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元年秋,大渡河南岸的晨雾还未散尽,一阵震彻河谷的马蹄声便踏碎了营地的宁静。正在擦拭竹枪的京营少年兵王小五猛地抬头,只见西南方向的官道尽头,一道黑色洪流正席卷而来——那是一万五千名安西军主力,他们的战马是西域良种回纥马,鬃毛被风吹得猎猎作响,骑兵们身披鞣制得油亮的黑色皮甲,甲胄边缘镶嵌着从龟兹开采的赤铜铆钉,在晨光中泛着冷硬的光泽。
“那是……安西军?”王小五身边的老兵张栓柱攥紧了手中的长弓,声音里满是敬畏。他曾在河西戍边,见过安西军与吐蕃人作战的英姿,那些在西域戈壁上冲锋的身影,是所有唐军士兵心中的传奇。
队伍最前方,李倓一身银甲,腰间悬挂着西域弯刀,胯下白马“踏雪”神骏非凡,四蹄翻飞间溅起的泥点都透着利落。他的脸庞被西域的风沙刻出几道浅痕,却更显眉眼间的刚毅,目光扫过岸边的防御工事,在看到那些崭新却已沾了泥污的京营甲胄时,微微蹙了蹙眉。
“殿下!”郭昕策马迎上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末将幸不辱命,已率弩骑在此接应。只是昨夜李晟将军贸然偷袭,折损了三千神策军弟兄。”
李倓扶起他,指节在他甲胄的箭痕上轻轻一触:“辛苦你了。伤亡弟兄的后事安排妥当,安家费加倍发放。”他翻身上马,马鞭指向郭子仪的帅帐,“郭节帅在何处?我有要事与他商议。”
此时的帅帐内,气氛却已剑拔弩张。窦文场身着描金宦官服,手中高举着一卷明黄敕令,尖细的嗓音在帐内回荡:“陛下有旨,吐蕃贼寇犯我疆土,需速战速决,以振国威!郭子仪,你坐拥一万京营、数千神策军,却龟缩在南岸不敢出击,莫非是老糊涂了?”
郭子仪站在舆图前,背脊挺得笔直,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窦监军,大渡河地势凶险,吐蕃人占据北岸鹰嘴崖高地,粮草囤积于七盘关,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我麾下京营皆是新兵,未经战事,此时贸然进攻,无异于驱羊入虎口。”
“新兵?”窦文场冷笑一声,用拂尘指着帐外,“陛下给你的粮饷,是让你养着一群缩头乌龟的?三日之内,必须发起总攻!若不然,休怪咱家在陛下面前参你一本,说你通敌畏战!”
李晟站在一旁,脸色涨得通红,却不敢出声。昨夜的惨败让他底气全无,只能眼睁睁看着窦文场蛮不讲理地逼迫郭子仪。浑瑊刚要上前争辩,帐帘却被猛地掀开,一股带着西域风沙气息的劲风卷了进来,李倓身着银甲,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四名手持强弩的安西护卫。
“放肆!”李倓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目光如刀般扫过窦文场,“仅凭一纸敕令,就想让数千弟兄白白送死,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窦文场被他的气势震慑,后退半步才反应过来,尖声喝道:“你是何人?竟敢对咱家无礼!咱家手持的是陛下的敕令,难道你想抗旨不成?”
“我乃安西节度使李倓。”李倓走到舆图前,一把将窦文场手中的敕令拨到一边,将自己携带的西域舆图铺在案上,“陛下要的是胜仗,不是尸山血海。你只知‘速战速决’,可知北岸的地形如何?吐蕃的粮草藏在何处?”
窦文场被问得一噎,色厉内荏道:“咱家只管传旨,战术之事与咱家无关!你一个边关将领,也敢质疑陛下的决策?”
