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 > 第205章 盛世之基 内政为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5章 盛世之基 内政为先(扩写版)

沈惊鸿回京已半月有余。河南之功,土豆之利,虽在朝野间传为美谈,皇帝朱由校亦不吝封赏,加封太子太保,赐斗牛服,荣耀已极。然而,沈惊鸿却敏锐地察觉到,在这看似风光的表象之下,一股因利益重新分配而引发的潜流正在暗涌。京华烟云之中,暗流涌动,远比河南直面灾情、刀光剑影更为复杂难测。

这一日,例行早朝。金銮殿上,百官肃立,香炉中升起的袅袅青烟,模糊了一张张或忠或奸、或忧或喜的面容。在议完几件关于漕运疏通、边镇军饷核销的常规政务后,都察院那位素以清流自居、面容清癯、与江南某些盘根错节的士族关系匪浅的御史王守德,手持玉笏,步履沉稳地出班奏道,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陛下,臣闻沈阁老于河南引种之土豆,亩产惊人,确为救荒良物,活民无数,功在社稷。”他先扬后抑,话术老辣,“然,臣近日夜读典籍,反复思量,终觉心有不安。此物毕竟来自海外蛮邦,形貌怪异,非我中华固有之五谷。我中华之地,自有嘉禾,乃祖宗所传,历经千载遴选,方得此维系国本之精华。若一味推崇此等番邦奇巧之物,恐使民风趋于猎奇逐异,轻视耕耘本业,长此以往,动摇我朝立国之农本根基,其患深远啊,陛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凝神倾听的百官,继续道:“且臣听闻,此物虽能果腹,然其性黏腻,食多易生胀气,于脾胃虚弱之老幼妇孺恐有不适。民间已有‘土豆虽好,不可贪多’之俚语。若不顾地域民情,盲目推广,一旦引发大面积民瘼,届时非但无功,反为不美,岂不令亲者痛仇者快?故臣以为,土豆之事,关乎国本民瘼,当慎之又慎!可于河南一省之地,小范围试种观察三五年,待确无流弊,再议推广至北直隶、山西等处,方为稳妥之道。”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细微议论声,如同蚊蚋嗡鸣。王御史的话,听着冠冕堂皇,处处引经据典,为“农本”、“民瘼”着想,实则绵里藏针,其背后,隐约可见那些因 “士绅一体纳粮” 及宗室禄田收归国有等雷霆政策而利益严重受损的保守势力的阴影。他们不敢直接抨击那些触及根本的国策,便试图借这看似“无伤大雅”的土豆之事,投石问路,对沈惊鸿主导的一系列新政进行试探性的反扑,企图延缓其进程。

沈惊鸿面色平静如水,心中却是一片冷然明澈。他早就料到,任何触及既得利益格局的变革,绝不会一帆风顺,这朝堂之上的风波,不过是他必须面对的常态。

未等沈惊鸿出列反驳,另一位与徐光启交好、同样关注实务的工部侍郎便忍不住出言抗辩:“王御史此言,未免过于杞人忧天!农本固重,然岂可因循守旧,坐视百姓饥馑?土豆亩产数倍于麦粟,此乃沈阁老于河南亲眼所见,亲身所证,数十万灾民因其得以活命,此乃不争之事实!至于食多胀气,试问天下何种食物过量食用无不妥之处?米饭尚能撑人,肉食亦能积滞,岂能独罪土豆?若因噎废食,固步自封,岂非愚哉?当务之急,应是尽快将这活命之神物,推行于北地常旱或土地贫瘠之州县,广种薄收亦可活人,解民倒悬之急,方是仁政所在!”

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互相攻讦,朝堂之上顿时争论起来,气氛渐趋热烈。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朱由校,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扶手,年轻的脸庞上看不出喜怒。如今大明,蒸汽铁甲舰巡弋四海,威压南洋;钢铁巨龙般的火车已贯通南北数条干线,物流迅捷,关山度若飞。国库更因东瀛行省之金银、吕宋商路之税收,以及清理宗室、贪官所获之巨量田产变价而空前充盈,太仓粟满,府库银足。 他深知,此刻的大明,外患已平,四夷宾服,真正的挑战在于内政,在于如何将这庞大的帝国治理得更加富足安康,如何将这份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力,真正转化为每一个子民触手可及的福祉。他需要沈惊鸿这样的能臣来为他夯实这盛世之基,扫清内部的积弊与阻碍。

