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15章 水墨氤氲时空转,挂坠留痕别姑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章 水墨氤氲时空转,挂坠留痕别姑苏

心境平和之后,马骥在拙政园的日子过得愈发从容自在。他不再急于“理解”或“参与”园中各项雅事,也不再执着于用现代思维去解构一切,而是更像一个纯粹的体验者和感受者,享受着在园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他会在清晨天不亮就起床,去“荷风四面亭”等待日出,看着金色的阳光一点点染红天空,照亮园中的每一处景致;他会在午后找一个阴凉的角落,捧着一本文震亨推荐的古籍,虽然很多字都不认识,却能从那些晦涩的文字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他会在傍晚时分,沿着水廊慢慢散步,欣赏夕阳西下时园中的美景,感受一天即将结束时的宁静与祥和;他甚至会在深夜,趁着月色,独自来到“留听阁”,听着风吹过荷叶的声响,感受夜色中园林的神秘与静谧。

这段时间,他与文震亨的关系也变得愈发融洽。两人常常一起在园中游逛,文震亨会耐心地向他讲解园中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件陈设的深意,马骥则会认真倾听,偶尔提出一些看似幼稚却又不失真诚的问题。有时,两人也会坐在“远香堂”或“与谁同坐轩”里,品茶聊天,从园林艺术聊到诗词书画,从人生理想聊到世俗生活,虽然两人来自不同的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但却总能在某些方面找到共鸣。

文震亨越来越欣赏马骥的真诚、直率和那份难得的赤子之心。他觉得,马骥虽然常常闹笑话,虽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但他身上那份不受世俗束缚、敢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特质,却是很多文人雅士所缺乏的。而马骥也越来越敬佩文震亨的学识、修养和那份超然物外的心境,他觉得,文震亨就像这拙政园一样,宁静、雅致、深邃,值得他永远学习。

这日,天空中一直酝酿着雨意,从清晨开始就阴沉得厉害,云层低垂,仿佛触手可及。空气中饱含着湿润的水汽,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却也格外清新。马骥一大早就起来了,他知道,这样的天气,园子里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景致。

果然,没过多久,天空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点不大,却很密集,像牛毛,像细丝,密密麻麻地斜织着,笼罩了整个拙政园。马骥没有躲雨,而是撑起一把油纸伞,信步走入园中。

雨水打在油纸伞上,发出“噼啪”的声响,清脆悦耳。马骥沿着水廊前行,脚下的青石板被雨水打湿,变得格外光滑,反射着天光。廊外的荷塘里,荷叶被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翠绿欲滴,粉色的荷花在雨中摇曳生姿,花瓣上沾满了晶莹的水珠,更显娇艳动人。

雨水顺着廊檐滴落,串成一串串晶莹的珠帘,落在廊下的青石板上,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水洼。马骥停下脚步,收起油纸伞,站在廊下,看着雨中的园林。

此时的拙政园,仿佛一幅刚刚完成、墨迹未干的巨型水墨画!所有的色彩都似乎被雨水调和过,变得异常柔和、统一。黛瓦更显沉静,粉墙愈发素雅,绿树浓翠欲滴,池水幽深碧透。那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反射着天光,假山石上的苔藓鲜嫩得如同刚刚敷上的绿彩,透着勃勃生机。

最妙的是那氤氲的水汽。薄薄的雾气在水面、在林间、在亭台楼阁之间缓缓流淌、弥漫,将远景柔和地虚化,让近景的轮廓也变得朦胧。远处的北寺塔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成了这幅水墨画最完美的“借景”,让整个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

所有的景物都失去了锋利的边界,融化在一种空灵、静谧、充满了诗意的氛围之中。马骥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江南烟雨”的魂。这美,不张扬,不热烈,却直抵人心深处,让人想要永远沉浸其中,不愿醒来。

他想起自己穿越以来的种种奔波、惊奇、窘迫、甚至危险:在草原上被狼群追逐,在临安被地痞骚扰,在紫禁城里差点因为惊驾、打碎瓷器而掉脑袋,在这拙政园里闹了无数笑话、闯了无数祸……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这一刻被这水墨般的园景洗涤、抚平,心中只剩下纯粹的宁静与满足。

他什么也没想,只是静静地站在廊下,看着雨中的园林,听着雨水滴落的清音,闻着混合了泥土、草木和水汽的清新气息。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天地间只剩下他和这如梦似幻的园林。

就在这时,他胸口的山歌挂坠,突然传来了前所未有的、剧烈而温润的悸动!

