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151章 玻璃销售代理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腊月的长安,寒风卷着碎雪掠过朱雀大街,吹不散东市一家新店前的热闹。

暗红牌匾上“御品琉璃阁”五个金字,引得往来行人驻足——这是内侍省新开的第三家玻璃制品店,前两家在西市和朱雀大街北段,开业不过半月,柜上的玻璃镜、水晶盏等玻璃制品便被抢购一空,连带着小酒杯和玻璃珠子都成了长安人追捧的稀罕物。

“听说了吗?西市那家玻璃店摆的两尺穿衣镜,昨日被凉州来的胡商以五百贯买走了!”

两个在街上巡视的金吾卫在闲聊。

另一个拉着同伴,手指戳向店里斜对着的镜子,“你看那面穿衣镜,三尺六寸高,据说比皇宫里皇后娘娘用的只矮三寸,连鬓角的碎发都看得清!”

“何止啊,这面在这店刚摆上的穿衣镜,上面边角还描着曲江宴饮图,听说崔家的人都来看了三回,想要买去做彩礼!标价一千贯!”

“我那小丫头昨日哭闹,就为了要个玻璃珠串子,说隔壁阿姊有一颗,非得要。”

议论声中,几个穿着锦袍的外地商人正围着柜台,对着一只描金玻璃盏啧啧称奇。

其中一人是扬州来的盐商,手指摩挲着盏沿的缠枝纹,捻着胡须道:“这物件若带回江南,怕是能卖出十倍价钱。只可惜长安这几家店限购,每人最多买两件,何时才能让咱们这些外乡人也能多囤些货?”

旁边的岭南商人接话:“可不是嘛!我家主母要我带十面方镜回去,如今跑了三家店,才凑够五面。若能在广州开家分店,何愁赚不到钱?”

这话道出了不少外地商人的心声。

说这话的自然会行动,几日内,来自淮南、河东、岭南等道的商人便联合起来,托相熟的官员递上奏折,恳请陛下开放玻璃制品在各地的销售,也好让天下人共赏这“天上仙物”。

奏折堆到李世民案头,他正对着一面新制的穿衣镜整理朝服。

李世民扬了扬手里的奏折对内侍说:“今日陈睿带青雀汝南去草堂村看玻璃制品了,你派人去趟草堂村,问问陈睿,各地想开玻璃店,这事可行?他若有主意,让他细细说来。”

内侍领命而去,安排人快马加鞭去草堂村问话。

草堂村的玻璃工坊里倒是热火朝天

陈睿正带着李泰调试做玻璃温度计,一根细长的玻璃管里,红色的酒精液柱随着温度升降缓缓移动。“你看,这液柱升得越高,说明越热。”

李泰眼睛发亮,手指戳着玻璃管:“这挂在宫里测寒暑吧?”

“当然能。”陈睿刚要细说,就见李世民身边的内侍掀帘进来,忙迎上去:“咦,中使怎么来了?”

内侍把李世民的问话一说,陈睿略一思忖便有了主意,对来人道:“劳烦中使回禀陛下,玻璃可以往各地卖,但有三事需说清。”

他取过纸笔,边写边道,“其一,玻璃是稀罕物,得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卖高价,不能贱了去,否则既伤了长安的生意,也让百姓觉得这物件不值钱;其二,工坊绝不能往外地迁,秘方得攥在长安手里,所有货都从长安发,免得手艺外传,让外邦学了去;其三,外邦也能卖,但得由咱们指定的人经手,不能让胡商自己乱来,免得他们趁机抬价,坏了咱们的名声。”

内侍把话记在心里,又问:“那各地的店,总不能让内侍省一家家去开吧?咱们哪有那么多人手?”

“这正是要琢磨的。”陈睿笑道,“中使稍等,我这就写个章程。”

不多时,陈睿递上一本薄薄的册子,封面上写着“玻璃制品分区代理竞标手册”。

王德接过一看,里面字迹工整,条理分明,不由得赞道:“陈郎君真是快手。”

带回宫时,李世民正与长孙皇后看新贡的蜀锦。

明黄色的锦缎上绣着鸾鸟衔枝纹,皇后指尖拂过丝线,笑道:“蜀地的织工越发精进了,这颜色比去年的鲜亮不少。”

见王德回来,李世民接过册子翻开细看,越看眉头越舒展,最后拍着案几笑道:“这法子新鲜!竟能把卖东西弄得像开科取士一般!”