就在争论渐趋激烈,保守派官员引述《礼记·王制》中“异物不御”之言,而务实派则以《孟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相驳时,沈惊鸿终于缓步出列,手持象牙笏板,身姿挺拔如松,声音清越而沉稳,瞬间压过了殿内的嘈杂:

“陛下,诸位同僚。”

整个大殿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无论是善意的、审视的、还是敌意的,都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王御史引经据典,忧心国本民瘼,其心可鉴,其情可悯。”沈惊鸿先是对反对者表示了礼节性的肯定,语气平和,随即话锋一转,如利剑出鞘,直指核心,“然,恕臣直言,王御史与诸位反对同僚,是否误解了‘农本’二字的真义?所谓‘农本’,其核心在于‘足食’!在于让天下百姓仓廪充实,家有余粮,免受饥寒流离之苦!此乃圣贤所言之‘黎民不饥不寒’的王道基石!若一味拘泥于物种来源是中是西,形貌是美是丑,而置那实实在在、能活人无数的惊人产量与活命之基于不顾,岂非舍本逐末,徒争虚名而受实祸?”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如电,仿佛能穿透一切虚妄:“至于土豆是否真适宜我中华风土,是否会引发所谓‘民瘼’,河南百万灾民得以存活,身体日渐康复,田野秋播已然顺利进行,万千农户将其视若珍宝,这便是最有力、最不容辩驳的证明!其详尽的种植、储存、食用之法,臣已编纂成册,图文并茂,绝非盲目推广。若说还需观察,河南一省之地,数季之功,万千民生所系,难道还不足以验证其利远大于那微不足道、且可规避之弊吗?”

他顿了一顿,语气加重,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千钧重量:“当今大明,威加四海,睥睨八荒;钱粮丰阜,远迈汉唐! 正值 与民休息,厚植根基,将赫赫国力真正转化为万民福祉之际! 土豆之出,正可为此千秋伟业添一至关重要之基石!若因些许无端揣测、门户之见,或因一己之私利,便延缓、阻挠此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大事,臣恐……非但辜负上天赐予我大明之美意,更恐寒了天下翘首以盼的百姓之心,亦让我大明错失此优化内政、普惠黎庶、巩固国本之千古良机!望陛下明鉴,圣裁独断!”

沈惊鸿这番话,高屋建瓴,紧扣“内政”与“民生”这一当前最核心的任务,将土豆推广的意义提升到了国运民心的高度,言辞恳切,掷地有声,将那“异物”、“民瘼”的指责驳得体无完肤。

朱由校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激赏与决断,他要的就是沈惊鸿这般既能洞察时弊、又能切中要害、更敢于任事的股肱之臣。他清了清嗓子,沉稳开口,声音传遍大殿:“沈爱卿所言,句句在理,深合朕意。土豆之利,河南已证,毋庸置疑,不必再议。”他一锤定音,打断了还想争辩的王御史等人。

“即日起,以河南为范本,于北直隶、山西、陕西等历年旱蝗频发、土地贫瘠之州县,择合适官田、民田,大力推广种植。此事由沈爱卿总领其责,徐光启从旁协助,一应章程,尔等共拟。所需钱粮、人手,户部、工部需优先调配,全力保障,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克扣!朕要看到,此物能早日惠及更多黎民,使我北地百姓,亦能仓有储粮,心中不慌!”

皇帝金口一开,乾坤定鼎。王御史等人面色变幻,最终也只能在朱由校那不容置疑的目光下,悻悻然地躬身退下,将满腹的不甘与算计暂时压下。这场由土豆引发的朝争,以沈惊鸿的全面胜利暂告段落,但其背后隐藏的势力,绝不会就此罢休。

---

退朝回到府中书房,窗外竹影摇曳,室内墨香袅袅。沈惊鸿并未因朝堂上的胜利而有丝毫松懈,他甚至来不及换下厚重的朝服,便径直走到书案前,铺开特制的桑皮纸,取过那支苏卿卿亲手为他挑选的狼毫笔,略一沉吟,便给在河南协理善后事宜的 李岩 写下了一封措辞严谨、指示具体的信。

信中,他首先以简洁的文字肯定了李岩近期在稳定地方、组织秋播等方面的辛劳与成效,随后笔锋一转,用更加凝重的语气提及了一个潜在的忧患:“李岩:河南初定,百废待兴,汝之劳绩,吾已悉知。然,天时不测,人事难料。据过往灾异记载与近年星象气候推演,夏秋之交,豫东乃至中原腹地,恐有蝗患滋生之虞,此乃农事大敌,不可不防,不可不预……”

