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如何拯救德意志 > 第311章 胡佛总统英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群洋基佬杂种偷袭了我们!”

紧急内阁会议一开场,阿登纳便怒不可遏地抛出了这句话。

“那帮整天打着‘门罗主义’,说只管美洲事务的家伙,竟然爬到了中东,想染指我们的石油?这简直无法容忍!”

“没错,这不仅是对我们德国利益的侵犯,更是对德意志帝国影响力的公然挑衅!”

“绝不能就这么算了!这次必须好好教训一下那狂妄的美国人,让他们长长记性!”

其他部长们的反应与阿登纳如出一辙,愤怒、敌意毫不掩饰。

早年大战中威尔逊的丑态已经让他们对美国产生了深刻厌恶,而这个时代的欧洲人普遍就不怎么看得起美国这个历史不过两百年的“根基浅薄之国”。

说白了,在他们眼中,美国不过是个新大陆来的暴发户,钱多没素养的土老帽。

可如今这暴发户不仅欺负了自家孩子,居然还胆敢趁家里没人来翻箱倒柜?

要是还能忍,那就不是德国人了。

“问题是——从长远来看,我们不能和美国撕破脸。”

这也是汉斯头痛欲裂、紧紧抱着脑袋的原因。

与法国交手?那不算什么。

苏联虽然难缠,但还在能应对的范围内。

至于意大利......那不值一提,根本不必多说。

可即便是这些国家中最强的德国,也不敢轻言与美国对抗。

军事上他们或许胜出,但在资源和人口这类“开挂地图”式的底蕴面前,美国的工业和经济实力足以让德国都得暂避锋芒。

单论经济,就算加上大英帝国,也敌不过美国一国。

更别说把整个欧洲一块拉上都还是比不过。

况且这种美欧之间的差距,早在二十年前的1900年左右就已初露端倪。

所以,说“天赐之国”并非浪得虚名,实在让人不得不服。

正因如此,汉斯才一直致力于与美国维持良好关系......可现在,事情却发展成了这副模样。

“该死的家伙,就不能好好待在自己的地盘,非要来蹭我们的饭桌......”

一回想起这事是从威尔逊那里开始的,汉斯便感觉这就像是“威尔逊的亡灵”在扯后腿一样——虽说那老东西还没死,但情况就是这么讽刺。

“副总理,立即召见美国大使。”

“总理阁下。”

“我要亲自向美国政府抗议!他们未免也太小瞧我们德意志帝国了!那帮像老鼠一样躲在别人花园里乱动手脚的洋基,必须给他们一个深刻教训!”

“说得对,说得对!”

“总理阁下,我完全理解您的心情,我也因这次事件对美国感到极度失望。”

本来德国在中东的石油权益,是他一手促成的成果。

结果现在,美国人不仅想不劳而获,还暗地里扶持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源头,沙特王族。

就算汉斯自认为自己是个再和气不过的人,这种事也忍无可忍。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此刻更要保持头脑冷静、理智判断。”

既然事关帝国利益,那就必须克制情绪。

作为帝国外交的主事人,他必须首先保持冷静。

“如果我们让情绪主导局势发展,导致与美国的关系彻底破裂,那只会让我们的敌人得利,对我们自己毫无好处。”

“您的意思是......副总理阁下想就此揭过?”

“不是这个意思,鲁登道夫阁下。我是说,至少我们应该先尝试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

退一步说,哪怕事情闹大,只要他们与美国之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也不会真的走到兵戎相见那一步。

但外交战、经济战另当别论,即使赢了,也未必落得什么好处。

“唉,虽然令人恼火,但说到底,我们就算跟美国扯破脸,也捞不到好处。”

“是啊,所以我会先去和美国大使谈谈。要求他们立刻退出阿拉伯,收手。”

以目前的局势来看,这是唯一既能维护尊严,又不会破坏美德关系的最优解。

而这次事件中受害的奥斯曼帝国,应该也更希望如此。

毕竟,他们也不愿在阿拉伯半岛上和美国直接撕破脸。

“但美国真会听我们的警告吗?”

