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汉末立志传 > 第212章 天策上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兴平元年(194年),初春的长安,虽仍有残雪压着宫檐,议事殿内却因一份来自河北的奏报,蒸腾着罕见的热络。

贾逵捧着锦盒,缓步走上丹陛。

这位游尘麾下的使者,一身素色朝服,目光沉静地扫过阶下群臣——李傕、郭汜的党羽占据了大半朝班,袍服上的绣纹虽繁,却掩不住眉宇间的倨傲。

唯有几个老臣,望着他手中的锦盒,眼中泛起复杂的光。

“臣贾逵,奉前将军、千秋亭侯、并州牧、冀州牧、青州牧游尘之命,叩见陛下。”

贾逵长揖及地,将锦盒高举过顶。在得到刘协的起身许可后,开始细数游尘的功绩:

“游将军平定河北四州,使冀州仓廪丰实,幽州胡汉相安,并州烽燧无警,青州渔盐兴旺;北击匈奴,逐鲜卑于漠北,收乌桓、丁零、坚昆为屏藩;西定羌乱,复河西四郡,通西域诸国,重启丝绸之路,连邪马台而化外夷……

此乃游将军近年功绩,恭呈陛下御览。”

听到这一连串含金量十足的功劳,小黄门不敢怠慢,急忙展开奏报。

刘协的目光掠过那些墨迹,手指微微颤抖。

奏报旁附的舆图上,红线从河北四州绵延开去,北至从未听闻过的北冰洋,西抵葱岭,东及辽东郡,南接河西走廊,比光和年间的大汉疆域,竟生生扩出数倍!

刘协让众臣传阅,殿内顿时响起倒吸凉气之声。

就连连李傕、郭汜及其党羽都也不住探头。他们久居关中,虽听闻游尘善战,却不知其功绩已至如此地步。

“好!好!好啊!”

刘协猛地起身,龙椅的扶手被攥得咯吱作响,脸上止不住的笑意。

哪怕刘协如今只是傀儡天子,但游尘的功绩一出,后世会如何评价他这位皇帝?

他在任期间,麾下大将开疆拓土,将国土面积扩大数倍!

汉武帝不就是凭借霍去病封狼居胥而名垂青史吗,如今游尘之功,远胜十个封狼居胥!

那他刘协,是不是也能借此流芳千古,成为超越汉武,光武,甚至是超越秦皇的千古一帝?

“游将军承天景命,复我大汉疆土,安我黎民,此等功绩,远胜卫、霍、窦宪,朕心甚慰!”

他望向群臣,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朕意,加封游尘为骠骑将军,冠军侯!”

“陛下,此事不可!”

李傕出列,粗哑的嗓音打断了刘协的话:

“骠骑将军之位,张济将军已居之,怎可轻易更迭?”

郭汜立刻附和:

“张济将军镇守弘农,护佑京畿,功不可没,岂能因远臣而夺其爵?”

阶下顿时议论纷纷。

老臣们虽不满李、郭专权,却也知骠骑将军位在三公之下,百官之上,张济确在其位。

刘协脸色涨红,咬了咬牙:

“那……便封游爱卿为大将军!

自古大将军总揽朝政,统摄天下兵马,游将军功盖万世,当得此位!”

“请陛下三思!”

李傕、郭汜脸色不善:

“大将军乃国之柱石,需坐镇中枢。

游将军远在河北,若居此位,恐难协理朝政。

且……且前汉以来,卫青、霍光、梁冀、何进,历任大将军多不得善终,臣等不忍见游将军步其后尘啊!”

这话看似体恤,实则明晃晃地透着忌惮。

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若游尘得此职,他们这些把控朝堂的人,岂非要俯首贴耳,低人一等?

刘协被噎得说不出话,殿内陷入僵局。

见状,贾逵忽然开口道:

“陛下,诸位大人,臣有一言。”

他上前一步,目光扫过群臣:

“昔高皇帝定天下,封韩信为齐王,酬其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之功;孝武帝拜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以彰其逐匈奴、封狼居胥之绩。

今游将军之功,较之卫、霍,有过之而无不及。

卫、霍逐匈奴而未灭其国,游将军却收匈奴、鲜卑、乌桓为藩属;张骞通西域而未能尽附,游将军却使西域诸国纳质称臣,拓土数万里,此乃‘震古烁今’四字不足以概之。”

他顿了顿,掷地有声:

“古语有云:‘功过百代者,当授殊爵’。

东汉旧制,大将军虽尊,却有前鉴;三公之列,亦难酬此功。

臣恳请陛下,仿三代‘九命之仪’,设‘天策上将’一职,位在大将军、三公之上,总判府事,兼领诸道兵马;另封‘唐公’,食邑三万户,以冀、幽、并、青四州为封地——如此,方不负游将军再造大汉之功!”