“陛下圣明,但也需知晓前线实情。”李倓用马鞭指着舆图上的红色标记,“你看这里,鹰嘴崖高五十丈,吐蕃人在上面修建了十二座箭楼,每座箭楼配备五十名弓箭手,射程覆盖整个渡口。若我军强行渡河,刚到河中央就会被箭雨覆盖,连敌人的面都见不到就会伤亡过半。”
他顿了顿,马鞭移向舆图西侧:“再看这里,七盘关,地势险要,是吐蕃的粮草囤积地。尚结息带来的五万大军,每日需消耗粮草三千石,这些粮草都靠七盘关转运。若我们不去攻打渡口,而是断了他的粮道,不出十日,吐蕃军必不战自乱。”
郭子仪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上前补充道:“殿下所言极是。吐蕃人孤军深入,粮草补给本就困难,若能断其粮道,再坚壁清野,他们必无法久持。”
“坚壁清野?说得轻巧!”窦文场嗤笑一声,“难道要让唐军一直躲在这里?陛下要的是尽快击退吐蕃人,不是让你们在这里耗着!”
“并非耗着,而是以智取胜。”李倓转身,目光扫过帐内诸将,“我制定了‘弩骑协同+坚壁清野’的战术,分为三步。第一步,由安西弩手负责压制北岸箭楼,采用怛罗斯之战时的‘三排轮射’战法——第一排弩手直射箭楼窗口,压制吐蕃弓箭手;第二排仰射,覆盖箭楼顶部的了望兵;第三排作为后备,随时替换伤亡的弟兄,确保箭雨不断。”
他看向郭昕,郭昕立刻上前一步:“安西弩骑的‘破甲弩’射程达三百步,远超吐蕃弓箭,且箭簇经龟兹淬火工艺处理,坚硬无比,可穿透吐蕃的牦牛皮甲。只要压制住箭楼,我军就能掌握渡河的主动权。”
“第二步,由回纥重骑袭扰七盘关粮道。”李倓继续说道,“我带来的两千回纥重骑,战马速度快,冲击力强,可携带西域火油制作的燃烧瓶,趁夜偷袭七盘关的粮草仓库,一把火将他们的粮草烧个干净。即便烧不掉,也能打乱他们的转运节奏,让吐蕃军陷入粮草危机。”
“第三步,坚壁清野。”李倓的目光落在帐外的田野,“大渡河畔的麦田即将成熟,这些麦子若是被吐蕃人抢走,就会成为他们的粮草。我已命安西开拓军配合蜀地乡勇,今日之内将沿江二十里的麦田全部收割,颗粒归仓。同时,将沿岸的百姓转移到后方,不给吐蕃人留下任何可利用的资源。”
帐内诸将听得连连点头,李晟更是激动地走上前:“殿下此计甚妙!末将愿率神策军残部配合安西军行动,戴罪立功!”
窦文场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却仍不死心:“说得天花乱坠,谁知道能不能成?陛下要的是期限,你敢立下军令状吗?”
李倓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朗声道:“有何不敢!我李倓在此立誓,十日之内,若不能逼退吐蕃前营,让他们撤出鹰嘴崖,我愿以朔方节度副使的职位谢罪,自缚回京听凭陛下处置!”
“殿下!”郭子仪急忙上前,“战事凶险,不可如此儿戏!”
“郭节帅放心,我自有把握。”李倓摆了摆手,转头看向窦文场,“这样,你总该满意了吧?若十日之内未能成功,你可亲自押我回京。但这十日之内,军中战术必须全听我的调度,不得擅自干涉。”
窦文场没想到李倓如此干脆,一时有些措手不及。他本是想逼迫郭子仪出兵,好借机邀功,如今李倓立下军令状,若是真能成功,他也能沾光;若是失败,李倓承担罪责,与他无关。思忖片刻,他点了点头:“好!咱家就信你一次。但你若敢耍花样,咱家定不饶你!”
“口说无凭,立字为据。”李倓叫人拿来纸笔,亲自写下军令状,签下名字,按上指印,递给窦文场。窦文场接过军令状,小心翼翼地收好,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为了让你彻底放心,我再让你看看安西军的实力。”李倓对帐外喊道,“带上来!”
