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 > 第206章 织云弄巧 产业新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格物院下属的“民用机械坊”内,炉火正红,匠人们挥汗如雨,进行着最后的调试。伴随着汽锤富有韵律的轰鸣与弥漫的白色水汽,第一批定型量产的新型纺织机械正式下线。负责缫丝的机器被命名为 “理丝机” ,寓意其能高效地理顺万千蚕丝;而负责织布的则被命名为 “织云机” ,取其织造出的布匹如云霞般绚烂且幅面宽阔之意。这些机器相较于早期实验品更为紧凑,关键部件实现了标准化,虽仍需熟练工匠操作看护,但其核心的蒸汽动力部分已显稳定可靠。

沈惊鸿并未将这批机械仅用于官营工场或束之高阁。他深知,技术唯有融入民间百业,方能真正焕发活力。在获得朱由校的首肯与支持后,他于京郊择址,利用清理逆产所得资金,兴建起规模宏大的 “京师第一示范纺织工场” 。高大的砖瓦厂房内,数十台崭新的 “织云机” 与 “理丝机” 通过纵横交错的皮带轮组,与中央锅炉房输出的澎湃动力相连,蓄势待发。

“招工!官办织场招工!管食宿,按件计酬,待遇从优!”

工场外的招工告示一经贴出,立刻在京城的流民与贫苦百姓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纺织素来被视为江南女子的专长与家庭生计,如此大规模集中化的织造工场出现在北方京师,实属旷古未有。如今,这工场不仅提供安稳的活计,更不拘男女(络丝、整经等工序亦需大量人手),只要肯学肯做,便能挣得一份实实在在的养家银钱。

报名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许多因灾荒、土地兼并而流入京城的青壮,乃至一些家境困窘的妇人,都怀揣着希望走进了工场大门。经过格物院技师与老织工的短期指导,当锅炉正式升火,巨大的飞轮开始隆隆转动,带动数十台 “织云机” 齐声轰鸣,那梭子如电光石火般在经纬间往复穿梭,将以往需要织工手脚并用、反复劳作的艰辛过程,化为机械精准而不知疲倦的运动时,所有初次目睹此景的人,无不被这力量与效率震撼得目瞪口呆。

效率是颠覆性的。一台 “织云机” 一日所产棉布,堪比熟练织户半月辛劳之成果。且因标准化设计与动力驱动,织出的布匹幅宽达到一尺八寸以上,远超传统布匹,布面均匀紧密,疵点极少。成本随之急剧下降,“京师织造”的棉布、丝绸,以其 “价廉、质匀、量大” 的绝对优势,如同洪流般冲向市场。

---

这阵机械织造的旋风,很快便顺着漕河与商路,席卷至江南。

苏州、松江、杭州等纺织重镇,那些依靠无数张手工织机维系“衣被天下”盛名的业者们,初闻此讯,大多报以冷笑。“北人粗鄙,也能织出好布?不过是仗些奇巧之物,哗众取宠罢了。”

然而,当第一批由漕船运抵的“京师布”真真切切摆上江南商铺的柜台时,所有的轻视与侥幸都化为了震惊与恐慌。那布匹,质地坚韧,幅宽惊人,色泽均匀,而价格,竟只有同等品质江南土布的七成乃至一半!

恐慌如同瘟疫,迅速在江南纺织业的每一个角落蔓延。

小作坊主望着库房里日益堆积的存货,长吁短叹。依附于大小包买商的无数家庭织户绝望地发现,她们夜以继日辛苦织就的布匹, suddenly 变得无人问津,所得甚至难以换取糊口之粮。丝市、棉行的价格一落千丈。一些仰赖纺织税收的地方官府,也开始感到坐立不安。

“这……这是要断了我江南百万织户的生路啊!”苏州绸缎商会馆内,一众头面人物面色阴沉,如丧考妣。有人怒斥沈惊鸿“与民争利,祸乱江南”,有人悲叹“数百年基业将毁于一旦”,更有人激愤提议,要联名上书,弹劾沈惊鸿“扰乱市舶,动摇国本”。

然而,在一片悲声与骂声中,亦有头脑清醒、目光长远之辈。杭州巨贾,徽商翘楚方敬斋,在设法购得几匹“京师布”反复验看,并多方打探清楚京师工场的运作模式后,独自在书房中沉思了整整一夜。

“诸位,”次日再聚时,他嗓音沙哑却异常坚定地开口,“怒骂与弹劾,若能动摇圣心,那位沈阁老也走不到今日。蒸汽之力,乃天道大势,非我等怨愤所能阻挡。若一味螳臂当车,唯有被这铁轮碾为齑粉一途。”

“那依方翁之高见,我等就只能引颈就戮?”有人不甘地反问。

“非也!”方敬斋眼中精光一闪,“既然抗拒不得,何不借力而行?他沈阁老能造出这蒸汽机器,难道我等江南商贾,就用不得、买不起吗?”

