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406章 御史台的长夜(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6章 御史台的长夜(下)

大庆殿内,一片静寂。

内侍继续宣读:御史苏明远奏称,户部侍郎李晋在任期间,收受贿赂白银三千两,丝绸百匹,又利用职权为亲族谋取私利,请依律严惩……

声音在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清晰可闻。

苏明远感觉到周围投来的目光,有好奇的,有幸灾乐祸的,也有同情的。他挺直腰杆,面色平静,仿佛被宣读的不是他的奏章。

内侍读完,殿内沉默片刻。

龙椅上的皇帝翻看着手中的奏章,眉头微皱,似乎在思考什么。半晌,他开口问道:蔡太师,此事你如何看?

蔡京缓缓出列,躬身行礼: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事证据不足,恐有误会。李侍郎为官多年,向来勤勉,臣以为应该详查,不可冤枉忠良。

话说得冠冕堂皇,但意思已经很明确——他要保李晋。

苏明远心中一沉,却不意外。他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太师之言有理。皇帝点了点头,又问,御史台,此案证据可有确凿?

御史中丞出列,恭声道:回陛下,此案确有证据,但如太师所言,尚需详查。臣建议,先由御史台与刑部会审,查明真相后再行定夺。

这话说得圆滑,实际上是在打太极,把事情往后拖。

苏明远知道,一旦交给刑部会审,以蔡京的势力,很容易就能把案子压下去或者大事化小。但他无法当面反驳御史中丞,那是他的上司。

皇帝似乎也失去了兴趣,挥了挥手:那就依中丞所奏,详查此案。

臣遵旨。御史中丞躬身退下。

就这样,苏明远精心准备的弹劾案,轻描淡写地被化解了。殿上的气氛重新变得轻松,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

朝会继续,又有其他事务奏报。苏明远站在原位,面上平静,心中却波澜起伏。

他不是没想过这样的结果,但当它真的发生时,那种无力感还是让他感到窒息。

这就是朝堂吗?

这就是他苦读寒窗数十年,想要进入的地方吗?

朝会结束后,百官退朝。苏明远跟着人流往外走,刚出大庆殿,就被人叫住了。

苏御史,请留步。

他转身,看见一位身穿绯袍的中年官员走了过来,正是御史中丞李纬。

中丞大人。苏明远拱手行礼。

李纬摆摆手,压低声音说:苏御史,随我来,有话对你说。

两人来到偏殿,确认无人后,李纬才开口:苏御史,你今日之举,太冲动了。

下官职责所在……

职责所在?李纬打断他,语气严厉,你可知道,李晋是谁的人?你可知道,弹劾他会招来什么后果?

下官知道。苏明远平静地说,但证据确凿,若不弹劾,如何向天下交代?

向天下交代?李纬冷笑,苏御史好大的口气。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凭你一人之力,能扳倒蔡太师的人?

苏明远沉默。

李纬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些:苏御史,我知道你是个有理想的人,这很好。但朝堂不比地方,这里的规矩多得很。你初来京师,有些事情还不懂,我也不怪你。但以后,这种事情你要先跟我商量,不可再这样莽撞行事了。

中丞大人的意思是,让下官不要管这些案子?苏明远问道。

不是不管,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李纬说,有些人,不是你我能动的。你若真想做事,就要学会忍耐,学会等待时机。

苏明远沉默片刻,问道: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这……李纬一时语塞,摆摆手说,总之你记住,在京城为官,要学会明哲保身。你今日得罪了蔡太师,他虽然当面没说什么,但心里肯定已经记下了。你以后要小心行事。

说完,李纬转身离去,留下苏明远一人站在殿中。

明哲保身?

苏明远苦笑。若是人人都明哲保身,谁来纠察不法?谁来为民请命?

他走出偏殿,阳光刺眼,让他眯起了眼睛。

宫中仍然是金碧辉煌,但在他眼中,这些华美的建筑却透出一种冰冷的感觉。

他想起了昨夜在御史台的孤灯,想起了妻子担忧的眼神,想起了当年中进士时的豪情壮志。

一切都变了。

或者说,不是一切都变了,而是他终于看清了真相。

朝廷,从来就不是他想象中那样清明。权力,从来就是肮脏的交易。所谓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可即便如此,他还能退缩吗?

苏明远想起书房墙上挂着的那四个字——清风明月。

那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的信念。

即便这世道再黑暗,他也要做那一缕清风,那一轮明月。哪怕微弱,哪怕孤独,也要坚持下去。

苏兄!

