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兴奋地说道:
既要公信力极强,又要精通《天人感应之说》,能在儒家压力下驳斥它,这样的人非燕先生莫属!
燕长倾微微挑眉:
后面的条件我勉强符合,但公信力极强这一点,我可不敢当。
尽管他在朱元璋和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心中地位崇高,公信力几乎与朱元璋比肩,但在朝臣、儒生和百姓眼中,他仍是个无名小卒。
朱棣摇头反驳:
现在的燕先生或许声望不足,但等过几日父皇率文武百官来验收亩产二十石的土豆时,戴上面具的燕先生将成为发现并推广土豆的燕圣人
届时,燕先生在天下人心中的公信力,仅次于父皇!
燕圣人出面质疑《天人感应之说》,等土豆推广天下后,百姓得知是带来土豆的燕圣人否定了天人感应,自然会更加坚信其荒谬。
所以,没有人比燕先生更适合这个任务了!
“况且燕先生素来对儒家颇有微词,这岂非天赐良机,狠狠羞辱儒家一番?!”
“与其假手于人,不如由燕先生亲自出手,将儒家的颜面踩在脚下,岂不快哉?!”
朱棣的言语间充满 性。
朱元璋、太子朱标及众皇子闻言,皆露出赞许之色,纷纷将目光投向燕长倾,认为朱棣的提议再合适不过。
燕长倾略感意外,但不得不承认朱棣所言极是。亲自打击儒家的念头确实令他心动。
毕竟被国子监祭酒孔克表逐出国子监一事,他始终耿耿于怀。
他原本的报复并非针对孔克表一人,而是意在颠覆整个儒家体系。
如今既能报复孔克表,又能重创儒家,燕长倾觉得没有理由拒绝。
他颔首对朱棣道:“不知不觉竟被你算计了。不过此事正合我意,届时便由我来破除《天人感应之说》。”
“务必邀请国子监祭酒、孔家家主及天下儒家名流齐聚应天府,在闹市之中当众揭穿《天人感应之说》的荒谬!”
......
敲定计划后,朱元璋与众皇子皆面露喜色。《天人感应之说》与舆论话语权向来是儒家制约皇权的两大手段。
如今即将破除《天人感应之说》,等于暂时斩断儒家一臂,短期内不必再担心儒家借此胁迫天子。
短暂的欣喜过后,朱元璋再度蹙眉,向燕长倾询问道:
那儒家牢牢掌控的舆论主导权,究竟该如何彻底破除?!
即便如今废除了《天人感应论》,但只要儒家仍握着舆论命脉。
他们随时都能炮制出新的《乾坤感应说》,再利用手中舆论利器,对天子施展制衡之术!!!
况且朝廷总不能每逢与儒家争夺民心之时,就向百姓施舍小恩小惠吧?!
倒非朝廷吝于施惠,实是国库难以承受这般频繁的恩赏。
每施惠一次,便要耗去国库岁入的三成至四成!!!
再微薄的,乘以大明六千万子民之数,便成滔天巨浪。
殿前侍立的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闻言,纷纷颔首称是。
诚然,《天感应论》不过是儒家制衡的手段,真正要害在于其掌控的舆论权柄!!!
唯有夺回儒家把持的舆论主导权,方能彻底斩断其制衡之力!!!
否则即便今日废除《天人感应论》,来日儒家仍会另创新说,继续行制衡之事。
闻听朱元璋垂询,燕长倾唇边掠过一丝浅笑,从容道:
前已言明,儒家能长期垄断舆论,根源在于有数十万儒生士子为其喉舌!!!
若要夺回舆论主导权,根本之策须从这百万儒林学子着手!
譬如,若儒门学子减员二三十万,乃至三四十万,诸位以为儒家还能稳握舆论权柄么?!
此言既出,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俱是一怔,望向燕长倾的目光皆露惊色。
【嘶!这燕长倾看似温润如玉,手段竟如此酷烈?!】
【数十万儒生,真当朕能狠心为之?!】
【动辄欲屠戮数十万,燕先生当真配称圣人?!】
【或许圣贤与德行,本就未必相关。】
【前有升米碑刻令人遗臭万年,今又欲血洗儒林,这般手段,未免太过狠辣!】
【昔年秦将白起坑杀降卒数十万,终得恶名。】
【燕先生竟主张削减数十万儒门子弟,莫非不怕青史留骂名?】
【后世史笔如铁,怕是要给燕先生冠上之名!】
【若真依燕先生所言处置儒生,纵有推广土豆活命千万之功,圣人之誉恐难保全!】
【倒也无妨,献策的是燕先生,行善的是燕圣人——青史自会分得清楚。】
......
殿中静默良久,太子朱标蹙眉谏言:
燕先生此策恐欠妥当!
