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官场破局 > 第308章 物是人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回到临津迎宾馆的房间,窗外已是万家灯火。白日的奔波与情感的激荡让两人都感到一丝疲惫,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清醒状态。

赵晓颖没有开大灯,只拧亮了书桌前的一盏台灯,昏黄的光晕勾勒出她略显单薄的背影。她静静地坐在那里,望着窗外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夜景,许久没有说话。

陆文渊泡了两杯热茶,将其中一杯轻轻放在她手边,然后拉过一把椅子,在她身旁坐下。他没有急于开口,只是默默地陪伴着,等待着。

茶香袅袅中,赵晓颖终于缓缓转过身,灯光在她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眼神有些悠远。“文渊,”她轻声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飘忽,“你知道吗?刚才走在那些崭新的街道上,看着完全变了样的街景,我甚至需要努力回想,才能记起某家店原来是什么样子,某个路口曾经发生过什么。”

她端起茶杯,暖意透过瓷壁传到掌心。“我们去吃的那个‘老地方’面馆,老板还是那个老板,但店面扩大了一倍,装修得亮堂整洁,还上了美食推荐的榜单。味道……似乎还是那个味道,但又好像不一样了。老板认出我,很高兴,絮絮叨叨跟我说了很多,说现在政策好了,生意好做了,儿子大学毕业也回来帮忙,开了分店……”

她顿了顿,嘴角牵起一丝复杂的笑意:“他问我是不是调回省城了,说好久没见。他还记得杨大哥,叹了口气,说‘杨记者是个好人啊,可惜了’。就那么一句话,然后又开始兴致勃勃地说他面馆的生意。你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再深刻的伤痕,最终也会被日复一日的生活磨平,只剩下一点淡淡的唏嘘。活着的人,总要继续往前走。”

陆文渊静静地听着,他知道她现在需要的不是一个解答,而是一个倾诉的出口。他握住了她微凉的手。

“我去看了我们以前租住的那个老小区,”赵晓颖继续说着,目光重新投向窗外的夜色,“那里拆迁了,现在是一片崭新的商品房小区,有保安,有花园,有儿童游乐场。我站在门口,完全无法将眼前这一切与记忆中那个墙壁斑驳、楼道堆满杂物、但充满了我们为一个个选题争论、为发现一点线索而兴奋不已的小房子联系起来。”

她的声音低沉下去:“物是人非……文渊,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这个词的重量。地方变了,人也变了。当年那些并肩作战的同事,有的离开了,有的升迁了,也有的……因为各种原因,沉寂了下去。今天在县委大院,碰到几个面熟的老面孔,寒暄几句,客气而疏离。他们看我的眼神,有好奇,有探究,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隔阂。我不再是那个和他们一起熬夜、一起跑基层的小赵记者了。”

她转过头,看向陆文渊,眼中带着一丝迷茫:“我好像成了一个外来者,一个……客人。这里曾经是我奋斗过的战场,流淌过我的汗水、泪水和……血。可现在,它用一种平静而迅速的变化,温柔地把我推开了。告诉我,一切都过去了,这里有了新的故事,新的人物。”

陆文渊紧了紧握着她的手,声音沉稳而温和:“晓颖,你觉得这种‘物是人非’,是一种失去吗?”

赵晓颖怔了怔,没有立刻回答。

“在我看来,”陆文渊缓缓说道,镜片后的目光深邃,“这恰恰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希望。如果临津还是当年的临津,破败、混乱、被腐败阴影笼罩,那才是真正的悲哀,才意味着杨大哥和你们的奋斗失败了。正是因为旧的、不好的东西被打破了,被清算了,新的建设才有可能,这种‘物是人非’才是积极的、向上的。”

他指了指窗外:“你看那些灯火,每一盏背后,可能都是一个因为环境改善而不再为孩子呼吸道疾病担忧的家庭,一个因为产业转型而找到新工作的青年,一个因为营商环境优化而敢于创业的梦想者。这不正是你们当年冒着风险,想要争取的吗?”

“至于你感觉到的疏离感,”陆文渊理解地笑了笑,“这很正常。你离开了,成长了,拥有了新的身份和视野。而这里的人,也在他们的轨道上继续生活。交集减少了,自然会产生距离。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当年的存在和付出没有意义。恰恰相反,你播下的种子,可能在你离开后,才真正破土发芽,以你看不见的方式,滋养着这片土地。就像杨大哥,他人不在了,但他的精神,他追求正义的意志,难道不是已经融入了临津重建的肌理之中了吗?”

赵晓颖认真地听着,眼中的迷雾渐渐散开。

“我记得一位历史学家说过,”陆文渊继续引导着她,“我们看待历史,不应该执着于寻找不变的‘物’,而应该去关注传承的‘精神’,去观察在变化中,那些核心的、向善的价值观是如何延续和发展的。临津的‘物’非了,但求索公正、为民请命的精神内核,难道没有在以新的形式延续吗?你今天采访的那些推动转型的干部,那些返乡创业的青年,他们不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建设一个新的、更好的临津吗?”

赵晓颖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心头的重负。“你说得对,”她轻声说,眼神重新变得清亮而坚定,“是我执着了。我总想着抓住点什么,来证明那段岁月真实地存在过,证明我们的牺牲有价值。却忘了,最大的价值,恰恰体现在这‘物是人非’的变迁里。体现在普通百姓更安宁、更充满希望的生活里。”

她反握住陆文渊的手,力道坚定:“我不是客人,我也从未离开。我当年的奋斗,已经成为了这片土地历史的一部分,化作了它新生的养分。而我现在作为记录者再次回来,用我的笔记录下它的新生,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和传承。”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彻底拉开窗帘,让整个城市的灯火毫无保留地映入眼帘。“物非,但精神永存;人非,但正道不绝。文渊,我想我真正明白了。”她的背影在灯光和夜色的交融中,显得挺拔而坚韧。

陆文渊走到她身边,与她并肩而立,望着脚下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所以,这次故地重游,值得吗?”

“值得。”赵晓颖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她侧过头,对他露出一个释然而明亮的笑容,“它不仅让我告别了过去的阴霾,更让我确认了前行的方向。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而我们,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窗外,临津的夜晚安宁而充满活力,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关于时间、变迁与永恒的故事。物是人非,或许并非感伤,而是时代前进车轮下,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