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南岸的风带着金沙江的凛冽,卷着湿冷的沙砾抽打在京营将士的甲胄上,发出“噼啪”的脆响。不少人下意识攥紧了兵器,指节泛白——这是他们离京后的第一处险地,甲胄上还留着长安兵工厂的崭新纹路,却已要直面奔腾的大河与对岸的强敌。郭子仪勒住胯下的乌骓马,苍老却锐利的目光扫过眼前这条咆哮的大河——河水裹挟着川西高原的泥沙,在嶙峋的礁石间翻涌成墨色巨浪,湍急水流撞击岸壁,溅起的水花如碎玉散落,转瞬又被下游漩涡吞噬。
“节帅,这大渡河真是天险,别说吐蕃人要过来,咱们站在岸边都觉得腿软。”副将浑瑊策马上前,声音被河风搅得有些破碎。他刚从下游勘察回来,靴底还沾着江边的湿泥,甲胄的缝隙里嵌着几枚干枯的竹叶——这是蜀地独有的标志,也是郭子仪布防的关键。
郭子仪抬手抚了抚颔下的长髯,指腹触到粗糙的胡茬,那是连日行军未及打理的痕迹。他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的舆图,在马背上展开,浑浊的目光落在“大渡河谷”四个字上:“天险虽好,却也怕人心不足。尚结息带着五万吐蕃精兵,身后还有南诏人的八万援军,他们要是铁了心要强渡,这河水挡不住他们的刀。”
话音刚落,一名斥候骑着快马从上游方向疾驰而来,马腹两侧的革带磨出了血痕,显然是昼夜奔袭。斥候在马背上翻身滚落,单膝跪地时膝盖重重砸在石头上,却顾不上疼痛,高声禀报道:“节帅!上游三十里的羊店渡口,吐蕃人正在搭建浮桥!他们用牛羊皮筏子连缀松木,已经铺了一半了!”
浑瑊脸色一变,握紧了腰间的横刀:“五万大军齐聚,这是要正面强攻?”
“未必是正面。”郭子仪却摇了摇头,他指着舆图上的一处山谷,“羊店渡口上游是鹰嘴崖,两岸都是峭壁,易守难攻。尚结息选在这里搭桥,要么是真急着渡河,要么就是想引我们把兵力都调过去,他好在下游找机会偷袭。”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沉了下来,“传我将令,全军分成三队:一队随我在中游的乱石滩布设障碍;二队去下游的芦苇荡隐蔽,防备吐蕃偷袭;三队去附近的竹林砍伐竹子,越快越好!”
京营将士虽刚离新兵营,却将郭子仪“令行禁止”的训诫刻在心里,接到命令后立刻行动起来。蜀地竹林郁郁葱葱,碗口粗的竹子被新兵们合力砍倒,动作稍显生疏却格外卖力,有个少年兵砍竹时崩裂了虎口,咬着牙用布缠紧继续干。他们将竹子劈成尺许长的竹段,再用随军砺石反复打磨,直到竹尖锋利如刀,阳光照过能映出寒芒。浑瑊带着人在江边浅滩挖掘拒马坑,坑深三尺呈梅花状排列,每个坑底斜埋三根竹刺,竹刺顶端抹的桐油是长安带来的军需,香气混着竹腥气在岸边弥漫。郭子仪亲自握着一名新兵的手,教他如何将竹刺埋得更深更稳:“这竹刺要对着马蹄来的方向,吐蕃人的战马再壮,也经不住这一下。”那新兵用力点头,额角的汗水滴在坑边的石头上。
郭子仪则亲自带着工匠们处理浮桥障碍。他们将从当地百姓手中征集的数十艘木筏用粗壮的铁索连接起来,铁索的两端牢牢固定在岸边的巨石上,再在木筏上堆放干燥的柴草和碎石。“等吐蕃人的浮桥铺到一半,咱们就点燃这些柴草,顺水推过去,把他们的桥撞断。”郭子仪拍了拍冰冷的铁索,铁索上的锈迹沾了他一手,“告诉弟兄们,铁索要绑结实,哪怕是被吐蕃人的箭射穿,也不能断!”
