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 > 第601章 锅底朝天的时候,人才学会抬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01章 锅底朝天的时候,人才学会抬头

春祭第七日的晨雾还未散尽,旧祠堂前的供桌已垒成小山。

老妇捧着新陶锅站在最前头,锅底李家坪·丁丑冬的刻痕蹭过青石板,像在替那些没名字的人轻轻叩门。

锅里的白菜粥正咕嘟冒泡,米香裹着野葱的辛味漫开,引得来祭祖的孩童踮脚扒着供桌沿,被阿娘捏着后领拽走时,还恋恋不舍地舔了舔唇角。

日头爬过断墙时,供桌已摆满热饭:王老汉的油馍堆成金塔,西沟老灶主的米酒在粗陶坛里晃着琥珀光,连最穷的小乞儿都捧来半块烤红薯,用草叶裹着,叶尖还沾着灶灰。

老妇用木勺舀了碗粥,轻轻搁在供桌最中央——那是给她闺女留的位置,布扣还揣在怀里,被体温焐得发烫。

谁也没料到,月亮刚爬上东山顶,祠堂里就传来一声闷响。

巡夜的吴二狗提着灯笼冲进去时,后颈的汗毛全竖起来了。

供桌上的碗碟全翻扣在地,白米饭混着油馍、红薯滚进砖缝,半坛米酒泼在香灰里,酒气裹着腥甜的糊味直往鼻子里钻。

最骇人的是那口新陶锅,原本盛着闺女那碗粥的,此刻却倒扣在枯井口,锅底的刻痕正对着井里——井水深黑,隐约能看见米粒沉在水面,像撒了把碎月亮。

唯有一只粗陶罐还立着,罐口插着半截焦香,香灰簌簌落在罐沿,倒像有人特意摆的。

吴二狗的灯笼晃得厉害,影子在墙上扭成怪状。

他踉跄着后退,靴底踩碎块油馍,声惊得他差点把灯笼砸了:周姑娘!

周姑娘!

周芷若赶到时,月光正漫过她的银簪。

她蹲在供桌前,指尖抚过倒扣的碗底——碗沿的油星没擦净,沾着米粒,摆得整整齐齐,连翻扣的角度都像拿尺子量过。不是暴徒。她轻声说,腕上银镯碰着青砖,暴徒会掀桌子,会砸碗,不会把碗底都擦干净再扣下。

田三婆举着灯笼凑近枯井,腌菜坛子撞在腿上咚咚响:您瞧这米粒——沉得齐整,像是有人拿勺子一勺勺舀着倒的。她突然蹲下来,指甲抠进砖缝里,还有这焦香,是用艾草混着柏枝搓的,我师父说过,这是退供香——给亡魂送完饭,得恭恭敬敬请他们吃,吃完还得送一程。

周芷若的峨眉刺在掌心转了半圈,刀柄还留着母亲的温度。

她抬头望向祠堂外的北坡,山影里有棵老槐,枝桠在风里晃,像谁在招手:查近月出入记录。她对田三婆说,特别是子时以后,北坡方向。

田三婆的腌菜坛子在怀里颠了颠,转身时衣角扫过倒扣的陶锅:我这就去翻民议堂的册子——前儿还见孙铁针在墙根捡碎布,他那布袋沉得很,不知道装了啥。

与此同时,林晚儿正带着小满巡检行军锅。

三百六十口锅在晒谷场排得整整齐齐,每口锅沿都被擦得锃亮,像三百六十面小镜子,映着她腕间的同心灶铜铃。

小满蹦跳着跟在后面,突然皱起鼻子——她天生鼻塞,却能辨出别人闻不到的味道。

林姨,她拽了拽林晚儿的袖角,声音压得极低,有股味儿,像阿青药柜里的......敛魂膏。

林晚儿的脚步顿住。

她记得阿青说过,敛魂膏是用乳香、没药混着陈年艾草熬的,专用来裹阵亡将士的遗发,说是能让魂魄不散。

她摸向腰间的刻刀,刀面映出北坡山洞的轮廓:带路。

山风突然大了,吹得小满的碎发糊在脸上。

她踮着脚往山洞里探,鞋印在碎石上陷得极浅——是新踩的,还带着露水。

林晚儿按住她的肩,两人贴着山壁慢慢挪,直到听见细碎的声。

断崖下的月光很淡,却足够照见那个背身的男人。

他蹲在一块平整的石头前,膝头摊着块麻布条,正用细线将几缕灰白头发编进去。

动作轻得像在缝嫁衣,编几缕就停下来,对着月光辨认发丝里的银线——那是某件绣品的线头,或是甲胄里的衬料。

他脚边搁着个粗布口袋,袋口露出半截断刀,刀身上的血锈已经发黑。

再近些,能看见他手边摆着块碎玉、半枚铜环,还有张皱巴巴的纸,隐约能认出李二牛三个字——是某具尸体衣襟里的姓名牌。

活人不该抢亡者的口粮。男人突然开口,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前日那锅粥,我数过,三十七碗。

