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的月色如水,透过藏经阁雕花木窗的镂空花纹,洒在叶法善摊开的《内丹三要》上,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花影。书页边缘已微微卷起,带着被反复翻阅的痕迹,旁边压着一张他手绘的简图:用墨笔圈出的一个圆圈代表丹田,里面画着三道顺时针的箭头,箭头末端标注着“气行周天”四字,字迹清隽;圆圈外则点着七个小黑点,分别对应“眼、耳、口、鼻、舌、身、意”七窍,用淡墨的虚线连接,像一串散落的珍珠,代表“存思时的意念流转路径”。
油灯的火苗轻轻摇曳,将叶法善的影子投在墙上,忽长忽短。他正对着简图凝神思索,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伴随着茶叶罐碰撞的轻响。
“存思与内丹,本该是一回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王道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夜露的清润,他手里提着一把锡制的茶壶,壶嘴还冒着丝丝热气,另一只手拿着两个粗瓷茶杯,“可惜现在的道士,要么钻进内丹的死胡同,天天守着丹田练气,忘了存思能聚神,气练得再足,没有神来引,也是死水一潭;要么只知闭着眼瞎想,修存思修得神思恍惚,不懂内丹能养气,神再清,没有气来托,也是空中楼阁,把两者硬生生拆成了两截,真是暴殄天物。”
叶法善连忙起身,接过王道宗递来的茶杯,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驱散了夜的微凉。茶汤呈琥珀色,飘着淡淡的兰花香,是终南山特有的云雾茶。“多谢道长。”他捧着茶杯,指着桌上的简图道,“晚辈按您前日说的,试着将存思与内丹同修,练了三日,发现灵力增长果然比单独修炼快了一倍不止。晚辈想,这就像耕田,既要有饱满的种子(内丹的气),又要有充足的阳光(存思的神),两者结合,才能生根发芽,结出果实。”
王道宗在他身边的蒲团上坐下,花白的胡须在灯光下泛着银光。他凑近简图,枯瘦的手指点在那七个小黑点上:“你这七个点画得好,把无形的意念具象化了。存思时,意念要从‘泥丸宫’(眉心)开始,就像从皇城出发,依次经过耳目口鼻,这几处是‘关隘’,要一一‘巡查’,最后沉入丹田,这叫‘七窍归中’,把散在各处的神都收回来。”
他又指着圆圈里的箭头:“而内丹运转时,气要从丹田升起,沿督脉上达泥丸,就像从粮仓运粮到皇城,再沿任脉回落,好比将政令从皇城发回粮仓,正好与存思的意念形成一个循环——就像河水,既要有源头(丹田)不断涌水,又要有河道(意念)引导流向,才能奔流不息,滋养两岸。你之前觉得滞涩,就是因为源头的水没顺着河道走,河道空着,水也乱淌。”
叶法善茅塞顿开,心中的迷雾豁然散去。他之前练存思时,总觉得意念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好不容易集中在眉心,转眼又跑到了脚尖;练内丹时,又觉得气脉像被堵住的水渠,明明丹田有气,却怎么也推不上督脉,进展缓慢得让人着急。原来问题就出在“循环”二字上——存思的意念没有与内丹的气流同步,就像车轨与车轮错位,一个快一个慢,自然难以前行。
“道长一语中的,晚辈明白了!”叶法善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就像赶车,马(气)跑得再快,缰绳(意念)没跟上,也会跑偏;缰绳拉得再紧,马没动,也只能原地踏步。必须让两者步调一致才行。”
王道宗抚掌笑道:“正是这个理!看来你这脑子是真开窍了。”他抬头望了望窗外,月光已升至中天,像一块巨大的玉盘挂在墨蓝色的天幕上,“今晚月色正好,月华之力最盛,最适合筑基。随我去后院的炼丹台,老道助你一臂之力。”
叶法善连忙收好简图和《内丹三要》,跟着王道宗往后院走去。藏经阁外的石板路被月光照得发白,两旁的松柏影影绰绰,像肃立的卫士。空气中弥漫着松针和泥土的清香,偶尔传来几声秋虫的鸣唱,更显夜的静谧。
后院的炼丹台是一块丈许见方的青石,不知历经了多少岁月,表面被磨得光滑如玉,上面用朱砂刻着一个巨大的八卦阵,乾、坤、坎、离等卦象清晰可见,边缘还刻着密密麻麻的符文,据说能汇聚月华之力。青石周围种着一圈艾草,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闪着微光。