就在京营新兵紧锣密鼓布防时,神策军的大营里却掀起了争论。李晟站在帅帐中央,年轻的脸上满是急切,他的神策军刚从长安调来,甲胄崭新,兵器上还泛着寒光,与京营新兵甲胄上尚未磨去的防锈膏痕迹相比,更显精锐模样。“郭节帅把兵力都分散了,羊店渡口只有少量斥候监视,这正是我们的机会!”李晟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上面的茶杯跳了起来,“我带四千神策军连夜出发,分三路行动:一路烧浮桥,两路埋伏在鹰嘴崖两侧,等吐蕃人来救,就把他们一网打尽!”
监军宦官邢延恩坐在一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鱼袋,脸上带着迟疑:“可是郭节帅那边还没下令,我们贸然行动,要是坏了大事……”
“什么叫坏大事?”李晟打断他的话,语气带着少年人的锐气,“吐蕃人五万大军压境,咱们在这里坐等,难道要等他们把浮桥搭好,打过来吗?郭节帅年纪大了,做事稳妥是好事,但有时候也太保守了!神策军是陛下的亲军,岂能畏缩不前?”他拔出腰间的环首刀,刀身映着帐外的火光,“我愿立军令状,要是此战失利,甘受军法处置!”
邢延恩被他的气势震慑,一时说不出话来。他本是鱼朝恩派来监视军情的,心里巴不得能有机会立下战功,也好在鱼朝恩面前邀功。李晟的话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我给你调四千神策军,但你记住,务必小心行事,要是出了差错,谁也保不住你。”
当天色完全暗下来,大渡河两岸被浓重的夜色笼罩时,李晟率领四千神策军出发了。队伍沿着江边的小路悄无声息地前进,脚下的石子被踩得“沙沙”作响,却很快被湍急的河水声掩盖。李晟将队伍分成三队:左队由副将张少良率领,带一千人埋伏在鹰嘴崖东侧的山谷里;右队由都虞候王佖率领,带一千人埋伏在西侧;他自己则带着两千人,携带装满火油的陶罐,直奔羊店渡口的浮桥。
夜风吹过山谷,带来吐蕃人营地的篝火气息。李晟趴在山坡上,借着微弱的月光望去,只见吐蕃人的浮桥已经快要铺到河中央,数十名吐蕃士兵正站在皮筏上,用绳索固定松木。浮桥两岸各有数百名吐蕃兵守卫,他们围着篝火取暖,时不时发出粗狂的吆喝声,显然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
“行动!”李晟低喝一声,率先冲下山坡。神策军士兵们如猛虎下山,手中的刀鞘碰撞在一起,发出沉闷的声响。守卫浮桥的吐蕃兵反应过来时,神策军已经冲到了近前,锋利的环首刀划过夜空,瞬间就有十几名吐蕃兵倒在血泊中。李晟亲自带人将火油陶罐扔到浮桥的松木上,“点火!”
火把被扔到洒满火油的木头上,“轰”的一声,熊熊烈火瞬间燃起,火光将整个河面照得通红。浮桥上的吐蕃兵惊慌失措,纷纷跳进河里逃生,却被湍急的河水卷走,很快就没了踪影。李晟站在岸边,看着燃烧的浮桥,脸上露出了笑容——一切都如他预想的那样顺利。
可就在这时,鹰嘴崖两侧的山谷里突然响起了密集的箭雨声!“咻咻咻”的箭鸣刺破夜空,如飞蝗般射向埋伏在山谷里的神策军。张少良刚要下令反击,一支羽箭就射穿了他的喉咙,鲜血从他的颈间喷涌而出,他睁大眼睛,身体重重地倒在地上。
“不好!有埋伏!”李晟脸色大变,他终于明白,尚结息选择在羊店渡口搭桥,根本就不是要渡河,而是为了引诱他们前来偷袭。他猛地拔出环首刀,高声喊道:“左队右队撤退,快向我靠拢!”