两名安西士兵抬着一个巨大的牦牛皮甲走了进来,这副皮甲厚达半寸,是从昨夜被俘的吐蕃将领身上缴获的,甲胄上还留着刀砍的痕迹,却只留下浅浅的白印。窦文场走上前,用手拍了拍皮甲,沉声道:“这牦牛皮甲坚硬无比,寻常弓箭根本射不穿,你说你的破甲弩能穿透,咱家可不信。”
李倓微微一笑,示意郭昕取来一把破甲弩和一支箭簇。那箭簇比寻常箭簇更粗更长,箭头呈三棱状,表面泛着暗黑色的光泽,正是龟兹淬火工艺的特征。郭昕将牦牛皮甲固定在十步外的木桩上,端起破甲弩,扣动扳机。
“咻——”弩箭如流星般射出,带着尖锐的破空声,“噗嗤”一声穿透了牦牛皮甲,箭簇从皮甲背面穿出,深深扎进了后面的泥土里。帐内众人都惊呆了,窦文场快步走上前,伸手摸了摸皮甲上的破洞,又拔出木桩上的弩箭,看着锋利的箭簇,脸色终于变得凝重起来。
“这箭簇……”窦文场的声音有些干涩。
“此乃龟兹淬火箭簇。”李倓解释道,“龟兹盛产铜铁,安西军在当地设立了兵器工坊,将箭簇反复淬火锻造,硬度远超中原铁器。别说牦牛皮甲,就算是吐蕃的轻甲,也能一箭穿透。”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着窦文场,“现在,你还觉得我的战术不可行吗?”
窦文场张了张嘴,却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他知道,自己这次是彻底输了,李倓不仅有勇有谋,还有实打实的实力,就算他想从中作梗,也找不到理由。
“既然窦监军无异议,那就按计划行事。”李倓不再理会窦文场,转身对帐内诸将下令,“郭昕,你率五千安西弩骑,立刻赶赴羊店渡口,搭建弩箭阵地,明日清晨开始压制北岸箭楼;浑瑊,你带五千京营新兵,配合安西开拓军收割麦田,务必在今日日落前完成,同时组织百姓转移;李晟,你率神策军残部休整,负责守卫中军大营,防止吐蕃人偷袭;郭子仪节帅,麻烦你坐镇全局,协调各方事务。”
“遵命!”诸将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充满了斗志。连日来的压抑和挫败,在李倓的战术部署下烟消云散,每个人都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窦文场看着帐内士气高昂的诸将,心中虽有不甘,却也只能悻悻地哼了一声,转身走出帅帐。他刚走出帐外,就看到安西军正在营地外搭建帐篷,士兵们动作麻利,分工明确,有的擦拭弩箭,有的喂养战马,有的打磨兵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自信的神色。不远处,几名京营新兵正围着一名安西老兵,请教弩箭的使用技巧,安西老兵耐心地讲解着,时不时示范动作。
窦文场的目光落在一名安西士兵手中的破甲弩上,那弩身由坚硬的枣木制成,上面刻着细密的纹路,弩弦是用回纥马尾编织而成,坚韧无比。他想起刚才那支穿透牦牛皮甲的弩箭,心中不由得泛起一丝寒意。他知道,李倓不是在说大话,这支安西军,确实有逼退吐蕃人的实力。
回到自己的营帐,窦文场立刻叫来了亲信,提笔写下一封书信,详细描述了营中的情况,尤其是李倓的战术部署和破甲弩的威力,最后写道:“倓恃安西军势大,立十日军令状,若其成功,恐其功高盖主;若其失败,可借机除之。请公爷早做打算。”写完后,他将书信封好,交给亲信:“快马送往长安,务必亲手交给鱼公爷。”
亲信接过书信,翻身上马,疾驰而去。窦文场站在帐外,望着长安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他绝不允许李倓立下大功,就算李倓的战术真的能成功,他也要想办法从中作梗,让李倓功亏一篑。