可崖下埋着三十八个人——少了一碗,是哪个的?

林晚儿的刻刀在掌心沁出冷汗。

她认出这是孙铁针,前元军军医营的杂役,战后总在坟场转悠,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在替死人收骨头。

此刻月光漫过他的后颈,能看见几道旧疤,像被刀尖挑过的——那是当年他替民夫藏姓名牌时,被军棍抽的。

小满的手悄悄攥住林晚儿的衣角。

她看见孙铁针的布袋里露出截焦香,和祠堂里那只陶罐插的一模一样。

风掀起他的衣角,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小布包,每个布包上都用红线绣着数字:震喉岭·无名坟·三百六十七西沟碾坊·私藏粮·四十二......

林晚儿突然想起田三婆说的无人认领的骨灰包。

她按住小满的肩膀往后退,鞋跟碾碎块碎石,孙铁针猛地转头,眼里布满血丝,却在看清她们时突然笑了:别怕,我不抢饭。他举起手里的麻布条,我在给他们做新衣裳,等春祭过了,就埋到崖下......

山风卷着敛魂膏的气味掠过林晚儿的鼻尖。

她拉着小满往回走,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两根要融进夜色的线。

走到山洞口时,小满突然扯她袖子:林姨,他布袋里的焦香,和井里那截......

我知道。林晚儿摸了摸腕间的同心灶铜铃,铜铃在风里轻响,像母亲临终前的叹息,回吧。

返程的路上,林晚儿突然蹲下来,从怀里摸出块黑灰——是母灶灰,当年哭墙妪用它传递消息。

她轻轻掰开小满的嘴:咬碎含着,别咽。

小满瞪圆眼睛,舌尖触到灰的刹那,尝到股极淡的甜,像阿青说的,饿久了的人最记甜。

林晚儿望着北坡的方向,月光下,孙铁针的身影还蹲在断崖下,麻布条在风里飘,像面极小的招魂幡。

等天亮了,她轻声说,声音被山风揉碎,该给活人,也给死人,都留碗热饭。林晚儿的指尖在陶罐口顿了顿,月光顺着她腕间的同心灶铜铃淌下来,在罐壁上碎成银渣。

小满的话像根细针,猛地扎破了她心底的雾——哭墙土,那是哭墙妪当年用来封存秘密的东西,混着坟头草灰和灶膛余烬,只有尝过母灶灰的人才能辨出那丝焦苦里裹着的甜。

你确定?她蹲下来与小满平视,手按在少女后颈,能摸到细汗顺着脊骨往下爬。

小满用力点头,鼻尖因为鼻塞而皱成小团:像阿婆藏在瓦罐底的糖霜,甜得发苦。林晚儿的指甲掐进掌心,突然想起田三婆说过的无人认领的骨灰包——那些布袋里沉得反常的,哪里是普通遗物?

分明是哭墙妪用名引签封了三十年的魂。

她转身时带起一阵风,吹得小满的碎发扑到脸上。找田三婆。她摸出怀里的母灶灰囊,灰囊边角磨得发亮,那是哭墙妪临终前塞给她的,现在。

田三婆的腌菜铺后堂飘着酸黄瓜的味道。

林晚儿推开门时,她正蹲在青石板上筛灰,竹筛子响,像秋夜落雨。

听见脚步声,田三婆头也不抬:同心灶的铜铃响得急,可是出了大事?