山谷里的神策军已经陷入了混乱。吐蕃人的弓箭手藏在峭壁的岩石后面,箭雨一波接一波地落下,神策军士兵们暴露在开阔地带,根本无处躲藏,只能用盾牌护住要害,却还是不断有人中箭倒地。王佖带着右队拼死突围,身上被箭射穿了两处伤口,鲜血染红了他的甲胄,他嘶吼着挥舞长刀,砍倒了几名冲上来的吐蕃兵,却怎么也冲不出密集的箭阵。
李晟带着身边的两千人冲进山谷,试图接应被困的部队,可刚冲进去,就被吐蕃人的箭雨逼了回来。他看到自己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年轻的脸上满是痛苦和愤怒。一名神策军士兵冲到他面前,胸口插着三支羽箭,气息奄奄地说:“将军……快走……别管我们了……”话没说完,就倒在了地上。
“不!我不能丢下你们!”李晟红着眼睛,就要再次冲进去,却被副将死死拉住。“将军,再不走就都走不了了!吐蕃人的援军已经过来了!”
李晟回头望去,只见远处的吐蕃营地亮起了无数火把,马蹄声如雷鸣般传来,显然是尚结息派来了援军。他知道,再坚持下去,只会全军覆没。他咬了咬牙,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强忍着没有掉下来:“撤!向大渡河南岸撤退!”
神策军残部沿着原路撤退,吐蕃人的弓箭手在后面紧追不舍,箭雨如影随形。李晟亲自断后,挥舞着长刀拨打飞来的羽箭,手臂被箭尾扫到,火辣辣地疼。他看着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原本四千人的队伍,此刻只剩下不到一千人,心中充满了悔恨——他不该不听郭子仪的劝告,不该如此鲁莽行事。
就在神策军即将被吐蕃人追上,陷入绝境的时候,西南方向突然传来了密集的弩箭声!“嗖嗖嗖”的声响比吐蕃人的箭雨更加急促,更加响亮,如暴雨般射向追击的吐蕃兵。吐蕃人的弓箭手纷纷中箭倒地,箭簇穿透他们的牦牛皮甲,深深扎进身体里,伤口处鲜血喷涌。
李晟愣住了,他顺着弩箭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夜色中,一支骑兵队伍如闪电般疾驰而来。他们的战马高大健壮,显然是西域的回纥马,骑兵们身穿黑色的皮甲,手中拿着造型奇特的强弩,正以三排轮射的方式向吐蕃人发起攻击。第一排的骑兵射出弩箭后,立刻拨转马头退到后面装箭,第二排的骑兵紧接着射出,然后是第三排,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箭墙”,将吐蕃人的追击彻底压制住。
“是安西军!是郭昕将军的安西弩骑!”一名神策军士兵认出了那熟悉的战术,兴奋地大喊起来。
李晟也认出来了,那是安西军独有的“三排轮射”战术,在西域战场上让吐蕃人闻风丧胆。他看到队伍最前面的那名将领,身披银色的铠甲,手持一杆绘着“郭”字的大旗,正是李倓留在凉州的副将郭昕。
郭昕策马冲到李晟面前,勒住马缰绳,战马人立而起,发出一声嘶鸣。他的脸上带着风尘,甲胄上沾着沿途的泥沙,显然是长途奔袭而来。“李将军,没事吧?”郭昕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安西军将领特有的刚毅。
“郭将军……”李晟看着他,心中五味杂陈,有感激,有羞愧,还有一丝不甘。他低下头,声音有些沙哑,“是我鲁莽,中了吐蕃人的埋伏,折损了三千神策军弟兄。”
郭昕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落在那些牺牲的神策军士兵身上,眼神凝重:“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吐蕃人的援军还在后面,我们先撤到郭子仪节帅的防区,再做打算。”他回头对身后的安西军喊道:“第一队继续断后,用弩箭压制吐蕃人;第二队和第三队护送神策军残部撤退,快!”
