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青铜账簿与铁王座 > 第84章 瞄准突尼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871年的盛夏,罗马。炽烈的阳光灼烧着永恒之城的大理石遗迹,但在蒙特奇托里奥宫那间悬挂着厚重窗帘的内阁会议厅内,气氛却冰冷而专注,仿佛与窗外的酷热隔绝。普法战争的硝烟尚未在欧洲上空完全散去,丰厚的战利品——运河股份、尼斯-萨伏伊、巨额补偿——仍在清点消化,但首相亚历山德罗·科斯塔那永不满足的战略目光,已如鹰隼般牢牢锁定在地中海南岸那片看似混乱却至关重要的土地——突尼斯。

椭圆形的红木会议桌旁,围坐着内阁的核心成员:外交大臣蒙特贝罗子爵、陆军大臣罗西将军、海军大臣(由首相兼任)、财政大臣保罗·里卡尔迪,以及新上任却目光热切的殖民事务大臣列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野心与谨慎的张力。

“先生们,”亚历山德罗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他的手指精准而有力地敲击在摊开的北非地图上,突尼斯的位置被一圈红墨水醒目地标出,“欧洲的棋局暂告一段落,但世界的棋盘才刚刚展开。普法战争不仅重塑了欧陆,也为我们扫清了通往北非的最大外部障碍——法国此刻深陷五十亿法郎的债务泥潭和内部清算,元气大伤,无力他顾;英国人的眼睛盯着苏伊士运河和印度,只要不影响其航道和债务,他们乐见一个非法国的势力控制突尼斯;而奥斯曼帝国…这头虚弱的‘欧洲病夫’,对远在北非的行省早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环视众人,眼神锐利如刀:“这就是天赐良机,一个稍纵即逝的权力真空窗口期。突尼斯地理位置何其关键?它扼守地中海中央通道,与我们的西西里岛隔海相望,最近处不足百里。其潜在的农业价值、传闻中的矿产资源(磷酸盐),以及作为未来向的黎波里塔尼亚乃至非洲腹地扩张的绝佳跳板意义,都不容小觑。绝不能坐等法国恢复元气或英国改变主意。”

陆军大臣罗西将军则更为谨慎,他经历了法国战场的紧张和普奥战争的挫折,深知军事行动的风险:“首相阁下,部队需要时间进行休整和轮换。远征法国的老兵们需要假期与家人团聚,士气需要恢复,新补充的部队也需要时间整合训练。10月是可行的,但准备工作必须万分精心。而且北非的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复杂的部落情况,作战环境与欧洲截然不同,我们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装备更换和强化训练。”

财政大臣保罗·里卡尔迪这次没有率先抛出悲观数字,反而谨慎地表示支持:“首相阁下,得益于运河股份的预期收益、法国的战争补偿以及贸易优惠,国库目前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充裕,可以支撑一场短期、有限、目标明确的军事行动。但前提是,必须如外科手术般精准快速,避免陷入无底洞般的长期治安消耗。”

“这正是关键所在。”亚历山德罗立刻接话,语气斩钉截铁,“我正式提议:内阁议定,于今年10月,发动对突尼斯的军事行动,目标:将其变为意大利的保护国,彻底控制其外交、军事和财政。选择10月,一是为了避开北非夏季致命的炎热和疾病(疟疾、痢疾),最大限度减少非战斗减员;二是给我们的远征军留出足够的休整、针对性训练和物资集结的时间。”

提议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迅速获得通过。一场旨在夺取第一个真正海外殖民地的周密准备,如同上紧发条的精密钟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又高效地运转起来。

一、军事准备:利剑淬火

情报先行:军情局的精干特工和皇家地理学会的测绘专家(后者作为绝佳掩护),以商人、考古学者、旅行者的身份,大规模涌入突尼斯。他们深入港口、城镇甚至沙漠边缘,详细绘制沿海每一个要塞炮台的位置、港口水文数据、内陆主要道路网络、以及至关重要的绿洲和水源地地图。同时,不惜重金收买当地线人,精确搜集突尼斯军队(规模仅万余人,装备老式前装枪、训练松懈、士气低落)、各部落武装的分布与态度,以及象征性的奥斯曼驻军(数量几乎可忽略)的情报。大量清晰的照片、地图和报告如雪片般传回罗马总参谋部。

