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中,虎口隘以北五里处的山脊线上,一场特殊的工程建设正在紧张进行。这里是规划中最重要的前出哨点之一,被称为北望台。选址位于两座山丘之间的垭口,视野可以覆盖通往黑风坳的主要路径。
沈云疏天没亮就带着施工图纸来到这里。她看到南山村的石匠们正在用传统方法垒砌石基,而栖雁坳的人则在用改良后的滑轮组吊运木材。
石师傅,这个地基的深度还要再加深一尺。沈云疏蹲在已经初具轮廓的基石旁,用一根标尺测量着,这里山风大,地基不牢靠的话,哨塔容易出问题。
老石匠眯着眼看了看:沈姑娘说得对。不过要加深的话,得再多调几个人手来挖。
人手问题我来解决。沈云疏站起身,环视四周,今天先从垦殖队调十个人过来。另外,我看了图纸,建议在石基内部填充碎石和黏土混合物,这样既稳固又防潮。
在旁边帮忙的水生听到这话,忍不住插嘴:沈姑娘,我们在下溪村建粮仓时用过这个法子,确实比纯石头垒砌要结实。
沈云疏赞许地点头:好,就按这个经验来。水生,你带几个人去溪边挖黏土。
安排完地基的事,沈云疏又转向正在搭建哨塔骨架的木工组。南山村的老木匠带着徒弟们正在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而栖雁坳的马老三则提议在某些关键节点用铁箍加固。
两种方法可以结合。沈云疏仔细查看了结构图,主要承重部位用榫卯,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但在容易受力的节点,比如横梁与立柱的连接处,可以加装铁箍。这样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韧性,又增加了牢固度。
马老三恍然大悟:还是沈姑娘想得周到。我这就去工坊打制需要的铁箍。
沈云疏在工地上来回巡视,不时停下来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她注意到运送材料的路线不够合理,立即重新规划了一条更省力的路径;发现取水点太远,就安排人在半山腰挖了个临时蓄水池。
大家注意安全!看到有人图省事不用保险绳就往高处爬,沈云疏立即出声制止,哨塔晚一天建成没关系,人不能出事!
到了正午,王氏带着妇人们送饭上来。看到工地的进展,她不禁感叹:这才半天工夫,地基都快打好了?
石岩正好也来视察进度,闻言笑道:沈姑娘调度有方,两村的人手配合得也好。照这个速度,北望台三天就能建成。
沈云疏却不敢松懈:这只是第一个哨点。接下来还要建烽燧台,铺设预警线路,工程还多着呢。
趁着午休时间,沈云疏把各组的负责人召集到一起,摊开施工图。
北望台建成后,下一步是在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建立三个烽燧台。她指着地图上的几个关键位置,这三个点要能互相望见,形成预警链条。
一个南山村的年轻人提出疑问:沈姑娘,建这么多哨点,我们的人手够用吗?
这正是我要说的。沈云疏早有准备,除了必要的驻守人员,我打算组建流动巡逻队。每个哨点常驻四人,另外安排三支六人小队在各哨点间交叉巡逻。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又能扩大警戒范围。
石岩若有所思:流动巡逻?这个主意好。不过队员得熟悉这一带的山路才行。
所以巡逻队要由两村的人混编。沈云疏说,南山村的人熟悉本地地形,栖雁坳的人擅长野外侦察,正好互补。
下午施工继续。沈云疏注意到水生和水根特别卖力,几乎不知疲倦地搬运石料。她走过去,递给两人水囊。
歇会儿吧,活不是一天干完的。
水生接过水囊,犹豫了一下问道:沈姑娘,等这些哨点都建好了,是不是就能防住那些匪徒了?
沈云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觉得呢?
水根抢着说:有了这些哨塔,至少能提前发现敌人!
说得对,但还不够。沈云疏指着正在建设的哨塔,再坚固的工事,也要靠人来守。所以我们在建哨塔的同时,更要让每个人都明白为什么要守,怎么守。
她看向兄弟俩:你们从下溪村来,最清楚家园被毁的痛苦。等这里建好了,我想请你们给巡逻队讲讲当时的经历,让每个人都记住,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地建这些防御工事。
水生的眼睛亮了起来:我们愿意!一定要让大家都记住!
傍晚收工时,北望台的地基已经全部完成,主体结构也立起了大半。沈云疏特意让人在工地上升起篝火,两村的工匠们围坐在一起吃饭休息。
借着这个机会,沈云疏站起身,声音清晰地传遍营地:今天大家辛苦了!看看我们一天的成果,这座北望台,不仅是个哨塔,更是我们两村同心协力的见证!
她环视着一张张疲惫却充满成就感的笑脸:等整个预警体系建成,任何敌人想要偷袭我们,都要先问问这些哨塔答不答应,问问我们日夜巡逻的队员答不答应!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回应。南山村的人和栖雁坳的人坐在一起,分享着食物,交流着今天的施工心得,彼此间的隔阂在共同的劳动中渐渐消融。
回栖雁坳的路上,石岩感慨道:沈姑娘,不瞒你说,刚开始合作时,我还担心两村的人处不来。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
沈云疏微笑道: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守住家园,过上好日子,这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
夜幕降临,沈云疏却没有休息。她在灯下仔细修订着接下来的施工计划。王氏端着热汤进来,心疼地说:疏儿,别熬太晚。
娘,就快好了。沈云疏接过汤碗,等把这些哨点都建成,大家晚上就能睡个安稳觉了。
窗外,新建的北望台在月光下显露出巍峨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