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农家,何曾无人?!”

语声虽淡,却透出铮铮傲骨与凛然自信。

朱元璋、马皇后及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闻言一怔。

朱棣率先探手入屉,抽出一册《农学院一年级上册》,急不可待地展卷细读。

余众亦纷纷取出同册,翻阅目录时,俱是愕然——

从春秋农家“与民并耕”“应天时、顺农事”的源起,

到千百年来农家子弟躬耕陇亩,矢志追寻“禾下乘凉”“天下无饥”的宏愿,

再至种植、林业、畜牧、渔猎、副业五类农事的精要之法……

虽所述尚浅,却已勾勒出农家之学与农耕之道的轮廓。

从目录来看,整体框架已经成型且相当完善!

既然有上册,必然还会有下册。

既然设有一年级,后续自然会有二年级、三年级等更多年级的教材,用于系统传授农家学说、农学知识与文化理念。

如此发展下去,一个完整的农家学派必将形成,随之而来的将是日益壮大的农家学者群体!

假以时日,在天下数十万读书人中,定会涌现出一批专攻农学的读书人!

这将从儒家掌控的舆论阵地中,开辟出属于农家的一片天地!

......

望着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室成员震惊的神情,燕长倾脸上不禁浮现自豪之色。

这半年来,他主要完成两件大事:

其一,主持农学院的建设工程。

其二,编纂农学院专用教材。

第一项工程相对顺利,只需提供设计图纸并明确需求,经验丰富的工匠们自会将其变为现实。

但第二项教材编纂工作却困难重重。

首先,燕长倾前世虽是理科研究生,却非农学专业出身。虽通过耳濡目染掌握不少先进农学理论——诸如农具改良、生产技术革新、水利灌溉优化、良种选育、沤肥制作、种养结合等——但这些知识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简言之,他掌握的农学知识过于阳春白雪,亟待接地气的转化。

其次,尽管他血脉中流淌着农耕民族的天赋,个人也曾种植过土豆、仙人掌或葱蒜等作物,但对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的播种时令、田间管理、收获周期等关键农时全然不知。

说句实在话,若真让他亲自种植水稻,恐怕禾苗都难逃枯死的命运!

倘若有人因推广土豆而被尊为神农再世,却在种植水稻时颗粒无收,这恐怕会成为千古笑谈!

为避免此类荒谬之事,燕长倾召集了大批农业——实则是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庄稼汉。

这些老农或许目不识丁,却将各类作物的时令节气、栽培要领悉数刻进骨血。燕长倾要做的,便是将这些浸透汗水的智慧凝练成册:先分头记录每位老农的独门心得,再比对异同,令他们互相辩难。最终,他将公认的耕作法则与争议处达成共识的部分,化作浅显文字编撰成书。

他亦将前世所知的农学新知倾囊相授:杂交稻培育、堆肥技法、稻鱼共生等理论,皆交由老农们实证。实践中的疑难与 之法,俱被详细收录。半载光阴呕心沥血,方成就此刻朱元璋夫妇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手中的《农学院一年级上册》。

若无数百锦衣卫逐字记录上千老农口述经验,再由燕长倾统摄删削,纵使再耗一年也难成此书。而今他虽未必能亲手栽活一株稻秧,但论及五谷种植之道,已可与耄耋老农侃侃而谈——这半年来日夜编纂农书,那些精要早已烙印脑海。

自然,这身本事终究止步于纸面经纶。

有了这些理论作为基础,至少不用担心日后他以农家圣人的身份出现时,会被别人用一些农作物种植的常识性问题难住,从而揭穿他的农家圣人身份。

朱元璋捧着《农学院一年级上册》,开怀大笑道:

妙啊!

实在是妙!

这就是农家的根基所在!

这就是国家农业的根本!

有了这本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必将兴盛!

日后天下的读书人里,必定会有农家学派的一席之地!

说完,朱元璋放下手中的书卷,急切地向燕长倾询问道:

其他学派如法家、医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的典籍呢?

燕先生快拿出来让朕看看!

燕长倾无奈地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疲惫:

这半年来能编撰出这本《农学院一年级上册》已经耗费了我全部精力。

即便是这样,农家的相关着作也不过刚刚搭建起基本框架,完成了开篇部分。

哪还有余力去整理编写其他学派的典籍!

......

听到燕长倾说目前只完成了农家典籍的框架和开篇,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又重振精神。

仅仅半年时间,燕长倾就能为农家典籍构建出如此完善的框架,并编撰出这般精彩的开篇。若是再给他两三年时间,说不定真能凭一己之力完善整个农家的知识体系!