那悸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不再是急促的、紊乱的,也不是平缓的、微弱的,而是一种深沉的、圆融的、充满了力量的悸动。挂坠变得滚烫,但那热度并不灼人,反而如同暖玉一般温润,顺着胸口蔓延开来,让他浑身都感到一阵舒适的暖意。

紧接着,一道柔和而深邃的光芒,自他胸口的衣料下透出!那光芒并非七彩斑斓,也不是耀眼夺目,而是如同最上等的徽墨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的色泽,灰黑之中带着无穷的层次与变化,仿佛包含了所有的色彩,又似乎回归了最本源的黑白。

这光芒并不刺眼,却将他周身一小片区域都笼罩在一种奇异的、如同水墨画般的氛围之中。雨水落在这光芒范围内,仿佛也变得缓慢起来,化作一道道细长的墨痕,缓缓流淌。

马骥心中一惊,低头看向胸口的挂坠。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挂坠内的能量正在疯狂地旋转、压缩、融合,仿佛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他知道,这挂坠自从他穿越以来,就一直在吸收沿途所遇到的各种能量——草原的原始与奔放,临安的市井与烟火,紫禁城的皇权与威严,还有这拙政园的园林意境、文人风雅、昆曲缠绵、评弹生动、茶道清寂、香道静定与水墨空灵。

如今,挂坠内的能量早已饱和,而眼前这水墨氤氲、诗意盎然的园林景致,无疑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挂坠彻底达到了圆满的状态!

恰好此时,文震亨也因为惦记雨后的园景,撑着一把油纸伞,沿着水廊走了过来。当他看到廊桥上的马骥和他身上那奇异的、如同水墨晕染般的光芒时,顿时惊得停下了脚步,手中的油纸伞“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

“这……这是……”文震亨目瞪口呆地看着马骥,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神色。他活了几十年,读过无数古籍,见过无数奇闻异事,却从未见过如此不可思议的景象。眼前的马骥,仿佛被一层神秘的光晕包裹着,与周围的水墨园景融为一体,分不清是人是景,仿佛他本就是这幅水墨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骥抬头看向惊愕的文震亨,脸上露出了一个混合着感激、释然和不舍的复杂笑容。他知道,自己与这拙政园、与文震亨的缘分,到此为止了。这挂坠的异动,意味着他即将离开这个时空,前往下一个未知的世界。

这段时间在拙政园的经历,虽然充满了闹剧和笑话,却也让他收获颇丰。他不仅领略了江南园林的极致之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静下心来感受生活,学会了尊重和敬畏不同的文化,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文先生,保重。”马骥的声音平静而温和,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不舍,“这段日子,多谢您的照顾和教导。能认识您,能在这拙政园里待这么久,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经历。”

文震亨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自己喉咙发紧,什么也说不出来。他看着马骥脸上的笑容,看着他身上那越来越盛的水墨光芒,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马骥要走了,要离开这个园子,离开这个世界了。

就在这时,马骥胸口的挂坠光芒骤然大盛!如同墨汁滴入清水,迅速扩散开来,将马骥的整个身影都包裹、吞噬。文震亨只觉得眼前光影流转,空间仿佛在微微扭曲、折叠,周围的雨水、雾气、亭台、楼阁都变得模糊起来,只剩下那片深邃的墨色光芒。

他下意识地伸出手,想要抓住什么,却只抓到了一把冰冷的雨水。

当光芒渐渐散去,雨水依旧淅淅沥沥地落下,雾气依旧在园中游荡,亭台楼阁依旧矗立在原地,一切都仿佛和刚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

可廊桥上,那个撑着油纸伞、带着真诚笑容的年轻人,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仿佛他从未出现在这拙政园中一样。

文震亨怔怔地站在原地,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衫,他却浑然不觉。他看着空无一人的廊桥,看着桥下墨色氤氲的池水,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北寺塔,心中一片茫然与失落。

他缓缓捡起掉在地上的油纸伞,撑在头顶,却再也没有了欣赏雨景的心情。他知道,马骥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或许来自另一个世界,或许带着某种神秘的使命。他的出现,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他的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与惊喜,也让他对人生、对园林有了新的思考。

而他的离开,却如此突然,如此神秘,没有告别,没有预兆,只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和一个永远的谜团。

文震亨站了很久很久,直到雨渐渐停了,天空渐渐放晴,才缓缓转身,沿着水廊往回走。他知道,这拙政园依旧会像往常一样,春有花,夏有荷,秋有月,冬有雪,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前来赏玩。但对他来说,这园子里,却永远少了一个身影,少了一份欢乐,少了一段值得回味的奇遇。

而在遥远的、未知的时空通道中,马骥胸前的山歌挂坠上,那原本刻着龙纹宫阙的纹路之旁,悄然增添了一道新的、繁复而精美的纹路——那纹路曲折通透,如同拙政园中的太湖石;意境悠远,如同江南烟雨的水墨画卷。

这道新的纹路,是拙政园留给马骥的永恒印记,记录着这段由闹转静、由浅入深、终有所悟的姑苏时光,也见证着他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心境的成长与蜕变。

下一个时空,又会是怎样的奇遇在等待着他呢?马骥不知道,但他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相信,无论前路如何,这段在拙政园的经历,都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指引着他在未知的世界中,继续勇敢地前行,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