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盯着手机屏幕上的那条短信,手指在键盘上方停了几秒,又慢慢收了回来。他把手机翻面朝下放在桌上,起身走到窗边拉开窗帘。天已经亮了,阳光照进来,落在桌角那份打印好的文件上。标题是《绿色建筑行业规范草案》。
他换上外套,拿起文件夹走出房间。
会场设在市会展中心三楼,长条桌摆成半圆形,十几家建筑企业代表坐在各自位置上。主持人刚念完开场词,就轮到林烨上台。他站到讲台前,没有先说话,而是打开投影设备,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左边是一栋新式农房,外墙平整,屋檐下装着导风板,玻璃窗朝南倾斜。镜头切换到室内,温度计显示十六度,而室外是零下五度。住户正在做饭,灶台用的是沼气,墙上贴着每月能耗记录表,数字稳定在三十度以内。
右边的画面变了。墙体有裂缝,屋顶漏水,窗户关不严。居民在屋里穿着棉袄,角落堆着取暖用的煤块。采访录音放出来:“住了不到半年就开始漏风,冬天比外面还冷。”
现场没人出声。
视频结束,林烨才开口:“这不是个别现象。过去三个月,系统收集了二十七个自称‘节能住宅’的项目数据。其中十九个实际能耗高于传统房屋,六个存在结构安全隐患。”
有人皱眉,后排一个穿灰西装的男人低声说了句什么,旁边的人点头。
林烨翻开手里的文件:“我们起草这份规范,不是为了限制谁,而是想划一条底线。什么样的房子能叫绿色建筑?要有明确标准。比如保温层厚度不低于十厘米,朝南采光面积占比不少于百分之四十,通风设计必须形成空气对流路径。”
他一条条念下去,语气平稳。
“这些指标能测、能查、能验收。不是靠嘴说,是靠数据说话。”
话音刚落,灰西装男人举手:“你们林家建设现在做得好,就能替整个行业定规矩?这不就是变相垄断吗?”
林烨没回避:“今天这份草案,欢迎所有人提意见。我们可以一起改,可以投票表决。但不能继续让‘绿色’变成广告词。如果随便刷层白墙、种两棵树就算环保项目,那以后谁还愿意真投入技术?”
会场安静了一下。
他又说:“我们愿意公开部分非核心工艺流程,包括低成本保温材料配比和自然通风布局方案。这些已经整理成资料包,会后就可以发给大家。”
前排一位女负责人抬头问:“公开这些,不怕别人抄?”
“怕也没用。”林烨说,“只要我们还在往前走,别人就跟不上节奏。真正的优势不在一两项技术,而在持续创新的能力。”
这句话说完,另一家企业代表开了口:“我支持先立个框架。至少以后申报项目,有个参照。”
“我也同意。”
“加一条关于材料回收率的条款吧,现在废料太多。”
讨论慢慢热了起来。
主办方见势,拿出准备好的倡议书文本。七家企业当场签字,承诺今后所有新建项目将参照该草案执行基础指标。林烨签完字,把笔盖拧上,放回桌面。
散会后,三位企业负责人围过来。一人直接问:“按这个标准,成本至少涨一成。我们现在接单都靠低价,这么干,活不了。”
林烨点头:“短期确实有压力。但我们测算过,通过优化施工流程、本地化采购、使用新型模板体系,可以把增量成本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内。去年我们在三个试点项目做了验证,工期反而缩短了十二天。”
那人愣住:“还能缩短工期?”
“因为减少了返工。”林烨说,“以前图纸不清、工艺混乱,工人边干边改。现在标准明确,材料预加工到位,现场只负责组装。就像搭积木,快而且稳。”
另一个人问:“你们那个保温层填充,真的能自己拌料?”
“配方已经简化到三种原料,村里作坊都能做。回头我把比例给你们。”
三人交换眼神,其中一个说:“我们想派技术员去你们工地看看,行不行?”
“随时欢迎。”林烨说,“下周开始,在林家村东区做示范段施工,全程开放参观。”
他们又聊了几分钟,约定三天后碰面详谈。
林烨走出会场,走廊尽头的玻璃幕墙映出城市轮廓。远处几座在建楼房竖着塔吊,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围着外墙。他看了几秒,转身走向电梯间。
手机震动了一下。
他拿出来看,还是那个陌生号码,这次发来一张照片。画面里是个中年男人,站在一处工地门口,胸前挂着工作牌。名字被拍得很清楚:李卫东。
林烨盯着照片看了两秒,把手机塞进衣兜。
电梯门打开,他走进去,按下负一层。
地下车库灯光明亮,他穿过两排行车,走向自己的车。刚拉开车门,手机又响了。
这次是一条系统提示:
【行业影响力提升,解锁“话语权增强”权限】
【可开启“标准推广辅助模块”,支持跨区域合规评估】
他坐进驾驶座,没有立刻发动汽车。
双手放在方向盘上,目光落在前方水泥柱的消防栓箱上。红色外壳,玻璃干净,把手漆面无损。
他伸手摸了摸安全带卡扣,咔哒一声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