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及此,宁元昭拿了纸笔,在上边写写画画,一边指着沙盘一边将自己早就在脑子里构想过无数次的堰体外形画了出来,一边画还一边讲解。
“你看,堰底的话咱们可以让它稍微朝上游方向倾斜,这样既可以增加它的稳定性,堰体竖向部分,可以弄成梯形结构,可以很好地抵御上游洪水的冲击。”
宁元昭咽了咽口水,继续在纸上画出剖面图,“另外,堰体整个部分我们可以把它设计成拱形结构,当洪水漫过时,水流会自然涌向河心,能减少河床两岸的冲刷,在堤堰下方设置多层台阶,这样泄洪时可以缓冲水流,保护堰体。”
顾云看着想象了一下,脑子里已经有大水漫过堰体的画面了。
“可行,”顾云一喜,“这样的话枯水期还能把上游之前储存的淡水放出来,或者是从芜河分流出去,不至于枯水期无水可用。”
宁元昭点点头,他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样的话堰体的高度就很重要了。”宁元昭说。
堰体的高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最好的高度就是略低于河道。
丰水期时,七分水漫过堰顶汇入芜江,三分水流进芜河,枯水期时,七分水入光溪,三分水入芜江。
这就是所谓的三七分水,从前还没科举时他就从计一舟给他找的那些资料上见过了很多相关资料。
两人在这边对堤堰的大致结构做出设想的同时,另一边那些人也终于是把宁元昭他们要用的数据给算了出来。
下边的人把数据拿上来给他们一看,最终算出来的数定在一个略高于常年平均中潮位,但远低于极端高潮位的数值上。
有了这样一个数据,宁元昭就可以根据自己画的那些剖面图,推算出这个堰体大概的样子。
顾云看过之后在沙盘上指了指,“堰体需要顺应水流,迎潮水一面坡度需缓,引导潮水顺滑漫顶或导入主槽,减少冲击,背水面可以稍微陡一些,方便存水,是这样子的一个布局对吗?”
宁元昭听着顾云的话,已经将连着河道的草图画了出来,“这个坡度的具体数值你们还得算,我们争取今天可以把堰体大概的样子定下来。”
有了大概的框架,堤堰的整体规模就可以让下边的人根据之前那一年时间收集到的河道宽度、水深和确定的高程数据计算。
这些数据不算少,他们打着算盘算术速度也不快,宁元昭所想的一天内完成整体框架显然是做不到了。
花了两天的时间,他们才把这个堤堰的大致数据给算出来,同时重新根据计一舟刚开始做设想时画的草图画了一板标注了具体数据的设计图。
这些设计图依旧只能当作一个参考,具体的数据还要根据后边的安排重新计算。
宁元昭看了看,光看设计图他就已经能想象出这个堰体惊人的长度了。
在这些数据之上,肯定是还要预留出更多的空间才行,这样做也是为了稳定结构,方便日后检修和排险。
这将是一个淹没在水下、仅在低水位时部分露出的庞然大物。
除了堰体,他们还需要考虑到分流系统的建造,用来分开清水河泥沙,这是实现引淡拒咸的关键。
为了节省时间,宁元昭还是先跟大家讲了一下他自己的大致想法,之后要是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再来查漏补缺。
不过应该是挺完美的了,他这一年来有时间就在推算,要不是真怕自己有什么会遗漏的地方,他都直接把设计图放出来了。
首先就是引水渠口,这个东西被宁元昭设计在了堰体上游约一里处的两岸。
这个入口处底板高程度被精心设定在低于规划中抬升后的日常河流水位,但远高于河底淤泥层。
这意味着,引入的将是中上层的较清河水,而非底层富含泥沙的海水混合液。
在引水渠的适当位置,有一道侧向溢流堰,其堰顶高于日常引水位。
要是遇到暴雨洪水,上游来水猛增,多余的水量将从此堰自动溢出,泄回主河,确保灌溉渠系安全。
渠口之后,还有一段宽阔而坡度极缓的静淀渠,水流至此速度骤降,泥沙自然沉淀。
渠底预设冲沙闸,定期开启,利用水流的力量将沉淀的泥沙冲回主河道。
堰体前边这一截儿差不多就这样了,宁元昭看向众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陆光垣看过沙盘之后,微微皱起了眉,“这样不会引起新的问题吗?比如内涝什么的。”
“对,除了这个堤堰,我还打算在芜河这边分出来一个支流。”宁元昭说:“广安那边正在想解决盐化土地的办法,需要淡水,刚好渭月江以北也有一大片盐化荒地,我们在芜河开出来一条新的河道,也能让水流经过更多人家,方便他们吃水。”
顾云盯着舆图看了一会儿,“可是咱们寮南台风频发,虽然枫林不是主要受灾地,但是经过台风的影响,芜河这边的三分水也会变成洪灾。”
宁元昭看了一会儿,垂眸沉思起来,“那就在新开的这条小溪上边再修一座堤堰,堤堰只修一半,增加进入小溪的水量。”
顾云却说:“那这样的话,这一边的堰体要高于芜江那边的主堰,洪水期还能抬高水位,增加主堰那边的分洪量。”
“既然这样,这个新挖出来的小溪下游再加几道碶,顺便在渭月江以南开几条新渠,引水给广安盐化地使用。”宁元昭把他说的这几个开渠建造碶的地方标注出来。
“这样的话,洪水来了开闸泄水,需要用到淡水的时候关闭闸门储水,使大小两个堰和这些碶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宁元昭把话说完。
这样的话既减少了洪涝灾害,阻止了海水倒灌,还可以满足这一大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用水需求,计一舟那边要的淡水也能提供上,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