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青铜账簿与铁王座 > 第85章 比塞大登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871年10月初的罗马,秋意渐浓,但政治空气却异常燥热。在亚历山德罗·科斯塔首相的默许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指导下,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正徐徐拉开帷幕,目标直指地中海对岸那片古老而落后的土地——突尼斯。

10月初,一则来自突尼斯的“噩耗”经由科斯塔集团控制的《复兴报》大肆渲染,迅速引爆了意大利的舆论。报道称,一位名为“马里奥·巴尔迪”的意大利籍商人(此人是军情局发展的外围人员,与科斯塔集团在突尼斯的业务有密切联系)在突尼斯城因“商业纠纷”遭到当地贝伊政府官员的“非法拘禁、严刑拷打”,其店铺和货物也被“野蛮掠夺”。报道极尽煽情之能事,描绘了一幅意大利守法侨民在野蛮异邦遭受迫害的悲惨画面,瞬间激起了民众的“公愤”和民族主义情绪。

都灵的议会大厅里,外交大臣蒙特贝罗子爵义愤填膺地宣读着政府的调查报告,要求采取“坚决行动”。“这不仅仅是对一位意大利公民的侵犯,更是对意大利王国尊严的公然挑衅。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子民,维护我们的商业利益。”

10月8日,在舆论的鼎沸声中,意大利政府向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苏丹(突尼斯名义上的宗主)和突尼斯的穆罕默德·萨多克贝伊发出了一份措辞强硬、条件苛刻的最后通牒。通牒要求:严惩涉事官员并移交意方审判;赔偿巴尔迪先生巨额损失(金额高得离谱);保证今后所有意大利侨民和企业的绝对安全;并赋予意大利在突尼斯更大的关税特权和经济垄断权。这些条件,尤其是最后几条,几乎等同于将突尼斯的经济命脉拱手让出,是任何主权国家(即使只是藩属)都无法接受的。

正如亚历山德罗和内阁所预料的那样,突尼斯贝伊在惊慌失措中,寻求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但此刻的奥斯曼帝国自身难保,仅能给予道义上的微弱声援。在屈辱和无奈之下,突尼斯方面最终拒绝了这份旨在被拒绝的通牒。

10月10日,罗马蒙特奇托里奥宫。亚历山德罗·科斯塔亲自向议会提交了对奥斯曼帝国及其藩属突尼斯宣战的议案。他以沉痛而坚定的语气,列举了突尼斯的“暴行”和对最后通牒的“蔑视”,强调这是“维护国家尊严、保护海外利益的必要之举”。尽管有少数左派议员质疑战争的正义性,但在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首相的巨大威望下,议案以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意大利王国,以“保护侨民和贸易”的名义,正式对突尼斯宣战。

战争的机器早已悄然启动。在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的港口,一支庞大的舰队已然集结完毕。这支远征舰队的核心,是意大利海军的骄傲——八艘威风凛凛的铁甲舰:“撒丁号”、“复兴号”、“威尼斯号”、“国王号”、“加富尔号”、“罗马号”、“胜利号”、“统一号”。它们如同浮动的钢铁堡垒,主炮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簇拥在它们周围的,是数艘护卫舰、炮艇以及超过三十艘运输船,上面满载着八千名精锐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和五千名陆军先头部队,以及大量的武器装备、弹药和补给。

10月11日,舰队在海军司令的指挥下,浩浩荡荡驶出港口,劈波斩浪,目标直指突尼斯北部最重要的战略深水良港——比塞大。夺取比塞大,就意味着扼住了突尼斯的咽喉,获得了无可替代的前进基地和补给枢纽。

10月12日,清晨的阳光洒在地中海平静的海面上,比塞大港古老的城墙和奥斯曼风格的宣礼塔渐渐出现在意军侦察兵的望远镜中。港口入口处的老旧炮台上,突尼斯守军发现了这支不请自来的庞大舰队,惊慌失措地拉响了警报。

“轰!轰!”几门年代久远、射程和精度都严重不足的奥斯曼铸铁大炮率先开火,炮弹远远地落在意大利舰队前方的海面上,激起零星的水柱,更像是一种无力的抗议。

“各舰注意!瞄准敌方炮台!自由开火!摧毁它们!”意大利舰队司令费拉里下达了命令。

瞬间,意大利铁甲舰侧舷的254毫米乃至280毫米的重型后膛舰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咆哮。巨大的炮弹拖着尖锐的呼啸声,划破天际,以惊人的精度砸向比塞大港口的防御工事。

轰隆隆隆!剧烈的爆炸声接连响起,古老的石头炮台在现代化重炮的轰击下不堪一击,瞬间砖石飞溅,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守军的火炮很快就被彻底压制,变成了哑巴。仅仅不到半小时的炮火准备,比塞大港口的沿岸防御便已土崩瓦解。

“登陆部队,开始行动!”命令下达,数十艘登陆小艇从运输船上放下,满载着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如同离弦之箭,在舰炮火力的持续掩护下,快速冲向预定的滩头。

第一波登陆部队几乎未遇抵抗便成功抢滩。士兵们迅速建立滩头阵地,用带来的轻便火炮和机枪巩固防线。然而,当他们开始向港口内部和城区推进时,遭遇了零散但顽强的抵抗。

少数忠于贝伊的奥斯曼军官带领着当地的突尼斯守军和部分部落武装,利用残破的房屋、街垒和狭窄的巷道进行阻击。“真主至大!”的呼喊声和老式燧发枪、滑膛枪的射击声零星响起。他们表现得异常英勇,但时代的鸿沟在此刻显得无比残酷。他们的武器射程近、精度差、装填缓慢,往往开一枪的时间,意军士兵已经用后装针发枪进行了数次精准的齐射。

意军训练有素,以班排为单位,交替掩护,稳步清剿。遇到坚固据点,便呼唤舰炮或随行的轻型野战炮进行直瞄射击。巷战进行得激烈但呈一边倒的趋势。至中午时分,意军已控制了港口大部分区域,并开始向市中心推进。

战斗持续到日暮。当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比塞大港残破的建筑和袅袅硝烟上时,枪声渐渐稀疏下来。意大利的三色旗,终于在港口最高的建筑物——海关大楼的顶端升起,迎风飘扬。

意军以伤亡不足百人的极小代价,成功占领了比塞大港及其周边关键区域。超过五百名突尼斯守军伤亡,其余溃散或被俘。意军工程部队迅速开始清理港口,修复部分设施,以便大型运输船能够靠岸卸载更多的兵力和重装备。

捷报通过军舰上的电报设施,第一时间传回了罗马。亚历山德罗·科斯塔在首相府收到消息,脸上露出了预料之中的满意神情。比塞大的陷落,意味着意大利在非洲的殖民事业,迈出了坚实而血腥的第一步。这只是开始,更多的挑战和更残酷的战斗,还在突尼斯的内陆等待着他们。但此刻,罗马注定要为这场“辉煌的胜利”而再次欢呼。撒哈拉的箭,已经狠狠钉入了北非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