他接着以清晰的条理,写下了自己基于远超时代的见识所提出的具体防治见解,务求让李岩能准确理解并执行:

“其一,于土豆及各类秋粮收获之后,务必将田间遗留之所有秸秆、根茬,组织乡民,择无风或微风之晴朗日,分区划片,集中焚烧。此举非仅为传统之积肥或清理田地,更深层之意,乃在借地火之高温,深掘翻动表层土壤,力求最大程度烧死潜藏于地下越冬之蝗虫虫卵,此乃断其根源之法,事半功倍之策,切不可等闲视之。

其二,须大力劝导、乃至由官府提供些许便利,鼓励百姓,尤其是家中妇孺,多饲养鸡、鸭等家禽。鸡鸭者,乃捕食蝗蝻(蝗虫幼虫)之天然克星,可谓天赐之‘治蝗精兵’。待至明岁春夏,蝗蝻初现,尚未生成翅翼,行动迟缓之时,便可大规模驱赶鸡鸭群入田垄之间,行生物防治之妙法。如此,既可从源头遏制蝗患,减少药物依赖,百姓又可收获禽蛋肉食,补益日常生计,实为一举两得之美事。此二法若能严格并用,再辅以必要之时组织乡民人工捕打漏网之虫,或可将蝗灾消弭于未发之萌芽,至少亦可大大减轻其危害程度。望你能深身体察此中深意,即刻着手,早做绸缪,广泛晓谕乡里,务必使官民一体,上下同心,未雨绸缪,共御蝗灾,保我河南来之不易之收成与安宁。”

他放下笔,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用火漆仔细封好,唤来亲信家人,吩咐以快马加急送往河南。他由衷希望,这些超越时代的防灾知识,能如同坚实的盾牌,帮助河南这片刚刚从水患中恢复生机、寄托了无数希望的土地,成功抵御住可能到来的蝗灾袭击,保住那金黄的土豆收成和已经播下来年希望的秋苗。

---

接下来的日子,沈惊鸿并未沉浸在朝堂博弈的胜负之中,而是迅速将精力聚焦于一个更为宏大而根本的议题——如何将蒸汽机这头已被驯服的“力量巨兽”,从目前主要服务于军事、国家重大运输和少数官营事业的框架中解放出来,让其更深、更广地渗透、应用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寻常产业之中,真正普惠于天下苍生。

在格物院那间宽敞明亮、陈列着各种奇异机械模型和图纸的议事堂内,他召集了所有负责机械研发的精英匠师与脱颖而出的年轻学子。众人环绕,目光灼灼,充满了对这位引领格物潮流的辅政大臣的崇敬与期待。

“诸君,”沈惊鸿开门见山,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如今,蒸汽之力用于舰船破浪、火车驰骋,以及部分官营之大矿、铸炮局,其威能,诸位有目共睹,已显改天换地之奇效。”他话锋一转,眼神扫过众人,“然,吾辈当知,此物蕴含之力,远未穷尽!其真正之潜力,绝非仅止于庙堂之高、江湖之远,而在于深入民间之百业千行,在于替代那繁重低效之人力畜力,在于提升万千作坊之效能,降低黎民百姓生产之成本,使天下万民,无论士农工商,皆能享此机械伟力之便利,此方为格物之终极大道!”

他示意助手展开一幅幅早已准备好的、绘制精细的构思草图,上面线条纵横,结构巧妙,虽无色彩,却仿佛蕴含着无穷的生机。

“诸位请看,”他指向第一组图纸,“此乃吾构想的 ‘蒸汽缫丝机’与‘蒸汽织布机’ 之初步方案。若能研制成功,加以推广,则江南万千织户,一人凭借此机,或可抵十数人之功!丝绸、棉布之产量必将倍增,而其价格,或因成本大降而更为低廉。届时,非但豪商巨贾可获其利,便是寻常小康之家、甚至贫寒百姓,或许亦能多添几件体面暖衣,此非大善乎?”

接着,他指向另一组图纸,“此乃适用于民间 榨油、磨粉、造纸、锻造 等各类大小作坊之 标准化蒸汽动力系统 构想。以往此类作坊,多靠水力、畜力,深受天时地利制约,水枯则停,畜病则歇。若能用上稳定之蒸汽动力,则日夜不息,风雨无阻,产量既稳且增,质量亦可提升,必能助我大明百工兴盛,货殖繁茂!”

