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官场破局 > 第307章 故地重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一上午,赵晓颖接到一个采访任务,目的地是她曾经工作、生活过多年,也是那场惊心动魄的反腐风暴中心——临津县。报道主题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探索”,需要实地走访几个转型成功的典型企业和项目。

放下电话,她有些恍惚。临津,这个地名已经很久没有如此正式地出现在她的工作日程里了。那里承载了她职业生涯最初的激情与梦想,也留下了最惨痛和黑暗的记忆——导师兼战友杨建国的牺牲,以及她自己曾身陷的险境。

“怎么了?”陆文渊注意到她接完电话后神色有异,关切地问道。

赵晓颖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语气平静:“社里安排我去临津做个采访,关于资源转型的,大概要去两三天。”

陆文渊立刻明白了她内心的波澜。他放下手中的书,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临津啊……我陪你一起去吧?正好这周我的课调到了后面,课题也告一段落。就当……故地重游?”

赵晓颖抬头看他,眼中带着犹豫:“会不会耽误你时间?我只是去工作……”

“不耽误。”陆文渊语气温和却坚定,“我也想看看现在的临津变成了什么样子。而且,你一个人去,我不放心。”他的“不放心”,不仅仅是指人身安全,更是对她可能触景生情的心疼。

赵晓颖看着他眼中不容置疑的关切,心中一暖,点了点头:“好。”

当天下午,两人便驱车前往临津。高速公路两旁,曾经因过度开采而裸露的山体,如今大多披上了绿装,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已显露出勃勃生机。越靠近临津,赵晓颖的心跳就越发明显。

“变化好像很大。”陆文渊看着窗外,试图分散她的注意力,“我记得几年前路过这边,天空都是灰蒙蒙的,现在蓝多了。”

“嗯,‘清风行动’之后,关停了不少高污染的小矿窑,生态修复是重点工程之一。”赵晓颖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轻声回应。

进入临津县城,变化更为直观。曾经破败脏乱的街道变得整洁宽敞,沿街店铺招牌统一规划,显得井然有序。过去随处可见的、与矿业相关的广告牌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关于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园的宣传画。

他们入住的是县招待所,如今也已重新装修,更名为“临津迎宾馆”。办好入住,放下行李,赵晓颖站在房间窗前,望着楼下熟悉的街道格局,以及那些已然陌生的崭新建筑,一时百感交集。

“我们先出去走走?”陆文渊提议,他知道她需要时间去面对和适应。

“好。”

两人信步走在街上。赵晓颖凭着记忆,走向曾经工作过的县报社旧址。那里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小型的市民公园,绿树成荫,有老人在下棋,孩子在嬉戏。只有公园角落保留的一小段旧墙,依稀能辨认出当年的痕迹。

“就是这里。”赵晓颖停下脚步,声音有些低沉,“我和杨大哥,以前经常在这附近的小馆子吃饭,讨论稿子……他总说,要写出有力量、能推动改变的文字。”

陆文渊默默握紧了她的手,没有说话,只是给予她无声的支持。

他们在公园的长椅上坐了一会儿。夕阳的余晖给这片曾经充满斗争与牺牲的土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去‘那个’地方看看吗?”陆文渊轻声问。他指的是杨建国牺牲的地点。

赵晓颖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明天吧……等我完成工作。我想……以更平静的心态去见他。”

第二天,赵晓颖投入了紧张的采访工作。她首先拜访了县发改委,了解了临津县整体转型的规划和成效。

发改委主任是一位四十多岁、精明干练的女干部,她热情地向赵晓颖介绍:“赵记者,我们临津可以说是涅盘重生。过去依赖矿业,经济结构单一,环境破坏严重,还滋生了很多腐败问题。现在,我们主打‘两条腿走路’。一是利用废弃矿区和独特地质地貌,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和地质研学;二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你看,这是去年引进的现代农业科技园的数据……”

听着主任的介绍,看着图表上清晰可见的增长曲线,赵晓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焕发的新活力。