名引签。林晚儿把陶罐往桌上一放,罐壁还带着山风的凉,在孙铁针的布袋里。

竹筛子掉在地上。

田三婆猛地抬头,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灰,突然就笑了:我就说那老东西藏得妙——用活人收骨的手,替死人递签。她蹲下身翻出个漆盒,盒盖内侧刻着二字,红漆都褪成了淡粉,当年她埋签时说,要等锅底朝天那日,用灰令拼出名字。

月光爬上窗棂时,后堂的八仙桌上铺满了泛黄的纸页。

田三婆捏着放大镜,将孙铁针布袋里的编号与三十年前的失踪册一一比对:震喉岭·无名坟·三百六十七张铁柱,西沟村,丁丑年冬失西沟碾坊·私藏粮·四十二李招娣,李家坪,丁丑年冬亡......林晚儿数到第三百七十二个名字时,砚台里的墨汁突然溅出来,在陈阿婆三个字上晕开个黑团——那是老妇怀里揣着的布扣主人。

不能公之于众。周芷若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时,林晚儿才惊觉天已蒙蒙亮。

她倚着门框,银簪上还沾着晨露,这些名字是刀,能剖开三十年的旧疤。她走向八仙桌,指尖抚过李招娣的名字,但他们需要一场祭——不是供桌上的热饭,是让活人和死人都能听见的,锅响。

空锅祭设在李家坪原焚村遗址。

土台中央支着口黑铁锅,锅底的焦痕比陈阿婆的陶锅还深。

村民们捧着旧锅陆陆续续来,有豁了口的陶瓮,有缺了耳的铜釜,甚至有个小乞儿举着半截破瓦罐,说这是他娘最后一次煮饭用的。

孙铁针是被林晚儿请来的。

他缩在土台角落,布袋还挎在肩上,却没像往常那样攥着袋绳。

周芷若递给他一叠黄纸:写名字。他接纸的手在抖,指腹蹭过纸边,像在确认那是不是真的能留下痕迹。

日头升到头顶时,三百七十二张黄纸叠成了小山。

周芷若舀起一瓢清水倒入中央大锅,水溅在锅底,发出一声,像有人轻轻应了句。今日不煮饭,只熬汤。她的声音混着风声,却清晰得像敲在锅沿,给回不了家的人,听一听家乡的锅响。

火折子扔进干柴堆的刹那,孙铁针突然站起来。

他的影子投在黄纸上,遮住了李招娣三个字。

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掀开布袋,将最后一包骨灰轻轻撒进锅里。

骨灰打着旋儿沉下去,像片落在水面的秋叶。

我缝了一辈子别人的名字......他摸出锈剪,剪下一缕灰白的头发,这次,我想做个送饭的。剪刀碰在锅沿,发出清脆的,惊得陈阿婆怀里的布扣掉在地上。

她弯腰去捡,抬头时正看见孙铁针的头发没入汤中,像条游向深处的鱼。

异变发生在黎明前最暗的时刻。

原本只有文火的锅底突然嗡鸣,清水翻起小泡,咕嘟声越来越响,像有无数人在水下说话。

小满踮着脚凑近,鼻尖几乎要碰到锅沿:林姨!

它热了!她的声音带着童音的尖细,惊得田三婆手里的腌菜坛子差点摔了。

林晚儿伸手试了试水温,掌心被烫得发红,却舍不得缩回来。

水汽漫上来,在她眼前凝成层薄雾,隐约能看见影子——有扎着羊角辫的小闺女,有背着军粮袋的壮小伙,还有个裹着布扣的妇人,正对着陈阿婆笑。

是他们。田三婆抹了把脸,腌菜坛子在怀里晃,哭墙妪说过,锅响了,魂就暖了。

陈阿婆捡起布扣,轻轻搁在锅沿。

布扣上的线脚磨得发亮,在晨雾里泛着暖光。

孙铁针蹲下来,用手指沾了点汤,抹在唇上:甜的。他抬头时,眼角的泪滴进汤里,荡开一圈涟漪。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土台时,锅里的水还在轻轻沸腾。

小满趴在锅边,盯着水汽里的影子直笑,突然抽了抽鼻子——她天生鼻塞,却在这蒸腾的雾气里,闻见了记忆里阿青熬的糖粥味。

林姨,她拽了拽林晚儿的袖角,西沟新渠的工地,是不是也该送锅去?

林晚儿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腕间的同心灶铜铃在风里轻响。

她摸了摸小满的头,铜铃的震颤透过掌心传到少女发顶:明日就去。

晨雾散得很快,却在锅沿留下层薄露。

有人凑近一瞧,水珠里映着个模糊的影子——像极了小满前几日在山洞里看见的,那截飘着的招魂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