王道宗让叶法善盘膝坐于八卦阵的中心,那里恰好是“太极”的位置。他自己则在青石四周点燃三炷特制的檀香,香烟袅袅升起,在空中结成一个小小的漩涡,仿佛在引导着什么。“闭目,摒弃杂念。”王道宗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存思‘三清在上’,想象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法相在你头顶显现,金光万丈——这是存思的‘凝神’;同时运转内丹,引导丹田的气缓缓上行,沿督脉过玉枕关时,切记要轻要缓,就像水流过石缝,不能硬冲,直抵泥丸宫——这是内丹的‘炼气’。记住,神行气行,神止气止,两者必须如影随形。”
叶法善依言闭目,周身的月光仿佛瞬间凝聚过来,像一层薄纱裹在身上,暖洋洋的。他先将意念沉入丹田,那里果然有一团微弱却温暖的“气”,像揣着个小小的暖炉。随即,他慢慢抬升意念,想象三清的形象在头顶显现:元始天尊手持宝珠,灵宝天尊怀抱玉如意,道德天尊骑着青牛,神情庄严慈悲——这是存思的“凝神”,意念所及,仿佛真的有金光从头顶照下。
同时,他引导丹田的气缓缓上行,沿督脉慢慢移动。起初,气与意总像闹别扭的孩童,难以同步:意念已经飞到泥丸宫,气却还在腰间徘徊,像头懒驴,怎么赶都不动;好不容易用意念“拉”着气上了督脉,快到玉枕关时,意念又因分心而涣散,气顿时像断了线的珠子,“啪嗒”一声落回丹田。
叶法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浸湿了道袍的领口。他想起王道宗说的“赶车”比喻,深吸一口气,试着放缓意念,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像耐心的牧人,慢慢等着气跟上。当气在腰间犹豫时,他就让意念在那里多停留片刻,想象着气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点点汇聚过来;当气终于开始上行,他便让意念像个引路的向导,不快不慢地在前头等着,气走一步,意念就挪一步。
半个时辰后,气与意终于形成了默契:意念如牧人,气如羊群,牧人走得慢,羊群便温顺地紧随其后;牧人停步,羊群也安静等待,没有一丝慌乱。当气沿着任脉稳稳回落丹田时,叶法善忽然觉得丹田的气团“噗”地涨了一圈,暖流瞬间涌遍全身,仿佛泡在温水里,每个毛孔都舒展开来,说不出的舒畅。
“成了!”王道宗的声音带着欣慰的笑意,“这便是‘存思融内丹’的第一层境界‘神气相随’。往后每日修炼,灵力根基会越来越稳,就像夯实地基,地基越牢,将来盖的房子才能越高。”
叶法善缓缓睁开眼,只见身下的青石上,八卦阵的纹路竟微微发出银白色的光芒,与月光交相辉映,显然是灵力流转引发的异象。他低头看向自己的手掌,指尖隐隐有白光闪烁,像沾了细碎的星光——这正是灵力筑基的征兆。
“多谢道长指点!”叶法善起身行礼,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穿越到这个世界七年,从初学时的茫然无措,到如今摸到灵力修炼的核心门道,他终于不再是那个只会画几张粗浅符箓的半吊子道士,而是真正踏入了道门的门槛。
王道宗摆摆手,眼中带着赞许:“你能领悟这么快,靠的不是老道的指点,是你自己的‘理’。你总爱问‘为什么’,总爱用自己的法子拆解道法,这才是最难得的。老道不过是帮你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他抬头望着天边的圆月,月光在他眼中流转,“玄阳当年让你下山,就是怕你困在青云道馆的小天地里,成了井底之蛙。长安比终南山复杂百倍,那里不光有道法,还有人心,有权谋,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陷阱。你既要有扎实的根基,能守住自己,也要有应变的智慧,能护得住别人,好自为之。”
叶法善心中一凛,郑重点头。他知道,王道宗这话不仅是提醒,更是期许。离开楼观台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长安的风雨,远比终南山的云雾更难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