他甚至提出了更大胆的设想,“乃至北方苦寒之地,或可思 以蒸汽管道为大型暖阁、官仓乃至未来之民宅温室持续供热 ,抵御严冬;或于人口稠密之大城,筹建 蒸汽驱动之大型提水系统 ,改善百万居民之饮水清洁,增强城市防火之能力……凡此种种,皆有待诸君协力探索!”

这些具体而微、却又关乎民生的奇妙构想,让在场的匠师与学子们听得心潮澎湃,双眼放光,仿佛透过这些图纸,看到了一个烟囱林立、机声轰鸣、百业兴旺、民生富足的工业新民生的壮丽景象,那是一个迥异于千年农耕传统的新世界。

“然,”沈惊鸿话锋再次一转,将众人从憧憬拉回现实,语气变得凝重务实,“欲达此等境界,首要攻克之难关,在于 ‘小型化’与‘廉价化’ 六字!眼下我军中所用、路中所行之蒸汽机,固然力大无穷,然亦过于笨重庞然,其铸造、维护之成本,更是高昂无比,绝非寻常民间作坊所能企及、所能承受。故,吾等当下之要务,重中之重,乃是集中智慧,研制出力效相当,但体积更小、结构更简、用料更省、维护更易、价格更廉的 中小型民用蒸汽机!同时,需着手制定统一之标准,规范各部件之制造,并大规模培训能安装、能操作、能维修此机之工匠,使其能如种子般,遍布帝国之州县,乃至深入繁华之乡镇、富庶之村落!”

他清晰无误地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格物院在机械领域的核心攻关方向。一时间,议事堂内议论纷纷,匠师们摩拳擦掌,学子们跃跃欲试。改进锅炉燃烧效率与热传导,简化复杂的曲柄连杆传动结构,寻找替代昂贵铜材的铁器合金与更耐用的密封、耐磨材料……所有人都明白,每一项细微的突破与改进,都意味着那强大的蒸汽之力,距离寻常百姓的作坊、距离改善民生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格物院上下,立刻投入了新一轮热火朝天、充满激情的研究与试验之中。

与此同时,土豆在新划定州县的推广、北方重点水利设施的岁修与加固、各府县官立医馆的普及与药材储备、以及利用清理宗室资产兴办的蒙学堂的设立等等关乎民生根基的具体事务,在沈惊鸿的总体统筹与 国库空前充裕的财力 支持下,于北直隶、山西等地紧锣密鼓却又稳步地推进着。他深知,外部的武力征服与内部的政治清理,已为帝国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坚实基础,现在,正是需要沉下心来,精耕细作,将改革的宏大蓝图与国家的强大实力,一步步切实转化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时候。

苏卿卿一如既往地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与知音。夜晚,沈府书房灯下,她常会端来一碗亲手熬制的羹汤,静静地坐在一旁,看他处理公文,或在他疲惫时,与他讨论格物院最新的进展,或是某地推行新政时遇到的趣闻轶事。她那敏锐的洞察力与独特的视角,往往能给陷入思维定式的沈惊鸿带来新的灵感与思路。夫妻二人,在这波澜壮阔却又暗藏危机的时代洪流中,相互扶持,彼此理解,感情在这共同的理想与无声的付出中,愈发显得深沉而牢固。

沈惊鸿偶尔站在格物院那扇巨大的、镶嵌着 晶莹剔透的平板玻璃 的轩窗前,望着远处那些冒起的工坊烟囱,听着风中隐约传来的、象征着工业力量的汽笛长鸣,他的心潮亦随之澎湃起伏。

这是一个由他亲手参与引导、正一步步迥异于原有历史轨迹的大明。前路的挑战依然严峻,旧有势力的阻挠从未停止,甚至可能更加隐蔽和凶猛。但他手中所掌握的超前知识、所引领的格物力量,以及他所坚持的为民造福的正确方向,都让他内心充满坚定与信心。他的目标,早已超越了让大明仅仅得以延续,他更要让这古老的华夏文明,在他与众多同行者共同努力铺设的轨道上,挣脱历史的惯性,驶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真正属于全体百姓的、物质与精神皆富足的煌煌盛世!而这一切宏愿的实现,都紧紧系于眼下这关乎内政民生的每一步扎实耕耘,系于那即将在帝国广袤土地上孕育、并在民间百业中遍地开花的蒸汽之力。任重道远,唯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