长孙皇后凑过来看,见里面把全国划作五大区域:江南(含淮南、江东)、岭南(含交趾)、河洛荆湘(含中原、荆楚)、齐鲁晋燕(含河北、山东)、剑南南诏(含蜀地、滇南);外邦则设东番(含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越(含南洋诸国)两区。

特意注明,西域代理权已给了波斯商人巴赫拉姆,内侍省亲自掌管陇右、关内两道及周边西域部落的交易。

“这般划分,倒把天下都网罗进去了。”长孙皇后指着江南区的条款,“只是为何要叫‘竞标’?听着倒像马市上买马。”

“陈睿说,让想做买卖的商人竞价,价高者得代理权,五年为期,到期再重选。”李世民指着册子上的条款,“还要先交五千贯保证金,没中标的再退还。各区域起拍价也不同,江南最富,起价两万贯;剑南南诏稍偏,六千贯便可……这小子,连各地贫富都清清楚楚,比户部的账册还明白。”

长孙皇后点头道:“既让商人争,又不让他们乱开工坊,还能把价钱攥在手里,确实妥当。只是长安的工坊赶得及货吗?如今三家店都供不应求,再供全国,怕是要断货。”

这正是李世民担心的。

他当即召来工部尚书段纶,指着册子道:“按这个量,玻璃工坊得扩多大?你给朕算笔账。”

段纶是个实诚人,没打马虎眼:“陛下,如今工坊日夜赶工,每月能出四五百件成品,其中大物件如屏风、穿衣镜不过三十件。若要供全国乃至外邦,至少得扩一倍厂房,再添百十个匠人,否则断断赶不及。”

“扩!”李世民拍板,“让阎立德去终南山下选址,征地、盖房、招人,一切从速。工匠陈睿那里不是有不少学玻璃吹制的学徒吗?让他先安排。”

段纶领命而去,走到殿门口又被李世民叫住:“记住,工坊的墙要砌得高些,再派些禁军守卫,别让人把秘方偷了去。这玻璃的法子,比盐铁还金贵。”

段纶连声应是,心里却暗叹:陈郎君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竟能让陛下如此看重。

李世民又翻到册子最后一页,见陈睿写着“分区意在分化,五姓七望盘踞各地,让他们竞价相争,自能削弱其势”,不由得哑然失笑:“这小子,卖个玻璃都藏着心眼。五姓七望自诩清高,如今为了代理权,怕是要撕破脸皮了。”

长孙皇后笑道:“陛下先前还说他性子实诚,如今看来,倒是个扮猪吃老虎的。不过这般算计,倒比朝堂上明刀明枪的争斗温和些。”

“实诚好,有城府更好。”

李世民合上册子,“让内侍省按这册子办,正月十五开拍卖会,正好让长安的商人热闹热闹。对了,把那波斯商人巴赫拉姆叫来,让他也看看,朕没亏待他。”

旨意一下,内侍省立刻忙了起来。

东市西市朱雀大街的御品琉璃阁外贴出告示,用新竹纸写就,墨迹淋漓,将代理区域、起拍价、保证金等一一列明,末尾写着“正月十五,内侍省设坛竞标,价高者得”。

消息像长了翅膀,两日内便传遍长安。

世家大族的代理人第一时间往各地传信——博陵崔氏在河北根基深,管事的崔九郎拿着告示拍桌子:“齐鲁晋燕区必须拿下!我家在范阳、清河都有商铺,拿下这区,就能把货直接发过去,比别家快三日!”

清河崔氏的掌柜崔成却不慌不忙:“急什么?江南区才是肥肉。扬州、苏州的富商多,光是盐商就够咱们赚的。再说,咱们与江东的陆氏交好,他们能帮咱们打通水路,博陵崔氏想抢也抢不过。”

范阳卢氏的卢管事则盯着河洛荆湘区:“洛阳是天下之中,漕运方便,拿下这里,往北能销到太原,往南能到荆州,比江南区的辐射面还广。只是荥阳郑氏在洛阳盘根错节,怕是不好对付。”

陇西李氏的李三郎听说后,特意去见了族长:“剑南南诏区起价低,才六千贯,咱们与蜀地的望族熟,拿下后再往南诏卖,那里的国王最爱稀奇物件,定能大赚。”

就连岭南的冯氏、南诏的蒙氏,也都派了人星夜赶往长安。

冯氏的使者一路飞奔北上,到了长安直奔驿馆,刚歇脚就去琉璃阁看货,对着一面小巧的梳妆镜喃喃:“这般亮的镜子,主母见了定会欢喜,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拿下岭南区。”

一时间,内侍省门前车水马龙,送保证金的队伍从大门排到了街角。

管事的内侍拿着账簿,笑得嘴都合不拢,每日清点完黄金白银铜钱,便飞奔入宫向李世民汇报:“陛下,今日又收了二十八家的保证金,光是江南区,已有崔、卢、王三家递了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