安西军的弩骑训练有素,接到命令后立刻行动起来。第一队的弩手们下马,依托路边的岩石组成防御阵型,三排轮射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弩箭如流星般飞向追来的吐蕃兵,每一轮射击都能放倒数十人。吐蕃人的追击部队被死死地挡在后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唐军撤退,却无法前进一步。
当李晟和郭昕带着残部撤到郭子仪的防区时,天已经蒙蒙亮了。郭子仪站在乱石滩的防御工事上,看到狼狈不堪的神策军和整齐有序的安西军,脸上没有责备,只有深深的忧虑。“回来就好。”他对李晟说,“尚结息这一招声东击西,确实厉害,连我都差点被他迷惑了。”
李晟走到郭子仪面前,“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郭节帅,是我不听劝告,贸然行事,导致三千弟兄战死,我愿受军法处置!”
郭子仪扶起他,叹了口气:“现在处置你,能把那些弟兄的命换回来吗?打仗哪有不犯错的,重要的是从错误里吸取教训。你是个好苗子,有勇有谋,就是太急躁了。以后记住,行军打仗,稳字当头,宁可少打一场胜仗,也不能拿弟兄们的性命开玩笑。”
李晟用力点了点头,泪水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末将记住了,以后一定听节帅的指挥。”
郭昕这时上前禀报道:“郭节帅,我率五千安西弩骑沿青衣江急行军,本来是要按李倓殿下的命令赶赴凉州,路过这里时听到了厮杀声,就过来看看,没想到正好赶上。现在吐蕃人在羊店渡口的浮桥被烧毁,但他们的大军还在,估计很快就会发动新的进攻。”
郭子仪点了点头,走到防御工事最前沿,望着上游方向。晨曦中,大渡河水面泛起金色波光,远处鹰嘴崖隐约可见,吐蕃营地已重新燃起篝火,如蛰伏的野兽等待进攻时机。“尚结息损失了一座浮桥,肯定不会善罢甘休。”郭子仪沉声道,“浑瑊,你带五千京营加固下游防御,把咱们在长安练的‘拒马联防’阵摆出来;李晟,你带神策军残部休整,负责守卫中军大营;郭将军,你的安西弩骑机动性强,就负责巡逻警戒,一旦发现吐蕃人动向,立刻回报。”
“遵命!”三人齐声应道。
太阳渐渐升起,阳光驱散江面上的薄雾。郭子仪站在岸边,望着奔腾不息的大渡河,心中清楚这场战事才刚刚开始。吐蕃五万大军虎视眈眈,南诏援军还在半路,而他手中兵力只有一万京营新兵、四千神策军残部和五千安西弩骑,兵力悬殊。但他并不畏惧——这些京营士兵虽无实战经验,却在长安历经三个月严苛训练,从队列到兵器使用,每一项都经他亲自查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背后是大唐的万里河山,是等待守护的百姓。
远处吐蕃营地传来号角声,那是集结的信号。郭子仪握紧手中马鞭,苍老的脸上露出坚定神色。他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将士们:京营新兵们虽有紧张,却都挺直了脊梁,有个少年兵偷偷摸了摸怀里的家书,又立刻握紧了手中的竹枪;神策军士兵带着复仇怒火,紧紧攥着兵器;安西军弩骑勒马待命,黑色皮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弟兄们!”郭子仪的声音传遍整个营地,特意放缓了语速,让每个京营将士都能听清,“吐蕃人想跨过这条河,抢我们的粮食,杀我们的亲人!你们中有人是农夫的儿子,有人是匠人的徒弟,可今日穿上这身甲胄,就是大唐的军人!”他拔出腰间佩刀,指向上游吐蕃营地,“我知道你们中有人第一次上战场,但记住,你们的刀和弩,是长安最好的铁匠打的;你们的阵形,是我郭子仪教的!今日,就在这大渡河畔,用吐蕃人的血,证明你们配得上‘大唐军人’这四个字!守住大渡河,守住剑南,守住咱们的家!”
“守住大渡河!守住大唐!”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彻山谷,盖过了湍急的河水声,如同一道惊雷,在大渡河畔响起。阳光洒在他们的甲胄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他们脸上的坚毅与决绝。
大渡寒波依旧翻涌,但此刻,在这条天险大河的南岸,一支钢铁之师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待着与吐蕃人的决战。一场关乎剑南安危,关乎大唐西南命运的血战,即将在这奔腾的大渡河畔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