若是三年就能补全一个诸子百家的知识传承体系,那么法家、医家、墨家等其他学派,想必也用不了多久就能全部完善。

或许在他朱元璋有生之年,还能重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讲台上的燕长倾似乎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直接给他泼了盆冷水:

我并非真正的农家圣人,不可能仅凭一人之力就完整补全农家的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

“最多只能为其确立一个基本框架,勉强构建一套可供传承的思想理论体系与知识文化体系罢了。”

“即便如此,想要初步完成这套传承体系的搭建,至少也需要五年光景。”

“农家学派若想长久延续,还需更多学子不断推陈出新,为其添砖加瓦!”

“要让农学院像儒家四书五经那样,拥有《农学院一年级上册》这样的经典着作!”

“唯有如此,农家才能重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

听闻燕长倾此言,朱元璋脸上难掩失望之色。

马皇后轻轻握住朱元璋的手,目光温柔地给予无声慰藉。

感受着手心的温度,朱元璋重振精神,朗声笑道:

“无妨!农家教育关乎学子前程,更关系国家未来!”

“五年时光,朕还嫌太短!”

“燕先生不必着急,精工细作方为上策!”

“朕虽未必能亲眼得见百家争鸣之景,但相信标儿、樉儿、棡儿、棣儿、橚儿、桢儿、榑儿他们定能替朕见证!”

“届时你们可要来朕灵前,好好说说那百家争鸣的盛况,让朕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前排的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闻言,纷纷转身劝道:

“父皇定能长命百岁,亲眼目睹百家争鸣!”

“燕先生仅用五年便能构建一个学派的基本框架,若多派些人手相助,想必进度更快。”

“说不定三年,甚至一年就能完善一个学派的理论体系!”

“届时父皇可亲自主持百家争鸣大会,让天下人见证我大明的文华璀璨!”

“四哥说得是,如此盛事怎能少了父皇!”

“父皇必能亲眼见证百家争鸣的辉煌时刻!”

“儿臣愿随父皇共赏这文坛盛景!”

朱元璋与马皇后坐在后排,听着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们暖心的劝慰,眼中流露出欣慰的神色。

讲台上的燕长倾微微颔首,接过话题道:

秦王殿下所言极是。未来五年,我虽会专注于完善农家的思想体系与知识传承,但并非无暇兼顾其他学派。

农家耗费心力,是因精通农事者多为不识字的农户,需派人记录其数十年耕作经验,再逐一整理验证。而其他学派不同——

诸子百家的传人多有学识,能自行编纂心得。我只需拟定框架章程,由他们填充细节,最终审核即可。

因此补全其余学派的速度会快得多。陛下必能亲眼见证大明百家争鸣的盛况。

说罢,他转身在黑板的舆论话语权标题下挥笔疾书:

先破《天人感应》,再倡百家复兴,儒术归常

如此逐步瓦解儒家掌控的舆论权,终结其千年的《降龙学》!

最终使话语权重归朝廷,成为天子权柄的一部分!

笔锋一顿,燕长倾扫视朱元璋夫妇与诸位皇子:除舆论权外,诸位可知还有何等重要权力尚未真正握于天子之手?

殿内骤然寂静。朱元璋眉头紧锁,马皇后目光微凝,朱标兄弟几人亦陷入沉思。

【竟还有遗漏的权力?】

这个念头同时掠过众人心头,可任凭他们如何推敲,也寻不出答案。

片刻之后,燕长倾立于讲台,望着仍在沉思的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轻声提醒道:

先前陛下已彻底废除丞相制度,但丞相之权当真被陛下收回,并始终牢牢掌握在手中了吗?

......

朱元璋听闻此言,眉头紧锁,沉声道:

胡惟庸已被朕诛灭九族,丞相制度亦被彻底废除,如今六部直接向天子奏事!

难道这还不算将丞相之权收归天子之手?

他面露困惑之色。按理说,丞相既已废除,相关官职皆被裁撤,相权理应尽归天子。

燕长倾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看向朱元璋与诸位皇子,含笑问道:

如今朝政奏疏是如何处理的?

朱元璋不假思索道:

天下奏疏汇集六部,六部呈递天子,朕批阅后下发执行。

略作停顿,他又看向朱标等皇子:

不过现今仍由标儿他们监国理政。奏疏虽呈递于朕,实则先经太子等人批阅。

待他们处理完毕,再将结果呈朕过目,最终下发六部。

燕长倾闻言挑眉——这流程似曾相识。

不正是内阁制的雏形吗?只不过此刻的由众皇子担任。

他转而询问朱标等人:

那太子殿下是如何批阅奏疏的?

朱标与众皇子闻言一怔。

处理奏疏,不就是见之即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