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150章 汝南公主的学习生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0章 汝南公主的学习生活

吃完腊八粥,又该学习了。

李泰和蓉娘的进度比较快,得单独授课,其他的先做做题。

陈睿把几张裁好的竹纸铺在案上,上面画着三角形、矩形和圆形,旁边标注着简单的公式。

李泰和张蓉娘凑在案前,手里各握着一支炭笔,眉头微蹙地演算着。

“陈大哥,这三角形面积,根据你讲的方法,推导出来的结果,写成公式是底乘高除以二!”

李泰拿着尺子量着纸上的图形,又对照着《九章算术》里的“方田术”,忽然眼睛一亮,“我懂了!《九章》里说‘半广以乘正从’,‘广’就是底,‘正从’就是高,可不就是底乘高除以二吗?”

陈睿点头笑道:“青雀悟性高。古人早就摸索出了田亩分割的法子,只是没把这些图形的规律总结成公式。你试着用这个法子算算梯形面积,看看能不能推出来。”

李泰立刻拿起炭笔,在纸上画了个梯形,又从腰上画了条线,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嘴里念念有词:“矩形面积是长乘宽,三角形是……加起来就是……”片刻后,他猛地一拍大腿:“是(上底加下底)乘高除以二!对不对?”

“正是。”陈睿看着他兴奋的样子,又看向一旁的张蓉娘。

她没说话,在纸上画了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一个矩形,旁边工工整整写着“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思路比李泰更简洁。

“蓉娘这法子巧。”陈睿赞道,“数学就是这样,一道题能有好几种解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行。”

张蓉娘脸颊微红,小声道:“我就是觉得,拼一拼看得更清楚。”

她低头看着自己画的图形,,又在旁边标上“面积= 底x高”,笔尖在纸上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雀跃。

另一边的桌子上,气氛却要安静许多。

汝南公主坐在小桌前,面前摆着陈睿亲手写的汉字对照卡片:“一、二、三、四”旁边是对应的阿拉伯数字“1、2、3、4……”。她握着一支炭笔,正一笔一划地临摹“5”,笔尖微微发颤,由于不适应,写的字还有些歪扭。

“别紧张,”陈睿坐在她对面,拿起笔示范,“这个‘5’像个钩子,先竖下来,再弯个圈,很简单的。”他手腕一转,一个流畅的“5”便落在纸上。

汝南看着那数字,又看了看自己写的,小声道:“还是陈大哥写得好看。”

她深吸一口气,再提笔时,手稳了些,虽然依旧不算工整,却比刚才顺眼多了。

“进步很快。”陈睿鼓励道,“这些符号数字看着陌生,其实比汉字数字好记,写起来也快。你看,记账时写‘100’,比写‘一百’省事多了,还不容易写错。”

他取来一本账册,上面是用阿拉伯数字记的玻璃工坊出入库,清晰明了。

汝南翻看着,忽然指着“+”“-”符号问:“这两个是什么意思?”

“这是加号和减号,”陈睿拿起笔,在纸上写“3+2=5”,“就像你有3颗糖,蓉娘给你2颗,一共是5颗,用这个式子就能算出来。”

汝南眼睛一亮,立刻来了兴致:“那我试试!”

她在纸上写下“1+1=2”,又写“5-3=2”,写完后抬头看陈睿,眼里满是期待。

“对极了。”陈睿笑着点头,“先把数字练熟悉,我们再学加法,只是把汉字写成符号数字。”

汝南用力点头,握着笔的手指紧了紧。

在宫里时,她学的都是《女诫》《诗经》,那些之乎者也总让她觉得枯燥,可这些弯弯曲曲的数字和符号,却像藏着无数小秘密,让她忍不住想去探究。

接下来的几天,总能看到汝南临摹数字的身影。

她学得慢,却格外认真,常常一个数字要写几十遍才肯罢休。

有时陈睿在教李泰和张蓉娘几何,她就在旁边静静地听,虽然大多听不懂,却会把听到的“三角形”“面积”记在心里,等课后再悄悄问陈睿。

这天傍晚,陈睿检查汝南的功课,见她写的数字已经很工整,甚至能算出简单的加减法,不由得赞道:“公主这几日进步神速,再过些日子,就能帮着记账了。”

汝南脸上飞起红霞,把数字册往怀里收了收,小声道:“都是陈大哥教得好。”

她顿了顿,忽然从袖中拿出一张纸,上面用符号数字写着“7+3=10”,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这个……送给陈大哥。”

陈睿接过纸,看着那个歪歪扭扭的笑脸,他望着汝南亮晶晶的眼睛,笑道:“多谢公主,我会好好收着的。”