父皇因胡惟庸案已诛五万,天下震动未平。
若再对数十万儒生举起屠刀,大明江山必生动荡!
掌控舆论原为稳固社稷,若因此酿成祸乱,岂非本末倒置?
朱元璋与马皇后对视颔首,朱樉等皇子亦纷纷附议。此等血染青史之事,断不可为!
讲台上燕长倾闻言失笑:
诸君会错意了!
削减,非是刀兵相见,而是要分流儒门学子——
让他们兼修诸子百家,而非独尊孔孟!
今儒生数十万,皆因科举独尊儒术。若要破除儒家话语霸权,就当重启百家争鸣!
天下数十万乃至近百万的读书人中,将涌现出研习儒家、法家、农家、墨家、医家、名家、纵横家等不同学派的读书人。
届时在天下读书人群体里,法家学者可能占据五万至十万之众,农家学者同样约有五万至十万,墨家与医家学者也各占五万至十万,名家和纵横家学者数量亦在此列。
最终儒家学者可能仅余二三十万人!
面对法家、农家、墨家、医家、名家与纵横家的冲击,儒家再难独掌天下舆论话语权。儒家掌控的舆论话语权将 为六七份,甚至更零散的舆论力量。
舆论力量分散后,不同学派必然因观点与利益差异产生矛盾,互相辩驳压制。届时诸子百家谁都无法真正主导民间舆论。
此时朝廷掌握的舆论力量反而成为关键。只需选择支持符合朝廷利益的学派舆论,便能使其压制其他不利言论,最终实现朝廷间接掌控天下舆论的目的。
又或在分化儒家舆论的同时,朝廷可进一步扩大自身舆论影响力,使之成为天下最大的舆论力量,从而主导主流民意,掌握核心话语权。
此计划名为——重兴百家,罢尊儒术!
【重兴百家,罢尊儒术?!】
【让天下读书人不仅学习孔子儒家学说,还能研习诸子百家思想?!】
【使数十万读书人分化为儒家、法家、农家、墨家、医家、名家、纵横家等不同学派学者?!】
【将儒家士子的规模,由现今数十万乃至百万之众,缩减至二三十万之数?!】
【通过天下读书人的途径,从而儒家长期垄断的舆论主导权?!】
【增强朝廷的舆论影响力,使其成为天下众多声音中最具分量的那一个?!】
......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以及朱樉、朱棡、朱棣等诸位皇子,都在静静思索燕长倾提出的对策。
经过长时间的考量,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都不由自主地颔首认同。
此策确实堪称最恰当、最完善的解决之道。
时移世易,昔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是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而今历经千年的思想统一熏陶,天下百姓心中早已形成了朴素而坚定的大一统观念。
此时重振诸子百家学说,非但不会冲击原有的大一统思想,反而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民众的思想境界。
况且千年来独尊儒术已造成儒家势力坐大的局面,如今顺应时势,确实到了复兴百家、抑制儒家的时机。
只是这一方案仍存在一个关键难题。
晋王朱棡面带苦笑地询问燕长倾:
燕先生此计甚妙!
但有一事不明:当今天下,可还有真正传承诸子百家思想的学者?
又是否留存着可供天下学子研习诸子百家思想、道理的经典典籍?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棡、朱棣等皇子闻言,也都露出相似的苦笑神色。
虽有心采纳燕长倾复兴百家,抑制儒术之策,然历经千年沧桑,昔日诸子百家的学说,或已湮没于历史长河,或被儒家吸纳,成为其学说体系的一部分。
当世早已难觅诸子百家学说的正统传人。
有的只是吸收了百家部分学说的儒门士子!
同样,儒家拥有系统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典籍,供儒门学子修习孔孟之道。
但诸子百家流传下来的、承载其思想智慧的典籍,现今尚存几何?
这些典籍,又能否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倘若不成系统,不成一家之说,仅存只言片语的诸子语录,或是零星几篇承载先贤思想的残章,
便难以重振学派,更遑论广收门徒,传授儒家之外的学问。
诸子百家,终究被儒家压制、同化、蚕食得太彻底!
彻底到连朱元璋、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欲寻百家传人扶持,竟无从觅得!
【儒家独尊的岁月,实在太久!】
【若早数百年,或可寻得承继正统的百家传人。】
【而今举目四望,天下尽是儒门书生……】
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在心底默然长叹。
讲台之上,燕长倾听完晋王朱棡之言,神色淡然,平静道:
“诸位足下所立之地,正是诸子百家之农家的农学院!”
“屉中所置教材,便是将来传授农家思想的典籍!”
“一月后,那位发现、种植并推广土豆的农学院院长,便是承袭春秋农家之学,推陈出新的当代农家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