随后,她走访了一家由旧矿厂改造而成的文创产业园。高大的厂房骨架被保留下来,内部却入驻了设计工作室、画廊、咖啡馆和手工作坊。曾经的矿工子弟,有的成为了讲解员,向游客讲述父辈的故事;有的利用本地材料,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工艺品。

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对赵晓颖说:“以前觉得临津没希望,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一样了,环境好了,机会也多了。我们这代人,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家乡重新被看见。”

下午,赵晓颖参观了一个位于山区、利用矿区复垦土地建起的生态农场。农场主是位返乡大学生,他指着漫山遍野的果树和散养的鸡鸭,自豪地说:“我们不用化肥农药,主打的就是‘小时候的味道’。通过网络销售,供不应求呢!还带动了周边几十户村民就业。”

行走在果园间,呼吸着清新的、带着泥土和果香的空气,赵晓颖很难将这里与记忆中那个尘土飞扬、污水横流的临津联系起来。

陆文渊一直安静地陪着她,帮她拿设备,偶尔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两个问题。他看到赵晓颖在采访中,眼神从最初的复杂、感伤,逐渐变得专注、明亮,他知道,她正在用记者的专业视角,重新审视和记录这片土地的蜕变,这本身也是一种疗愈。

傍晚,采访任务基本完成。赵晓颖对陆文渊说:“我们去吧。”

两人驱车来到城郊。那里曾经是一片混乱的矿区边缘,杨建国正是在这里调查关键证据时,被灭口。如今,这里矗立着一座简洁肃穆的“临津英烈纪念园”。纪念园不大,绿草如茵,松柏苍翠,正中央是一座黑色大理石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在临津反腐斗争和后续建设中牺牲、殉职的英烈名字。

赵晓颖和陆文渊捧着在路上买的一束白色菊花,缓缓走到纪念碑前。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赵晓颖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杨建国。他的名字刻在很靠前的位置。

她将菊花轻轻放在碑前,手指拂过那冰冷的、却仿佛带着温度的刻痕,久久沉默。陆文渊站在她身后一步之遥的地方,同样静默致哀。

“杨大哥,”赵晓颖终于开口,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我来看你了。”她顿了顿,仿佛在积蓄力量,“临津……变了,变得很好。天空蓝了,水清了,老百姓的日子有了新的盼头。你当年奋不顾身想要守护的,想要改变的,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风吹过松柏,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回应。

“我和文渊都很好,我们结婚了。我还在做记者,写你想写的那些能推动改变的文字。文渊在大学教书,培养下一代法律人。”她继续说着,像是和老朋友唠家常,“那些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你可以安息了。”

她的声音渐渐哽咽,但努力保持着平静:“我们……都很想你。”

陆文渊上前一步,将手轻轻放在她的肩膀上,对着纪念碑郑重地说:“杨大哥,请放心,我会照顾好晓颖。”

两人在纪念碑前伫立了许久,直到夕阳完全沉入地平线,纪念园里的地灯悄然亮起,柔和的光线映照着英烈的名字。

离开纪念园,回程的路上,赵晓颖一直很安静。陆文渊也没有打扰她,只是专注地开着车。

快到宾馆时,赵晓颖忽然开口,声音已经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却多了一份释然:“文渊,谢谢你陪我来。”

“应该的。”陆文渊温和地回答。

“以前,这里对我来说,是伤痕,是不敢触碰的痛。”赵晓颖望着窗外流光溢彩、充满生机的临津夜景,缓缓说道,“但这次回来,看到它的新生,看到那些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生活和希望……我觉得,杨大哥和所有为之奋斗过的人,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拥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和向上的力量。”

她转过头,看着陆文渊,眼中虽然还有一丝湿润,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故地重游,不只是缅怀过去,更是为了确认,我们走过的路,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陆文渊看着她,知道这次“故地重游”,完成了她内心深处某种重要的仪式。她终于可以真正与过去和解,带着逝者的遗志和祝福,更坚定地走向属于他们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车窗外,临津的灯火,温暖而明亮,仿佛无数双注视着他们的、充满期许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