上指,无名指小指屈于掌心,拇指压住指节,指端隐隐有微光闪动。“步与印要合,”他踏“天枢”位时,左手斗诀微微上扬,似在接引北斗之精;踩“天权”位时,右手雷印猛地前推,带起一阵风,“踏‘天枢’时结‘斗诀’,感北斗之精;踩‘天权’时变‘雷印’,聚雷霆之力。就像拉弓射箭,步是弓,印是箭,两者同力,才能射出穿云裂石的威力。”

叶法善跟着模仿,起初手脚僵硬得像提线木偶:刚踩对“玉衡”位,右手还停留在斗诀,忘了换雷印;好不容易换对“开阳”印,左脚却踩偏了“摇光”位,落到了旁边的“艮宫”。他额头很快渗出细汗,顺着脸颊滑到下颌,滴在青石上晕开一小片水迹。

王道宗取来一根红线,在空地上按九宫方位摆出北斗形状——红线在湿漉漉的石板上格外显眼,天枢位系着一小截红绳结,天璇位压着枚铜钱,天玑位放着片银杏叶。“盯着线,别分心,”老道将红线末端递到叶法善手中,“想想你前日画的坐标图,把星位当坐标点,步到点上,印随步变。比如踩‘玉衡’位时,手印该从‘坎印’换成‘离印’,就像算算术,前一步加三,后一步自然该乘二,有逻辑在里面。”

叶法善深吸一口气,目光锁定红线上的标记。左脚踩“天枢”红绳结时,左手下意识掐斗诀,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右脚跟点“天璇”铜钱时,腰身轻轻转动,带动右手缓缓收回,准备换印;当左脚落在“天玑”银杏叶上,右手正好结成雷印,指尖离地面寸许,竟引得地上的落叶微微颤动。

一个时辰后,叶法善的道袍已被汗水浸透,贴在后背勾勒出清瘦的轮廓。他额上的汗顺着下颌滴落,在青石上积成一小滩水,却渐渐找到感觉:左脚踩“摇光”位时,右手自然结成“五雷印”,指风带起的气流吹得红线微微晃动;转身踏“中枢”位时,左手顺势变“三清印”,拇指、食指、中指相扣,余指舒展如莲,与步法的转折严丝合缝。步起印变,步落印定,像在跳一支与星辰相合的舞,每一个动作都透着韵律感。

王道宗在旁颔首,捋须道:“这便对了。禹步的‘步’是形,‘印’是神,形神合一,才能‘步罡踏斗,上应天象’。你看那些走江湖的戏法,步法虚浮、手印潦草,看着热闹,实则毫无灵力,正因缺了这份形神合一。”

傍晚时,夕阳将藏经阁的影子拉得很长,叶法善已能连贯走完“北斗七星步”。每踏一步,都觉脚下似有微弱吸力,与空中星力隐隐相感,仿佛真有无数星辰在头顶旋转。王道宗取出一面青铜镜,镜面打磨得光滑如镜,递给他:“你看。”

叶法善接过铜镜,镜中映出自己的身影——道袍虽湿,却身姿挺拔,更奇的是,身影边缘竟泛着一层淡淡的银辉,像被月光镀过。“步正时,影子边缘有微光,”王道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欣慰,“那是星力与你自身灵力相和的征兆,寻常人练三月也未必能有此景。”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另一卷图谱,上面画着更繁复的步法,标注着“八卦禹步”“二十八宿步”等名称。“明日起,加练‘八卦禹步’,”王道宗将图谱递过去,“步法更繁,要踏遍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卦位,手印也更多,从‘斗诀’到‘三清印’‘雷印’‘五雷印’,需随步速变。”

老道望着渐沉的夕阳,补充道:“这步法与科仪中的绕坛步一脉相承,练熟了,‘三清朝会仪’‘度亡仪’的步法便再不会错。往后行科仪时,你踏一步,坛上烛火便会明一分;结一印,香炉烟气便会聚一分,那才是真的入了门。”

月光爬上藏经阁的飞檐时,空地上的红线已被踩得模糊。叶法善仍在练习,青石板上的脚印深浅不一,却越来越规整。他的身影在月光下移动,步如斗转,印若星旋,衣袂翻飞间,仿佛真的化作一颗行走在天地棋盘上的星子,与夜空的北斗遥相呼应。偶有晚风吹过,带来远处山寺的钟声,在山谷间回荡,为这踏罡步斗的身影,添了几分悠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