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 > 第250章 王不戴脸,话比金子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0章 王不戴脸,话比金子沉

晨光熹微,为民声廊前的薄雾镀上了一层淡金。

诸葛亮立于高台之上,身前的观星仪指针仍在极轻微地颤动,像是昨夜那场鼎火的余烬未熄。

他的目光从仪轨图纸上移开,落在那张新绘制的冕冠结构图上,图上的线条简朴、粗粝,全无皇家威仪,却透着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他转头,对身旁静立的伏德轻声道:“主公昨夜焚名,并非舍弃自身,而是为万民立心。若今日登基,仍以那块所谓的‘天授玉玺’为典,便是对他这份至诚最大的羞辱。”

伏德花白的胡须微微抖动,他没有立刻回应,深邃的目光穿过廊柱,落在其中一块悬挂的木牌上。

那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希望王以后吃的饱饱。”他沉默了许久,喉结滚动,才发出一声梦呓般的感慨:“王不说谎了,可我们……更信他了。”

诸葛亮心头猛地一震。

此言非经非典,却仿佛一道惊雷,劈开了所有繁文缛节的遮掩,直抵核心。

是啊,信任,这才是世间最重的天命。

工坊之内,热浪滚滚。

老钟赤着古铜色的上身,肌肉虬结,每一次挥锤都带起一片火星。

炉火将四壁映得通红,也照亮了墙角堆积如山的旧木牌。

那是百姓们自发投入鼎中的心愿,如今被百工一一拾拣,用铁锤砸成碎屑,混入那截从“心言钟”上断落的钟舌,一同熔炼。

一个年轻的匠人满头大汗,看着炉中翻滚的铁水,终究没忍住,怯生生地问:“钟师傅,这冕……无珠无玉,甚至连个像样的形制都没有,百姓们会认吗?”

老钟停下手中的活,用铁钳夹起一块烧红的铁料,冷笑道:“你们以为王要戴的是一顶冠冕?不,他要戴的,是这城中千百人说过的每一句真话!”

话音未落,他猛地将铁料砸在铁砧上,火花四溅!

铁水被缓缓倾入早已备好的陶范之中,滋滋作响,白烟升腾。

当新冕冷却脱模,所有人都沉默了。

它通体暗沉,表面粗糙得如同饱经风霜的碑文,没有任何装饰,却在晨光下,隐隐能看到无数细密的纹路在其中流转,仿佛是凝固的声音。

阿言在自己的小屋中梳洗。

铜镜被擦得锃亮,却古怪地映不出她的面容,只照出一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眸。

她伸出纤细的手指,轻轻抚过颈间那块温润的玉佩,那是刘忙在那一夜亲手为她挂上的。

他说,这是他身上最后一件值钱的东西。

他说,他会让她“说话”。

今日,她将走上高台,以一双素手,为全城百姓“诵读”那上百条民愿。

然后,她会将这顶名为“木牌冕”的冠冕,亲手奉上。

她并不知道,那个为她挂上玉佩的王,身影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可见。

她只知道,那一夜,他对她说的话,是真话。

而真话,就是她唯一能“听见”的声音。

南门祭坛前,伏德看着素案上那顶新冕,久久无言。

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形如半截残钟,又似一块粗陋的木牌,毫无尊贵可言。

作为执掌礼法的大鸿胪,他本能地想要拒绝,这简直是对历代先王礼制的践踏。

可就在他心生退意的一刹那,心口忽然涌上一股暖流。

昨夜的梦境清晰地浮现眼前——先祖伏胜,那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竹简的圣贤,在漫天书海中对他低语:“礼因时而变,声随心而转。若民心皆为真言,又何须借天命以彰虚名?”

一声长叹,如释重负。

伏德缓缓摘下头上象征身份的祭官金冠,脱去身上繁复的官袍,换上了一身最简单的粗麻素服。

他对身旁的属官道:“今日,我不主礼,我只作一个见证。”

刘忙独自一人,缓步走在通往民声廊的石板路上。

当那身熟悉的玄袍出现在街角时,沿途的百姓自发地停下手中的活计,纷纷跪倒在地,却无人抬头直视。

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孩童,被母亲按着头,却还是忍不住好奇地抬眼,想要看清那个传说中王的面容。

然而,他眼中所见,只是一团模糊的光影,王的相貌在他的记忆里竟如晨雾般迅速消散。

他只记得,那晚震彻全城的钟声,那晚街头巷尾的火锅香气,还有一句在孩子们中间流传的话:“王说,我们聋哑的阿言姐姐,也能说话了。”

一位老妇人拉住了还想再看的孙子,轻声说:“别看了,孩子。王不在他的脸上,王在我们说的话里。”

刘忙的脚步微微一顿。

他听到了那老妇人的话,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对这些匍匐于地的百姓说“我会护佑你们周全”,可话到喉头,却无论如何也吐不出来。

北方的威胁未除,十城之内尚有饥寒,他还没有完全做到,又怎能轻易许诺?

最终,他只是站在人群中,用尽全身力气,轻声说出三个字:“……我在听。”

声音不大,却仿佛带着某种奇异的魔力。

话音落下的瞬间,民声廊中那成千上万块木牌,竟无风自动,齐齐震颤,发出嗡嗡的合鸣,像是在回应他的承诺。

返回宫城的路上,小顺子独自一人来到那口枯井旁。

他从怀中掏出一柄寒光闪闪的匕首,用力地、深深地插入井边的泥土之中,直至没柄。

做完这一切,他如虚脱般跪倒在地,抬头望着渐渐明亮的天空,喃喃自语:“少爷,你赢了……张让若是在天有灵,也该瞑目了。”

他的话音未落,异变陡生!

那深埋匕首的井底深处,忽然透出一缕微弱的火光。

紧接着,那块被泥土掩埋的、写有残“备”字的黄绸,竟在无火的情况下自燃起来。

一缕青烟升起,灰烬随风飘荡,轻盈地越过高高的宫墙,飘向民声廊的方向,最终不偏不倚地附着在一块新刻的木牌之上。

木牌上原有的字迹瞬间被覆盖,一行崭新的、仿佛由灰烬组成的大字显现出来:“王没了名字,可我们有了声音。”

也就在这一刻,只有刘忙能看见的系统界面悄然浮现:

【“无我之境”状态稳定。警告:登基大典若按传统仪轨行“天命加冕”,宿主将永久失声。】

刘忙已立于高高的城楼之上。

他没有看那块神异的木牌,也没有理会系统的警告,只是遥望着广袤的北方大地,那里有他未尽的责任。

许久,他才轻声说出自己的决定:“那就……不加冕。”

风起,吹动他宽大的玄袍,猎猎作响。

他的身影,在愈发炽烈的晨光之中,似乎又淡去了一分。

城中的百姓并不知道王的决定。

他们只知道,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当夜幕缓缓降临,取代了白日的喧嚣,一种别样的寂静开始笼罩全城。

这不是死寂,而是一种充满期待的宁静,仿佛暴风雨前的片刻安宁,又似一首宏大乐章即将奏响前的第一个休止符。

城中家家户户的灯火,似乎都比往日更早、更亮一些,从高处望去,宛如地上的星河。

诸葛亮独自站在观星台上,没有看天,而是俯瞰着这座灯火璀璨的城池。

他敏锐地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在汇聚,不是源于天,不是源于地,而是源于这城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颗人心。

这股力量,正等待着一个宣泄的出口,等待着一个共鸣的音节。

今夜,注定无眠。

因为一曲前所未有的乐章,即将以整座城池为琴,以万民之心为弦,奏响它的第一个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