与此同时,安西军的营地已经忙碌起来。郭昕正带着士兵搭建弩箭阵地,他们在岸边挖掘了半人深的掩体,将弩箭手的位置固定好,确保射击时的稳定性。一名年轻的弩手正在调试破甲弩,他将箭簇搭在弩弦上,拉动弩机,“咔哒”一声,弩箭稳稳地卡在卡槽里,他瞄准远处的一棵枯树,扣动扳机,弩箭瞬间射穿了树干,只留下一个小小的洞口。
“好样的!”郭昕拍了拍他的肩膀,“明日对阵吐蕃箭楼,就靠你们了。记住,三排轮射,保持节奏,不要乱。”
“请将军放心!”年轻的弩手高声应道,眼中充满了斗志。他在西域参军三年,参与过大小数十场战斗,深知破甲弩的威力,也知道吐蕃人的凶残。但这一次,他有信心,在李倓殿下的带领下,一定能打败吐蕃人,保卫大唐的疆土。
另一边,浑瑊正带着京营新兵和安西开拓军收割麦田。王小五拿着镰刀,跟着一名安西开拓军士兵学习收割技巧,他的动作还很生疏,割了几下就累得满头大汗,但他不敢停下。他看到安西军士兵们不仅收割速度快,还会将麦秆捆好,运到后方作为燃料,一点都不浪费。
“小兄弟,加把劲!”安西开拓军士兵笑着对他说,“这些麦子要是被吐蕃人抢走,他们就能多撑几天,咱们的仗就难打了。早点收割完,咱们就能早点打败吐蕃人,你也能早点回家见爹娘。”
王小五用力点了点头,擦了擦额角的汗水,加快了收割的速度。他摸了摸怀里的家书,想起了爹娘的叮嘱,心中充满了力量。他一定要好好打仗,早日平定吐蕃,回家和爹娘团聚。
夕阳西下,大渡河畔的麦田已经收割完毕,百姓们也被安全转移到了后方。李倓站在帅帐前,望着北岸的吐蕃营地,那里的篝火已经燃起,如同一颗颗邪恶的眼睛,在黑暗中窥视着南岸。他知道,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这十日,将是决定剑南安危的关键。
郭子仪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碗热茶:“殿下,歇息片刻吧。将士们都已经部署就绪,就等明日了。”
李倓接过热茶,喝了一口,暖流瞬间传遍全身。他看着郭子仪,诚恳地说:“郭节帅,此次多亏有你坐镇,不然军中人心涣散,我的战术也难以推行。”
郭子仪摆了摆手:“殿下言重了。老夫年纪大了,思维不如当年敏捷,你的战术确实高明,是击退吐蕃人的最佳方案。老夫相信你,也相信这支安西军。”
李倓望着远处的安西军营地,那里的篝火熊熊燃烧,与北岸的吐蕃营地遥相对峙。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不仅要打败吐蕃人,还要应对来自长安的暗流。但他无所畏惧,他身后是一万五千名精锐的安西军,是郭子仪这样的忠臣良将,是千千万万期盼和平的大唐百姓。
“明日,就让吐蕃人见识一下安西军的厉害。”李倓将茶碗递给身后的护卫,目光坚定地望着北岸,“我要让他们知道,大唐的疆土,不是他们想来就能来,想走就能走的!”
夜风吹过,带来了大渡河的水汽,也带来了北岸吐蕃人的歌声。那歌声粗犷而嚣张,充满了挑衅的意味。李倓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拔出腰间的西域弯刀,刀身映着月光,泛着冰冷的锋芒。
一场围绕粮道与箭楼的较量,一场关乎大唐西南命运的博弈,即将在明日的大渡河畔,正式拉开序幕。安西军的锐锋,已经出鞘,只待破晓时分,给予吐蕃人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