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儿子多了有儿子多的坏处,儿子少了也有儿子少的好处。

但是纵观历史,只要当爹的拿得住,儿子还是越多越好。就算后来里面出两个反叛,像二凤和朱棣一样的猛人,那也是他们自己的本事,反正最后都是肉烂在自己锅里。

不过岑明澈还年轻,小玉米现在看起来也是个精明孩子,只要不长歪了也是值得托付的。

来日方长么。

现在要紧的,是黄河的水利。

没错,时隔多年,黄河又崩了。

好在这回只是泛滥,不是改道,尚且比较好挽回。

岑明澈立刻下令,调派治水官员,前往黄河下游治水,并赈济灾民。

果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国家大了什么灾难都能来,天灾可不和你讲道理。

今天这儿崩了,明天那儿决了,后儿那儿旱了,大后天又不知道那儿涝了。

这是天灾,还有人祸呢!

贪官污吏杀之不绝,杀完一批,还有另一批前仆后继。

对待贪官污吏,历史上有两个极端。

一个是宋朝,采用的是高薪养廉法,还有一笔专门的补贴叫做养廉银。

一个是明朝,朱元璋尤甚,采用的是高压控制法,贪了就宰了你,自然有后来之人源源不断补上——剥皮萱草示众。

稻草热是吓唬鸟儿,这玩意儿连人都得吓死啊。

但这两种方式的效果都不好。

因为说到底,官员贪不贪,实际上根据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是皇帝对臣子的掌控能力。

如果这个能力到位,再用制度补上,那么贪污就能控制在很小的一个数量等级内。

但是如果皇帝权利下放,朝廷成为了一个多重的权利复合体,那么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就有空隙,就给了这些蛀虫以机会。

而且有的时候,不是你想做清官就能做的。

有段台词说得好:

“你不拿,我怎么拿?我不拿,我不拿,耿专员怎么拿。耿专员不拿,你、我怎么进步呢?”

“要懂得这个关系,要抓紧加入到这个关系里面来,从乡到县,从县到省,从省到……就像是一张网。”

可见这历史,古今中外,皆是一般。

这种困境,难得令人窒息。

岑明澈心态倒是很好,连以后新中国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也就不想在自己手里解决了,只要办事流程,弱化个人在一些事务中起到的作用,那这样的情况就能好转许多。

要不然封建王朝为什么要有口袋罪呢?

就是用来抓这些钻了制度空子的人。

贪污、谋反、渎职,三顶大帽子往上一套,总有一套适合你。

证据确凿,家产查抄,正好弥补了亏空。

等要用你的时候,再起复就行了,他还得感慨天恩浩荡。

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

这些东西,可是没有人会给你讲的,哪怕是皇子也不例外。

毕竟,教皇子读书的大臣不希望未来的皇上学会这些,他们希望未来的皇上好摆弄。

也就是说,大臣在和皇帝抢权利。

而皇帝呢?也不会将这些明明白白告诉自己的儿子,而是让他们去悟,能悟到多少,算他们自己的本事。

这东西,可是治理天下君臣平衡的屠龙之技啊。

岑明澈好就好在,他是从后世来的。

在他生活的年代,这些封建时期的“屠龙之技”,就明明白白摆在书上,谁都能去看,还带讲解和案例的。

所以,他从入局开始,就比旁人轻易许多。

可谓是老天爷赏饭吃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以现在交通不方便的情况,做皇帝的要了解底下的情况,只能看官员上的折子。

但是不算那些没品级的小官吏,整个大乾的文武官员有三万余人,再加上作为帝王心腹的北尉阁,基本上有五千多人能直接给皇帝上折子。

岑明澈对折子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有要求的,倘若达不到要求,他还会亲自写折子给地方官员催进度催汇报。

起码一个月两份折子,来汇报一下地方情况,中央不定期派人下去抽查。

现在各地的贪污模式,就像乌庄头给贾府送产物一样,总是年下算个总数,再胡报些年成问题,估算着数目扣下一部分,再送给主子。

但是岑明澈这一出手,地下这些人就倒了血霉。

还想像以前一样瞎搞?哼哼,没门儿!

一个月两份折子,有天灾人祸,立刻就得报上来,没得糊弄!

而且临近地方的官员互相监督,万一有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从上到下,一溜儿全撸!

须知所谓“官官相护”,就是在朝廷查处之时,上官的锅让下官给背了。这个下官被贬谪了,将来上官还会找机会将这个下官起复,双方互相拉扯。

但连坐制度就杜绝了这种拉扯。

只要出了问题,不管是上官的责任还是下官的责任,一条线,相关责任人全部处理!

就这么利落!

一时间,朝政为之一清。

但付出代价的,只有岑明澈一个。

——代价就是,这一桌批不完的折子。

“混账东西,写的什么玩意儿!一句‘我很好,我治下也很好,皇帝你好吗’,足足给我水了十万字!!!”

岑明澈愤愤将一张折子扔到地上。

“以后给我告诉他们,别给我之乎者也引经据典的拽文!多说些实在话,少来点这种虚文!”

“你治下很好,好在哪里?田地庄稼如今长得怎样?是旱是涝?可有虫灾?如何处理?”

“商户怎样?商税如何?往来商旅多交易何物?可有异样?”

“这些朕想看的,一句没说,通篇吹牛拍马,咬文嚼字!”

岑明澈指了指一旁的翰林待召。

“来,朱笔给你,你替我写!”

“是,臣遵旨。”

“就写:满目虚文,毫不实在,你这个官若一直这样做,朕不如换只鹦鹉上去,不仅不会指手画脚,会说的吉祥话儿比你还多!”

那翰林待召想笑,又不敢笑,恭恭敬敬用笔沾了朱砂,依言将批复写上。

盖了印,这折子就要发还给那官员,不知那人看了是何心情。

秦始皇那时候批折子,都用的是竹简,因为要看的太多,手累拿不动,就用绸带将手臂吊在脖子上看。

朱元璋也是着名的肝帝,每天看的折子能把人给淹了,几乎天天都加班到凌晨。

不光老朱同志卷,他还带着下属卷,一年就给放三天的假!

想来是“我老朱都不休息,你们也休想休息!”的意思了。

岑明澈觉得,他也得向两位前辈学习学习。

他这个皇帝带头,下面所有人,都给他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