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 第150章 金陵夜话,星火映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0章 金陵夜话,星火映天

朱标结束运河巡视,带着一路风尘与更为坚定的决心返回金陵。龙舟巡河的余威尚在,三大工程的推进愈发顺畅,帝国的肌体在强有力的调度下,显现出惊人的活力。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之下,潜藏的思潮与人物,也在这座帝国的中心悄然碰撞、发酵。

格物新篇,映照万家:

皇家格物院并未因太子外出而停歇,反而在朱标归来后,呈上了一份特殊的“成绩单”。并非军国利器,亦非宏大机械,而是数项已开始在民间悄然推广的“小物”:

一为“铁骨棉纺机”,较之水转大纺车更为小巧,以脚踏驱动,铁木结构更为精密,可使单户织工效率提升数倍,正于苏松棉纺之乡试点,引得机户争相仿制。

二为“琉璃灯罩”,以格物院改良工艺烧制的透明琉璃,取代传统灯笼的纸帛或牛羊角罩,不仅防风防雨,亮度更增,且不易引发火灾,首批已用于京城主要街巷的路灯替换,入夜后,金陵街市竟亮如白昼,百姓称奇,称之为“太子明灯”。

三为“新式畜力龙骨水车”,结构简化,更省力,汲水量更大,已在京畿农地试用,老农抚掌而笑:“往年十天灌不完的地,如今三天就见功!”

朱标手持这份清单,漫步于格物院灯火通明的工坊之间,看着匠人们专注的神情,听着那些充满活力与创造的声响,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些看似微末的改进,正如同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改变民生、提升国力的江河。科技之光,不应只照耀庙堂与边疆,更应照亮寻常百姓家的屋檐。

翰林暗涌,广孝论势:

而在翰林院那静谧而书香弥漫的典籍处,姚广孝依旧每日埋首于故纸堆中,神情平静,仿佛外界如火如荼的变革与他毫无干系。然而,他那间狭小的值房,却渐渐成为一些不得志或心怀异志的中下层官员、清谈士子私下聚集的“沙龙”。

这一夜,烛影摇红,几人围坐。话题自然离不开太子新政与三大工程。有人赞叹太子雄才,有人担忧耗费过巨,更有人对格物院地位提升、新学之士受重用感到愤懑不平。

姚广孝静听良久,方才搁下手中一枚用于校勘书页的象牙签子,缓声道:“诸位之见,皆有道理。太子殿下,确为不世出之雄主,其气魄、其远见,千年罕有。这三大工程,若能功成,必是泽被万世的基业。”

他先肯定了朱标,令在场几人微微愕然。随即,他话锋如暗流般一转:“然,诸君可曾想过?昔秦皇筑长城,隋炀开运河,其初衷,岂非也是为了江山永固、沟通南北?其功业,岂不宏大?”

室内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姚广孝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功业愈大,则牵动愈广,积怨亦可能愈深。如今朝廷以《考成法》驱策百官,以厚利雇佣民夫,看似公允,然法网严密,则官吏战战兢兢,稍有不慎便是雷霆之怒;利诱驱动,则人心趋利,一旦利尽,或生怨望。殿下以无上权威推动一切,如臂使指,固然高效,然……”

他略作停顿,目光扫过众人惊疑不定的脸,“……然,殿下亦是凡人,非真正神明。这帝国巨舰所有的压力,最终皆系于殿下一身。风平浪静时自然无妨,若遇惊涛骇浪,或是殿下……稍有倦怠之时,这紧绷至极的弦,是否会……”

他没有再说下去,只是拿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但那未尽之语,却如同冰冷的毒刺,扎入了在场某些人的心中。他将朱标比作秦皇隋炀,并非直接抨击,而是巧妙地引导人们去思考伟大功业背后可能隐藏的危机与代价,尤其是对最高统治者个人精力与权威的极端依赖。这番言论,阴险而精准,在赞美之下,埋下了疑虑与不安的种子。

星火交织,未来难测:

朱标在宫中,正批阅着格物院呈上的推广计划与运河工程最新的进度报表,窗外的“太子明灯”将御书房映照得一片光明。他踌躇满志,心中勾勒着更加清晰的盛世画卷——运河贯通,道路延伸,宝船远航,格物之学遍及天下。

而在翰林院那幽暗的一角,姚广孝的“沙龙”刚刚散去,他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格物院方向的隐约灯火,脸上依旧是那副高深莫测的神情。他播下的思想星火,虽微弱,却可能在特定的时机,燃起意想不到的火焰。

帝国的天空,星光璀璨,既有朱标亲手点燃的、致力于照亮每一个角落的科技与文明之火,也有姚广孝这类人悄然引燃的、带着怀疑与批判的幽暗星火。

光明与阴影,建设与解构,忠诚与异志,在这座千年帝都的夜空下,交织辉映。未来的道路,在朱标坚定的步伐下延伸,却也因这些潜藏的思潮与人物,而充满了更加复杂难测的变数。盛世宏图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而其底色,却并非只有单一的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