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杀手崇祯 > 第221章 龙元与银山:经济锁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1章 龙元与银山:经济锁链

崇祯十六年(1643年)。

夏日的名护屋城下町,人头攒动,但往日的交易喧闹被一种困惑与不安取代。都护府新设立的“大明宝钞局扶桑分局” 门前,排起了长队。许多町人(商人)、农民手握粗糙的豆板银、永乐通宝(仍在流通)乃至米帛,焦急地等待着兑换新币。

窗口内,户部派来的主事面无表情地敲着桌子,指着墙上张贴的、盖有都护府大印的布告:“看清楚了! 自本月起,都护府辖内,田赋、商税、官俸、兵饷,一律只收 ‘龙元’!旧银按此官价兑换,逾期不候!”

布告上,龙元的图案精美——正面是蟠龙戏珠,背面是“壹圆” 面值及“大明崇祯年制”字样,材质为银铜合金,成色、重量皆有定规。兑换官价被刻意定得对明朝有利:一两劣质豆板银只能换七钱龙元。

“大人!这……这价也太低了!” 一个米商忍不住抗议。

“嗯?” 主事眼皮一翻,旁边手持水火棍的差役立刻上前一步。人群一阵骚动,却敢怒不敢言。

不远处,日月集团开设的“日月商号” 率先挂出“本店只收龙元”的牌子,货物琳琅满目,从景德镇瓷器、江南丝绸到铁器、药材,吸引着持有新币的人。而本地商户,要么接受亏损兑换,要么生意萧条。龙元,如同一条无形的经济锁链,开始紧紧缠绕住九州的经济命脉。

几乎同时,本州岛西部的石见国(今岛根县),大森银山。

这座战国时代就已闻名、产量曾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富矿,如今插上了日月集团的旗帜。集团从大同、招远等地招募的矿工,在护乡军的“保护”下,驱赶着大批日本俘虏和征发的浪人、农民,开始了疯狂的掠夺性开采。

矿洞口,工头(多由投靠的明朝匠户或本地归化人担任)挥舞皮鞭,呵斥着疲惫不堪的矿工。日月集团的技师带来了爆破技术和高效水排,效率大增,但安全措施极其简陋,塌方、中毒事故频发。矿石被源源不断运出,在新建的冶炼厂里,由明朝工匠监督,炼成粗银锭。

“快!快! 京城等着银子铸龙元,辽东等着银子养兵呢!” 驻矿管事大声吆喝。一箱箱银锭被贴上封条,由武装护卫押运至滨田港,装上日月集团的快船,直发宁波或天津,最终流入大明户部太仓银库和内帑。

石见的白银,如同血液,被抽离日本本土,滋养着遥远的明帝国。而留给当地的,只有枯竭的矿坑、染病的河流和累累白骨。

扶桑都护府 衙署内,副都护陈子壮正与一众流官审核新编制的 《扶桑田亩清册》 。此举仿效明朝的“鱼鳞图册” 制度,并结合了丰臣秀吉“太阁检地” 的方法,对九州地区土地进行全面清丈、登记造册、核定赋税。

“大人, 根据清丈,九州 可垦熟田约一百五十万石(日本面积单位),其中,原 各藩主、寺社 占有逾七成……” 屯田使 汇报。

“嗯。” 陈子壮点头,“依 《都护府田赋则例》 , 这些 土地,一律 抄没入官!原 耕种之 百姓,可 承租,按 ‘三七抽一’

缴纳 实物地租(米麦)。 另, 每人 需 缴纳 ‘ 丁口银’ 一钱 龙元。**”

这是一场彻底的土地革命。它剥夺了旧武士阶层的经济基础,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成为都护府的税源和劳役来源。同时,丁口银 强制要求农民必须赚取或兑换龙元,进一步推动了龙元的流通和渗透。

夏末,北京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户部尚书呈上最新太仓银库收支简报,其中“倭国石见银山解入白银三十万两” 和 “宝钞局奏报龙元于扶桑兑换顺畅” 两行字,被崇祯皇帝用朱笔轻轻圈出。

“王承恩。”

“奴婢在。”

“去岁,九边 饷银,合计 几何?**”

“回皇爷,约四百八十万两。”

“今岁,因 东事(指对日战争), 又 加征 辽饷、练饷,民颇困顿。 今 石见银山 所出, 可 解 几分 燃眉之急?”

王承恩心中默算:“回皇爷,若石见银山岁入能保持三十万两,约可抵加征饷银之半成有余,于 纾解民困,不无小补。**”

“嗯。”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深邃,“然, 银两终是死物。 关键 在于 龙元

能否 取代 倭地 杂银劣钱, 成为 通货。 如此, 则 我朝 便可 掌握 其 经济 命脉。**”

他走到巨大的《坤舆万国图》 前,手指点着九州和本州。

“传旨。”

“一、 谕令户部、宝钞局:‘ 龙元 推行, 需 刚柔并济。 对 大宗 贸易、 官俸 兵饷, 必须 使用; 对 小民 零散交易, 可 暂允 旧钱 并行, 但 官价 需 有利 龙元。 另, 可 于 长崎、 大阪 设 ‘ 官银号’, 提供 兑换、 汇兑 之便。**” (稳步推进金融控制)

“二、 密令日月集团:‘ 石见银山 开采, 当 以 稳妥 持久 为要, 勿 竭泽而渔。 可 着手 勘探 佐渡、 生野 等 其他 银矿。 所得 白银, 除 解送 京师 外, 可 留存 部分 于 当地, 用作 都护府 开支 及 扩大 工场 之 需。**” (确保长期掠夺,并开始本地投资,加深控制)

“三、 着 陈子壮:‘ 田亩清丈 与 税制改革, 宜 缓 不宜 急。 首要 打击 顽抗 之 旧藩主, 对 顺从 之 豪农 可 稍示 优容。 务使 耕者 有其田(实为成为官田佃农), 以期 税源 稳定。” (分化瓦解,建立新的农业经济基础)

“四、 告诉 宋应星, 其 所奏 于 九州 试种 番薯、 烟草 等 新作物 之事, 准。 可 由 屯田使 划拨 官田 试办。**” (引入经济作物,改变农业结构,增加税收和商品化)

“五、 谕令 多尔衮:‘ 经济 之事, 关乎 长治久安。 尔 当 全力 支持 陈子壮 及 日月集团, 弹压 一切 阻挠 新政 之 宵小。 然 亦 需 体察 民情, 避免 激起 民变。” (赋予其维持秩序之责,同时提醒其注意稳定)

崇祯的策略清晰而深远:通过货币控制其金融,通过资源开采直接获利,通过土地改革重塑社会结构并确保税基。这不仅是为了掠夺财富,更是为了从根本上改造日本的经济基础,使其永久性地依附于大明,再无反抗之力。这是一场不见硝烟却更为致命的战争。

名护屋城的市集上,龙元逐渐成为主流,虽然民间仍有怨言。石见银山的矿石日夜不停地被运出。九州乡村,新的赋税黄册开始下发,农民在都护府官吏的监督下,丈量土地,登记入册。

这场经济与制度的改造,比军事征服更为深刻,也必然遭遇更顽固的无形抵抗。旧势力的怨恨、底层民众的苦难,在沉默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