要是他们不听,那他也没法子了。

只能如阿登纳所愿,不择手段地教教这些不识抬举的洋基佬该怎么做人。

“得防个万一,还是先把后手准备好。”

唉......某人感觉已经能听见麻烦接踵而至的声音了。

只希望这声音别成真,在事情彻底失控前结束一切吧。

......

“霍顿大使,我就开门见山地问一句,我们德国是不是哪里得罪美国了?”

“诶?您突然这样问......我不是很明白您的意思......”

——两小时后。

被召至帝国外交部的驻德美国大使,阿兰森·b·霍顿(Alanson bigelow houghton),额头上渗着冷汗,脸上满是不知所措的神情。

他被突然叫来外交部,面对的却是帝国副总理,那个也许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年轻东方人,以凌厉的语气的质问。

以他多年外交官的经验来看,这种状况绝非好兆头,而这也很快被证实了。

“我们已经掌握证据,贵国石油公司觊觎阿拉伯的石油权益,因此向叛离奥斯曼帝国的沙特家族等阿拉伯势力提供了武器援助。”

“?!”

“我相信您也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他当然清楚。

‘白宫那帮疯子!到底干了什么蠢事啊啊啊──!!’

霍顿在心里嘶吼。

若是他早知内情还好,可偏偏他对美国介入阿拉伯事务一无所知。

这倒也不奇怪。

因为美国的阿拉伯介入计划,是连美国国内大多数高层都不知情、仅限于包括总统在内极少数人掌握的绝密计划。

可现在这份绝密不只彻底泄露,甚至传入奥斯曼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的耳中,那速度快过了白宫自己。

面对毫无预警便爆发的德国震怒,霍顿此刻甚至有种想递交辞呈的冲动。

“奥斯曼帝国是受我们德意志帝国保护的国家,而包括阿拉伯油田在内的奥斯曼石油权益,理所当然也是我们德国的利益。”

“......我明白。”

“按理说我们应当正式向美方抗议并采取相应措施,但考虑到德美关系,这次我们就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请贵国立刻停止对阿拉伯事务的干预,终止对沙特家族的任何支持。在事态彻底失控之前。”

明白事态一旦扩大后果将会多严重的霍顿,只能默默点头。

“呼——”

心里悄悄松了一口气。

幸亏德国还愿意收敛,否则这事儿一旦闹大,足以重创美德关系,他怎能不感到庆幸?

“什、什么啊这是!胡佛总统居然让我把这种胡说八道传达给汉斯·冯·乔公爵?!”

但几天后从白宫送来的回信,却又足以让霍顿再次陷入抓狂。

......

“你刚才说什么?说我们被抓住了什么?”

“是......是关于阿拉伯的事,阁下。奥斯曼帝国似乎掌握了我们活动的证据。”

“该死......!我们派驻当地的特工到底都在干什么?到底怎么搞的,以前不论是休斯总统还是威尔逊在任时都没出事,这次偏偏被抓了个正着?!”

“根据海军情报局(oNI)的报告,几天前我们石油公司的员工在当地进行勘探时被奥斯曼帝国的侦察兵俘虏。因为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我们的特工来不及应对......”

“你说这话还叫解释吗!”

面对海军部长查尔斯·弗朗西斯·亚当斯三世(charles Francis Adams III)的汇报,胡佛怒不可遏地怒吼出声。

“我当初不是说过要集中支援沙特家族吗?谁允许搞什么石油勘探的?”

“我们从未批准过这项行动,阁下。这完全是那些被俘的员工避开我们特工擅自行动的结果。”

“这些该死的搞石油的家伙......!”