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他转身,看见一位年轻的官员快步走来,是他的同年好友王安之。

王安之也是大观元年的进士,比苏明远晚一科,现在在翰林院任编修。两人交情不错,经常书信往来。

安之兄,怎在这里?苏明远问道。

刚从翰林院出来,听说今日朝会上发生的事,特来看看你。王安之拉着他往外走,走,找个地方说话。

两人出了宫门,在附近找了一家茶楼,要了个雅间坐下。

王安之关上门,才开口:苏兄,你今日之举,太危险了。

连你也这样说?苏明远苦笑。

不是我要说你,是真的危险。王安之压低声音,你可知道,蔡太师的势力有多大?朝中十之八九的官员都是他的门生故吏。你得罪了他,以后在京城恐怕寸步难行。

那又如何?苏明远端起茶杯,难道因为他势力大,就眼睁睁看着他的人贪墨,不敢管不敢问?

不是不敢管,是……王安之叹气,是要讲究策略。你这样直接撞上去,只会头破血流,于事无补。

策略?苏明远放下茶杯,什么策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同流合污?

苏兄,你何必这样说?王安之有些激动,我也不是让你同流合污,只是……只是你要明白,在这京城,想要做成事,就要学会妥协,学会圆滑。你看看那些在朝中有所作为的人,哪个不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苏明远摇头,那不是我要的。

那你要什么?王安之反问,要做一个清官,做一个直臣?然后呢?被人排挤,被人陷害,最后罢官归乡,一事无成?

这话说得很重,让苏明远愣住了。

王安之见他不语,语气缓和下来:苏兄,我知道你的理想,我也敬佩你的志向。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你若真想为百姓做些实事,就要先学会在这个体制内生存下来。只有活下来,才有可能改变什么。

苏明远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安之兄,我明白你的意思。但若是为了活下来,就要放弃原则,那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不是放弃原则,是……王安之想了想,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等待时机?苏明远苦笑,要等到什么时候?等到蔡京倒台?等到朝廷换了新人?那要等多久?十年?二十年?等到那时,我还是我吗?

王安之哑口无言。

两人相对无语,茶楼里只有远处传来的说书声,讲的是某个忠臣良将的故事,慷慨激昂。

讽刺的是,那些故事里的英雄,大多都没有好下场。

半晌,王安之叹道:苏兄,我说不过你。罢了,你既然已经决定了,我也不多劝。只是你要答应我,以后小心行事,莫要真的惹出大祸来。

多谢安之兄关心。苏明远起身拱手,天色不早了,我该回府了。

我送你。王安之也站起来。

两人走出茶楼,街道上已是黄昏时分。夕阳将天空染成金红色,给这繁华的京城镀上一层温暖的光。

可苏明远的心,却是冰凉的。

告别了王安之,他独自走在回府的路上。路过一处巷口时,忽然看见几个乞丐坐在墙角,正在分食一个馒头。

他停下脚步,从怀中掏出几文铜钱,递给那些乞丐。

多谢老爷!乞丐们千恩万谢。

苏明远摆摆手,继续往前走。

这就是他想要守护的百姓。这就是他想要改变的世道。

即便前路坎坷,即便孤立无援,他也要走下去。

因为,总要有人去做些什么。

回到府中,林氏已经备好了晚膳。看见苏明远回来,她欲言又止。

怎么了?苏明远问。

今日……今日有人送来一封信。林氏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给他。

苏明远接过,看见信封上没有署名,只写着苏御史亲启四个字。

他拆开信,展开一看,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信上只有简单几行字:

苏御史,识时务者为俊杰。若再不知进退,恐有性命之忧。好自为之。

落款处,是一个血红的手印。

这是威胁。

赤裸裸的威胁。

林氏见他脸色不对,担心地问:相公,出什么事了?

苏明远将信收起,挤出一丝笑容:没什么,只是有人送错信了。

真的没事?林氏显然不信。

真的没事。苏明远拉着她的手,别担心,我自有分寸。

但他心里清楚,事情已经变得严重了。

蔡京那边,已经开始出手了。

这封信,只是一个警告。若是他再不知进退,接下来恐怕就不只是威胁这么简单了。

可即便如此,他还能退缩吗?

夜深了,苏明远再次来到书房。他点燃烛火,在案前坐下,从抽屉里取出几张白纸。

他要写信,写给几位地方上的旧友,打听一些关于李晋贪墨案的更多证据。既然朝中的路走不通,那就从地方入手。

只要证据足够确凿,就算是蔡京,也无法完全掩盖真相。

他相信,这世上还有公道,还有正义。

只是需要有人去争取,去坚持。

而他,愿意做那个人。

笔尖蘸满墨汁,在纸上缓缓写下第一个字。

窗外,夜色深沉。

远处的皇城依然灯火通明,那里的权力游戏还在继续。

而在这个普通的书房里,一个普通的七品御史,正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与这个庞大的机器抗争。

这是一场注定不对等的战斗。

但他别无选择。

因为他是苏明远,是那个曾在太学立誓要做清官直臣的书生。

因为他相信,清风明月,终会照亮这世间的阴暗。

烛火跳动,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就像他的前路,充满未知,充满凶险。

但他会走下去。

一步一步,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