计划制定:总参谋部作战室内灯火彻夜通明。根据潮水般涌来的情报,一份代号“撒哈拉箭”的详细入侵计划被反复推演、修改、完善。核心方案确定为:海军主导,陆海协同,速战速决。第一步:海军主力舰队首先以绝对火力优势,迅速压制并摧毁比塞大、突尼斯城等主要港口的岸防工事。第二步:海军陆战队和精选的陆军突击部队在多点实施强行登陆,建立巩固的滩头阵地和前进补给基地。第三步:登陆主力陆军部队,在海军舰炮火力掩护下,沿最佳路线向首都突尼斯城快速推进,寻求与敌主力决战或迫使其投降。第四步:控制首都后,迅速分兵抢占其他战略要点,瓦解零星抵抗。

部队组建与地狱训练:从经历过普法战争和普奥战争的老兵中抽调精锐,组建一支约2.5万人的北非远征军团。全部换装适合沙漠环境的浅卡其色军服、宽檐防沙帽,增加配备驮马和从埃及采购的骆驼运输队,携带大量汲水设备。同时,海军陆战队抽调6000人,在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的模拟滩头进行高强度、实弹化的两栖登陆演习。所有参战部队被轮流派往撒丁岛内陆的酷热训练基地,进行极其严酷的耐热、长途负重行军、沙漠地形作战以及热带疾病预防(强制服用奎宁、严格水消毒纪律)的适应性训练。后勤部门开始大规模囤积罐头食品、药品、以及替换的军服和靴子。

舰队集结:意大利皇家海军的主力——包括“国王”号、“罗马”号等数艘铁甲舰、以及众多巡洋舰、炮舰和运输船,开始向塔兰托军港和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港秘密集结。舰队日夜进行编队航行、对岸射击、以及与登陆部队的协同演练。

二、外交铺垫:暗流涌动(蒙特贝罗子爵总负责)

就在军队紧锣密鼓准备的同时,外交大臣蒙特贝罗子爵及其团队,在欧洲各大首都展开了一场悄无声息却至关重要的外交博弈。

争取英国:蒙特贝罗拜会英国外交大臣,重点强调两点:一、意大利行动后将优先保障并偿还突尼斯所欠英国的巨额债务(这是英国最关心的实际利益)。二、意大利控制突尼斯将有效维护地中海中部航线的稳定与安全,并暗示一个友好的意大利比一个野心勃勃的法国更适合做邻居。英国政府对法国势力北扩本就心存警惕,见有利可图且能制衡法国,在经过内部辩论后,最终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安抚法国:面对战败后虚弱而怨愤的法国,蒙特贝罗巧妙施压与利诱并行。他首先提醒法国政府此前《意法密约》中的承诺(支持意大利在突尼斯的“特殊利益”),继而提出一个难以拒绝的“解决方案”:意大利愿意用法国拖欠的部分军费补偿,直接抵扣突尼斯欠法国的债务,或者将这笔债务转为由意大利担保的长期无息贷款。深陷财政破产边缘的法国政府,虽倍感屈辱,但权衡利弊(拿到真金白银或可靠债权总比抱着坏账强,且目前根本无力干预北非),最终也不得不咬牙给予了默许。

试探奥斯曼:对名义上的宗主国奥斯曼帝国,意大利的外交辞令相对强硬。试探性接触后,奥斯曼苏丹政府虽提出了强烈外交抗议,谴责意大利侵犯其宗主权,但其内部巴尔干局势动荡不安,海军力量也无法与意大利新锐舰队抗衡,在经过一番虚张声势后,最终私下传递信息:只要形式上维持奥斯曼宗主权(一面旗帜、一个名分),土方不会为此进行军事干涉,默认了既成事实。

至9月底,所有的齿轮都已咬合到位。军事计划详尽无误,部队训练有素、求战心切,外交障碍已被一一巧妙绕过或清除。庞大的战争机器已经无声地运转到最高速,锋利的“撒哈拉之箭”已然搭在弦上,冰冷的箭镞死死瞄准了地中海南岸的目标。只需一个合适的借口——无论是边境摩擦、侨民受袭还是债务纠纷——和来自罗马的最后一道命令,这支凝聚了意大利野心与力量的利箭,便将离弦而出,射向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