数日后,风尘仆仆的方敬斋,通过多方打点与引荐,终于在北京沈府那间摆满书籍与图纸的书房内,见到了刚从格物院归来、眉宇间略带疲惫却目光炯炯的沈惊鸿。

“草民杭州方敬斋,拜见阁老大人。”方敬斋姿态放得极低,长揖到地。

“方东家不必多礼,请坐。”沈惊鸿似乎对他的来意早已了然,语气平和,“可是为那蒸汽纺织机而来?”

“阁老明鉴万里。”方敬斋直言不讳,“京师工场所出布匹,价廉物美,已对江南传统纺织造成灭顶之灾。长此以往,恐生民变,亦非朝廷乐见。草民冒昧,敢问阁老,格物院所造之 ‘理丝’、‘织云’二机,可否……允准售卖于我等民间商贾?”

沈惊鸿看着这位能在危机中看到转机的精明商人,眼中掠过一丝赞许。“格物院研制诸器,本意便是普惠天下,助百工兴盛,而非官营独享。”他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理丝机’与‘织云机’ ,确有对外发售之议。一来,可募集资金,反哺格物院后续诸般研发;二来,亦可加速新机推广,利国利民。”

方敬斋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面露喜色。但沈惊鸿接下来的话,却让他陷入了更深远的思量。

“然,方东家需知,即便江南引入此等机械,若仍与京师、乃至未来北方诸多工场,竞逐那寻常棉布、绸缎之市场,恐非上策。众人皆用机器,成本渐趋一致,最终难免陷入价格鏖战,利润微薄,犹如千军万马挤独木之桥。”

“那……恳请阁老指点迷津!”方敬斋心悦诚服,再次躬身。

“扬长避短,另辟蹊径。”沈惊鸿清晰地吐出八字真言,“江南织造,数百年之底蕴积累,其最大优势,在于 ‘精’、‘巧’、‘雅’ 三字。何不借此契机,主动舍弃部分低端市场,转而倾力专攻 高端定制、纹样繁复之锦缎、特殊工艺如缂丝、织金、妆花,以及迎合海外诸藩喜好之奢华织物 ?将此做到极致,匠心独运,其价值与利润,绝非寻常布帛所能企及。而将那供应天下百姓日常衣着之用的普通布匹生产,逐步交由北方新兴之蒸汽工场承担。此乃产业之合理分野,亦符合 ‘北朴南华’ 之新格局,各擅胜场,相辅相成。”

他进一步点明关键:“况且,原料一端,亦需未雨绸缪。本官已在 西域伊犁河谷及适宜绿洲,设立官督商办之棉花种植基地,彼处光照充沛,所产棉花绒长质优。未来,此等上佳棉绒可专供江南高端织品之需,而寻常棉花则保障大众民用。江南商号,若有远见,亦可及早参与,掌控优质原料来源。”

沈惊鸿的一席话,如同暗夜明灯,彻底照亮了方敬斋,乃至整个江南纺织业可能的未来出路。不是负隅顽抗,而是转型升级;不是走向末路,而是开辟新天。

待到谈及具体售价时,沈惊鸿给出了明确数字:“‘理丝机’每台定价三百两白银,‘织云机’每台定价五百两白银。 此价已包含安装指导之费。另,格物院可提供有偿维修与配件更换。” 这个价格对于寻常小户而言自是天文数字,但对于意图转型的江南大商号,虽感肉痛,却也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堪称一笔值得的投资。

方敬斋离开沈府时,步伐虽因前路艰难而略显沉重,眼神中却已燃起了新的斗志与希望。他深知,这条路遍布挑战,需投入巨资,需改造工坊,需重新培训工匠,需开拓新的市场,但这确是江南纺织业唯一的生机,甚至可能是通往一个更加辉煌未来的起点。

很快,以方敬斋为首的几家颇具魄力与远见的江南商号,便与格物院民用机械坊签订了首批 “理丝机” 与 “织云机” 的采购契约,并开始紧锣密鼓地依照沈惊鸿的战略规划,调整自家的产业布局与产品方向,试图在机械时代的浪潮中,为江南织造找到那颗璀璨的明珠。

而在京城,“京师第一示范纺织工场”的成功运转,其影响远不止于提供廉价布匹。它如同投入水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扩散至方方面面:大量流民得以安置,京城治安为之好转;廉价的布匹供应,切实降低了百姓的衣着成本;而工场对原料、机械维护、成品运输的巨大需求,又显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创造了更多层次的就业机会。

沈惊鸿时常立于格物院高台,远眺工场方向那与炊烟迥异的缕缕蒸汽,心中勾勒着更宏伟的蓝图。“衣” 之大事,随着蒸汽纺织机的推广与南北产业新格局的萌芽,正迎来根本性的改善。“食” 之根本,有土豆等高产作物兜底,有防治蝗灾之策护航,有南洋粮米作为补充,根基渐稳。“行” 之便利,铁路网络正如血脉般在大地上延伸,连通州府。

他清楚地知道,这仅仅是构建理想国度的序章。改善民生、夯实国本的道路依然漫长,诸如居住、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尚待开拓。但凭借着超越时代的洞见、坚定不移的意志与这不断迸发的格物伟力,他正一步步地将脑海中的宏伟蓝图,镌刻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帝国的车轮,已在他铺设的轨道上,拉响汽笛,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稳健而有力地奔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