胡佛捂住额头,露出一副头疼不已的神情。

美国本打算等奥斯曼帝国在与沙特家族的战争中筋疲力尽后,再出面斡旋,让沙特家族至少获得自治权。

那样美国就能毫无顾忌地与沙特家族合作,开发中东的石油资源。

但如今,因为一群蠢货闯了祸,奥斯曼帝国察觉到了沙特家族背后站着美国,美国的计划也随之土崩瓦解。

“阁下,刚才驻德大使霍顿发来了一封紧急电报。”

“难道也是关于阿拉伯问题的?”

“很遗憾,是的。”

“该死......”

而如今,连奥斯曼帝国背后的德国也知道了美国的介入。

“为什么偏偏在我任期内出了这种事!”

坏消息接二连三,连给胡佛发火的时间都不留,他只能抱头呻吟,在心中暗自咒骂。

但他没时间抱怨。

胡佛重新抬起头,看向国务卿帕特里克·J·赫尔利(patrick Jay hurley)。

“霍顿大使怎么说?”

“德国要求我们立刻从阿拉伯撤出,这是由副总理汉斯·冯·乔亲口发出的警告。”

“呵,竟然还没直接动武,这算不幸中的万幸吗。”

胡佛叹息一声,抬头望向赫尔利。

“赫尔利部长,你认为我们美国现在该如何行动?”

“......我认为,接受德国的警告会是更稳妥的做法。”

面对胡佛的询问,赫尔利小心翼翼地回应。

从现实层面来看,这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正如德国不愿轻启战端,美国也并不愿与身为欧洲霸主的德意志帝国发生正面冲突。

汉斯之前说的“德国和美国打起来谁也讨不到好处”,这句话对于美国同样适用。

“照我看,德国恐怕也是想避免这件事引发美德之间的摩擦。所以,趁现在还能够体面收场,我们最好尽快平息风波。如果这事传开,媒体、民众甚至国会都会炸锅的。”

“唔......”

一听提到国会,胡佛的眉头便皱了起来,低声闷哼。

一旦美国干涉阿拉伯事务的消息被揭露,国会必定不会善罢甘休。

尽管这并非胡佛亲手策动,但无论如何,身为总统在未通知国会的情况下暗中干预别国事务,最后又出了差错,自然说不过去。

“更别说民主党也一定会趁机卷土重来。”

自威尔逊后就连连败北的民主党,必然不会错过这个撼动白宫的机会,哪怕不择手段。

当然,胡佛本人已经成功连任,不必为下届大选操心,但他依旧是共和党人。

要是让南方那帮红脖子借着他的东风夺权,他绝不容忍。

“我们撤吧。”

“阁下......”

“中东的石油虽然可惜,但为了这个葬送外交关系和政权,代价太高了。我们趁现在还能平静地收尾,从阿拉伯干干净净地撤出来。”

“英明的决断......”

“不可,阁下!”

就在胡佛准备拍板、赫尔利暗自松一口气时,有人站出来打断了这一切。

“梅隆部长?”

“阁下,请您再考虑一次。撤出实在是太过草率的决定。”

说话的是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Andrew william mellon),在美国插手阿拉伯事务上,他一直深度参与,毕竟这背后牵扯着巨额的利益。

“梅隆部长,你说让我重新考虑是什么意思?该不会是想无视德国的警告吧?”

“不,我的意思是,不能就这样草率撤出阿拉伯。”

面对胡佛皱起的眉头,梅隆毫不退缩地答道。

“若现在撤出,我们在阿拉伯投入的巨额资金将如泡影一般,就像童话里的小美人鱼化为泡沫,一切付诸东流。”

“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若因此引发与德国的外交冲突,损失只会更惨重!”

“我并不否认赫尔利部长的担忧。但替政府向阿拉伯人提供支援的那些石油公司,尤其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反弹,又该如何应对?”

洛克菲勒。

当“洛克菲勒”这三个字从梅隆口中吐出,整个总统办公室顿时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

因为这个名字,实在太有分量了——

至少在这个房间里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