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芫并未把县令这次提到的惠王政令太当回事。

毕竟,他名下已有八九间铺子、三个作坊、一万多亩田地,还有小石榴托付他打理的一百万亩良田。

光是日常经营与打理就有够他忙的了。

宋芫可不想再给自己找事干。

可谁想到,他不找事,事就找上他了。

这不,没过几日,范县令再次请他到县衙议事。

这大热天的谁想要出门啊。

但又不好驳了人家范县令的面子,宋芫只好顶着炎炎烈日前往县衙。

“宋公子,实在对不住,大热天还把你请来。”范县令见到宋芫,满脸歉意,亲自上前迎接。

范县令态度可以说是十分之诚恳。

毕竟宋芫亲爹可是南阳府指挥佥事,于情于理,范县令都得对宋芫客气几分。

再者,王爷对宋芫颇为看重,从将一百万亩良田交给他打理便能看出一二。

这层关系,范县令心里跟明镜似的,自然不敢怠慢宋芫。

待两人落座后,宋芫客气道:“大人言重了,您相邀,我自当前来。不知今日所为何事?”

范县令捋了捋胡须,笑容和煦:“宋公子,实不相瞒,今日请你来,是想请你带头响应殿下的新政。”

果然,就知道喊他来没好事。

宋芫默默吐槽,面上故作惶恐:“大人,这...在下不过是做点小本生意,能力有限,如何当得起这‘带头’二字?”

范县令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宋公子过谦了。在本县看来,整个云山县,就数宋公子最有实力和威望来牵头此事。”

说着,范县令从案几上取出一卷图纸,在宋芫面前徐徐展开:“这是县里规划的工坊区,就在城西那片荒地。殿下特意嘱咐,要给你留最好的位置。”

宋芫定睛一看,图纸上标注的位置确实极佳,临近水源又靠近官道,交通便利。

“殿下说了,”范县令神色郑重,目光中带着一丝期许,“秋收在即,那么多粮食需要加工储存。”

“若是宋公子愿意建几个工坊,一来可以解决粮食问题,二来也能带动县里百姓就业。”

宋芫心中一动。

他确实在为秋收后的粮食加工发愁。

那一百万亩良田的收成,光靠现有的小作坊根本处理不过来。

哪怕只有一半收成为他所有,那也是五十万亩的粮食产量,确实需要更大的加工坊。

毕竟红薯和土豆不能储存很长时间,得加工成易于保存的制品,像红薯干、土豆粉之类。

红薯干红薯粉不仅耐储存,还能卖个好价钱。

而土豆除了做成常见的粉条,还能磨成更精细的粉面,用于制作糕点、面食等。

范县令见他犹豫,又加了一把火:“殿下还说了,若是宋公子愿意,工坊所需工匠,县里可以帮忙招募。至于赋税优惠,更是按照最高标准来。”

这条件确实足够诱人,若还犹犹豫豫,反倒显得有些瞻前顾后了。

想到这儿,宋芫便爽快点头:“既然如此,在下愿意一试。”

范县令大喜,当即命人取来早已准备好的契约文书。

“宋公子果然爽快!这是工坊用地契约,只要签字画押,这块地就是你的了。”

宋芫仔细审阅后,发现条件确实优厚——

不仅免除三年赋税,还允许他优先挑选工匠,甚至连工坊建造所需的木材石料,县里都以成本价供应。

确认无误后签下名字。

范县令收起契约,笑容满面:“宋公子打算建什么工坊?”

“土豆粉和红薯粉加工坊。”宋芫早有打算,“另外,我还想建几座大粮仓,专门储存粮食。”

范县令虽然不知土豆粉红薯粉是什么东西,但听宋芫说得头头是道,便放下心来。

毕竟目前土豆红薯还只在府城试种,并未推广到云山县。

等到林知府那边传来试种成功的消息,想必明年就能在全县铺开种植。

当然,由官府带头推广,比宋芫个人的力量要强大得多。

否则就是等到猴年马月,红薯和土豆也难以在广安府大面积普及。

历史上就是如此。

收起文书,宋芫怅然不已,接下来他可有的忙了。

正如宋芫所料,接下来的日子,他忙得脚不沾地。

先是选址、丈量土地,接着招募工匠、购置材料,还要设计工坊的布局。

好在范县令说到做到,派了县衙的师爷全程协助,省去了不少麻烦。

七月中旬,工坊正式动工。

宋芫站在城西的高坡上,望着下方热火朝天的工地,内心既期待又忐忑。

这片荒地一旦建成工坊,不仅能解决粮食加工的问题,还能为县里提供上百个做工的机会。

若是经营得好,说不定还能带动整个云山县的商贸发展。

而这时,秋收也渐渐拉开帷幕。

金黄的稻浪还未完全褪去,大片薯田已迎来采收季。

漫山遍野的红薯藤蔓被翻起,露出一个个滚圆的红薯,田间地头堆满了刚挖出的土豆,十分喜人。

起初还对半信半疑的佃农们,看着那堆成山的红薯土豆,眼睛瞪得老大,满是惊喜与难以置信。

“老天爷!俺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金贵的收成!”

“这玩意儿要是真能填饱肚子,那以后咱可就不愁饿肚子了。”

宋芫也不用多做解释,直接在田边盘了个简陋的土窑,将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还带着新鲜泥土的红薯和土豆丢进窑里。

等烤好了,给在场的佃农们一人分了一个。

这下彻底让佃农们见识到了红薯和土豆的美味。

那烤得外皮焦香的红薯,轻轻一掰,露出金黄流蜜的内瓤,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土豆也被烤得香软可口,剥了皮,咬上一口,绵软细腻,让佃农们吃得赞不绝口。

“这红薯甜滋滋的,比那白面馍馍还好吃哩!”一个佃农含糊不清道。

“是啊,这土豆也香得很,以后没米没面,有这土豆红薯,也能活下去。”另一个佃农红着眼眶附和。

要是以前能有这样的好东西,爹娘也不至于饿死在家中...

想到爹娘因为饥荒而离世,那佃农眼眶泛红,声音哽咽。

其他佃农也都沉默了,大家都有类似的悲惨经历,过去挨饿受冻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

这时,宋芫开口打破了沉默:“如今有了红薯和土豆,咱们得好好种,以后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佃农抬起头,看着宋芫,感激地说:“宋公子,您的大恩大德,俺们记下了。以后不管有啥吩咐,俺们都听您的。”

“对,宋公子,您说咋办,俺们都跟着您干!”其他佃农也纷纷响应。

望着这一张张朴实而又充满感激的脸庞,宋芫不知为何,喉间一阵发紧,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