汝南看着陈睿把纸小心地夹进书里,嘴角的笑意像化开的蜜糖,悄悄漫了开来。

她忽然觉得,这些曾经陌生的数字符号,不仅让她学会了算数,更让她尝到了“学会”的快乐——这种快乐,比宫里任何珍馐都要甘甜。

而李泰和张蓉娘早已拿着新学的面积公式,跑到院内量起了菜地。

李泰边量边喊:“这块菜地不规则,咱们先看看它的大致形状,再画出草图,先量出主要数据,把它分割成学过的图形。”

丈量出来主要数据,就在纸上演算起来。

“按公式算出来是0.65亩,也就是六分半地,比记录多了半分地!定是先前丈量错了!”

张蓉娘则在一旁记录,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一串串清晰的数字。

大家最喜欢的还是每天的说书环节。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心中忧急,乃备下薄礼,第三次往卧龙岗而去。时正值隆冬,天降大雪,玄德冒雪前行,直至茅庐,见孔明昼寝未醒,便立于阶下静候,一等便是一个时辰……”

陈睿的声音不疾不徐,将刘备的求贤若渴与诸葛亮的从容淡定描摹得淋漓尽致。

李泰攥着拳头,恨不能学张飞替刘备上前叫醒诸葛亮;汝南则悄悄拢了拢披风,仿佛自己也感受到了那漫天风雪;张蓉娘听得入神,手里的炭笔在纸上无意识地画着茅庐的模样,三个黑色小人伫立在草庐之外的茫茫白色中。

“……及孔明醒,见玄德诚意可嘉,乃邀入内,纵论天下大势,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可结为援而不可图。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讲到“隆中对”时,陈睿特意放慢了语速,李泰猛地一拍桌子:“好!这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真乃神人也!他当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陈睿笑道:“史书上说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虽未必真能呼风唤雨,却定然是胸有丘壑、智计过人。后世有传诸葛连弩,木流牛马,都是精巧非常。”

“依我看,”李丽质忽然开口,眼睛亮晶晶地看着陈睿,“陈睿哥哥比诸葛亮更厉害!诸葛亮能定天下大势,可他造得出玻璃镜子、水力锻锤吗?能教我们算面积、认新数字吗?”

这话一出,众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大笑。

程处亮拍着手道:“长乐公主说得对!陈大哥的肥皂能洗手,泡泡能玩耍,比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好玩多了!”

张蓉娘也笑着点头:“而且陈大哥教我们的本事,能让百姓磨面省力、织布更快,这才是真真切切的好处。”

汝南坐在一旁,没说话,却悄悄抬眼看向陈睿,眼里带着认同。

在她看来,能把枯燥的数字变得有趣,能让冰冷的沙子变成剔透的玻璃,这样的本事,确实比书上说的“神机妙算”更让人惊叹。

陈睿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摆手道:“别拿我跟古人比,诸葛亮是经天纬地的大才,我不过是弄些小玩意儿罢了。”

“才不是小玩意儿!”李泰反驳,“那水力锻锤能炼百炼钢,活字印刷能让书册遍地,这些都是能让大唐变强的大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把陈睿夸得脸颊发烫,最后还是陈睿笑着岔开话题,又讲了段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的故事,才算把这阵夸赞压下去。

夜里,侍奉的内侍将白日里孩子们的笑谈说给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听。

彼时帝后闻言都笑了起来。

“这丽质,倒会替人说话。”长孙皇后拿起一枚蜜饯,“不过她说的,倒也在理。诸葛亮辅佐刘备三分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睿却在为我大唐夯实根基。一者定乱世,一者兴盛世,各有千秋。”

李世民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目光深邃:“乱世需权谋,盛世需实干。诸葛亮有经纶济世之才,陈睿却有格物致用之能。如今我大唐国泰民安,正需要这样能造器物、利民生、强国力的人才。”

他顿了顿,语气里满是欣慰,“得陈睿,乃我大唐幸事啊。”

长孙皇后点头道:“这孩子不仅有本事,性子也稳妥,教孩子们时耐心,待乡邻时宽厚,难得的是不骄不躁。昨日听内侍说,他给汝南讲数字教了半个时辰,直到公主写顺了才歇,这份心,比本事更可贵。”

“是啊,”李世民想起陈睿几次拒绝拜师礼、推功给陈东的模样,不由得笑道,“他就像块璞玉,内里却藏着光华。好好雕琢,将来定能成大器。”

而怀德坊的小院里,陈睿还在灯下修改几何教材,旁边压着汝南送他的那张写着“7+3=10”的纸条,纸上的小笑脸在油灯下摇曳。

腊八已过,小年将近,长安城里的年味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