“天策上将?”

刘协喃喃道,眼中闪过亮光,惊喜道:

“位在大将军、三公之上?”

“陛下!”

李傕猛地抬头,粗黑的眉毛拧成一团,声音带着刻意拔高的尖锐:

“天下乃刘氏天下,昔高皇帝刑白马而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游尘虽有微功,终究是外姓臣子,封侯已是极致,怎可妄议殊爵?

且‘唐’字若与‘公’并称,难保其日后不会僭越称王,此例一开,国本动摇啊!”

郭汜麾下谋士立刻接话,语气里透着危言耸听:

“陛下,李车骑所言极是!

秦末英布、彭越皆非刘姓,封王后终成祸患;王莽以安汉公篡汉,前车之鉴不远!

陛下岂能因一时之功,坏了祖宗规矩?”

阶下顿时骚动,几个李、郭党羽纷纷附和,将“非刘不王”的祖制搬出来,仿佛游尘若受此封,便是祸乱之源。

贾逵上前一步,袍袖一拂,朗声道:

“诸位大人差矣!”

他目光扫过群臣,字字清晰:

“高皇帝誓‘非刘不王’,乃是禁异姓称王,而非禁异姓封公。

昔春秋之时,齐桓公、晋文公皆非姬姓,以尊王攘夷之功封公,周天子非但不忌,反以‘方伯’之礼待之,终成华夏屏障。秦有吕不韦封文信侯,汉有萧何封酂侯、曹参封平阳侯,皆非刘姓,却为社稷之臣——可见,爵之尊卑,在功不在姓。”

他转向李傕、郭汜,语气更沉:

“‘唐公’者,‘公’也,非‘王’也。

王有封国,可建社稷;公虽有食邑,却仍隶大汉版图,此乃天壤之别。

游将军平定河北,拓土万里,其功堪比周公——周公辅成王,封鲁公,未闻有人以‘非姬姓’诟病;今游将军为大汉拓土千万里,封唐公,何错之有?”

“再者,若众位大人若以为不妥,可细数游将军功绩:河北四州,路不拾遗,是为‘仁’;北服万族,是为‘威’;西通丝路,是为‘智’;拓土千万里,是为‘功’。仁、威、智、功俱全,古之名将,谁能及此?若此等功绩尚不能开创新爵,后世何以激励忠勇?”

贾逵举起手中的舆图,指着重叠的汉旗与游字旗:

“诸位请看,西域诸国、北地万族,皆已奉大汉正朔,其地纳入舆图,户籍归于郡县,此乃游将军之功。

若依众位大人所言,因其非刘姓而抑其功,试问:日后谁还愿为大汉效死力?谁还愿为陛下拓疆开土?”

贾逵一番话掷地有声,将“非刘不王”的诘难拆解得体无完肤,李傕、郭汜张口结舌,想反驳却找不到凭据。

祖制的确只禁异姓王,从未禁异姓公;而游尘的功绩,又确实到了不封不足以服天下的地步。

老臣中,司徒赵温忽然出列道:

“贾使者所言极是!

昔武王克商,封吕尚为齐侯,赐‘得征不臣’之权;孝宣定胡,封常惠为长罗侯,加‘特进’之位。

游将军之功,远超吕尚、常惠,设天策上将,封唐公,合情合理!”

群臣纷纷附议,连李、郭的党羽也无计可施。

游尘的功绩摆在那里,若再阻拦,便是与天下人作对。

阶下老臣们暗暗点头,连刘协也松了口气,朗声道:

“贾使者所言有理!

‘唐公’乃公,非王,于祖制无违,于情理相合。

朕今日便下诏,封游尘为天策上将,赐九锡,位在大将军、三公之上;进封唐公,食邑四州!

其府署可置官属,总领天下征伐事!”

李傕、郭汜脸色铁青,却再无理由阻拦,只能冷哼一声,闭口不言。

贾逵长揖:“臣,代天策上将、唐公,谢陛下隆恩!”

殿外的阳光恰好穿透云层,照在丹陛之上。

李傕、郭汜僵在原地,脸色青白交加;老臣们抚着胡须,眼中满是期待;刘协望着阶下,仿佛已看到河北的精锐铁骑,正沿着丝绸之路,将大汉的旌旗插向更远的天地。

这一日,东汉的官制因一人而变。

“天策上将”与“唐公”的封号,如一声惊雷,震彻关中,更传遍了诸侯割据的华夏大地。

所有人都明白,一个属于游尘的时代,已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