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1977,赶山打猎娶女知青 > 第659章 毛领子的生产工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俩被人笑话的中年人,卖的是毛茸茸的膨纱领子,就是常说的毛领子。

这玩意对于不少北方人而言,也算是时代印记了。

这年月的衣服在设计之初,就比不上后世的各种款式。

有设计理念之类的原因,也有物资品类不多的缘故,当然,最重要的必然是成本问题。

北方冬季寒冷,衣服领子单薄的话,护不住脖子不说,还一个劲的顺着领子往里头灌风。

而所谓的毛领子,就是毛茸茸的一条,直接缝在衣领里面那一侧,保暖防风,手巧点的,还能提升美观。

这玩意眼下大部分人都是单独买的,买回家之后不管是自己缝在衣领上,还是找有缝纫机的裁缝帮忙,都比买那种直接带着毛领子的衣服划算的多。

张红旗去年冬天就见过,这玩意在京城那边的市场价大概能卖到两块到三块的样子。

全是摆摊的个体户在卖,价格也就没法统一。

不过,那俩中年男人拉来二三十个麻袋的毛领子,跑到广州,还是夏天,究竟是咋寻思的?

强仔和阿珍都乐呵呵的,类似的情况他们见多了,做买卖嘛,自然有赚有赔。

比这离谱更多的场面,他们也时常能见到。

赵铁柱都看乐了,广州的夏天,热就不说了,还潮湿闷热的厉害,他这几天真就感觉在受罪。

咋说呢,本身就忙活着进货的事,一刻不得闲,身上的衣服要不了半天,能变馊!

这玩意已经超出了赵铁柱的常识,天热出汗,干活也出汗,这在他看来很正常,可特么浑身上下馊哄哄的算个怎么回事呐!

说句不好听的,赵铁柱一天下来,自己都怀疑自己尿裤子上暖干了……

这俩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整了这老多的毛领子出来,实在是琢磨不透他们的脑回路。

“红旗,徐叔,上去问一下,我觉得咱们能赚一笔唔。”

阿珍和一帮老爷们儿不一样,她心更细,“这些东西,你们带去京城肯定能卖出去的。”

虽然在京城,大夏天的卖毛领子也有点奇怪,但是如果价格足够便宜,真就不会压货。

毕竟眼下的普通人,都过的节俭,但凡价格合适,谁也不会拒绝提前为冬天做准备。

后世不还有反季节买货的嘛,就是图个便宜实惠,只不过后来这么干的人多了,反倒成了商家套路人的手段了。

刘浩笑嘻嘻的上去攀谈,那俩中年男人一听是北方口音,顿时来了精神,连说带比划的,给事情说了个大概。

这俩人是余姚那边过来的,不是本地人。

余姚那边的山上,产一种拉毛果,这东西原来没啥用,捡回去也是当柴烧。

后来有小鬼子的客商专门买这个,八分钱一个,当地人都惊了。

怎么说呢,这可比靠山屯的乡亲们进山采山货还来劲呐!

毕竟这玩意产量足够大,又不用钻老林子来回寻找,这不是妥妥的山神爷送金娃娃嘛。

不过当地人的警觉性也很高,涉及到鬼子,自然要想法子探个究竟的。

咋说呢,就是不相信鬼子会这么好心,上赶着给老乡们送钱花。

结果这东西的秘密,还真就被打探出来了。

也跟拉毛果在运用当中,极为简单有很大关系。

鬼子把这玩意买回去,是用在棉毛纺织品起毛的工艺环节。

鬼子工厂把拉毛果套在转轴上,很容易就能把膨体纱弄成毛绒品。

不要小看这个工艺,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毛领子,到了天冷的时候真就是暖和还美观。

当然,比不得动物的好皮毛,可这玩意不是价格便宜嘛。

当地人知道鬼子买这些拉毛果回去是干啥用的之后,就寻思,咱们没有大机器,咱们用手摇的不也能整吗?

鬼子能赚钱,凭什么咱们就不能?

接下来几年,不仅仅是余姚,就连慈溪、宁波这些也有拉毛果出产的地方,就全整上毛领子了。

这要是放在后世,自然就形成了产业集群,政府指定要引导干预,争取把整个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可眼下咋说呢,当地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属于有人情味了,还能咋引导啊。

于是,这些生产毛领子的,大多是以作坊的形式在干这个生意。

做的人越来越多,产量自然也越来越高。

如果是大集群那种模式,哪怕有人出面负责统购统销呢,情况就会好很多,可偏偏的,没有。

小作坊的缺陷很多,单就说眼下这二人遭遇的问题。

销售渠道匮乏,自己运到外地成本激增不说,还无法保证到了地方能有当地的客商接手。

从去年开始,这些小作坊能接触到的市场大略已经饱和了。

按照这哥俩的说法,一开始做一条毛领子,能赚五六毛钱!

后来,五六分!

就这,还是见机快胆子小的人,他们倒是落袋为安了,也躲过了一次灾难。

而大部分人则认为,这属于正常的价格波动。

类似的情况之前也出现过,但是没这么离谱。

这些人觉得,等到产量高峰期过去,那些低价卖货的人卖完了,毛领子的价格自然就会回升了。

这些人不但不忙着出货,甚至还有人开始低价吃进。

都是干这一行的,成本价大概都能估算出来。

胆小的,或者等着还账的,这些人只能把手里的货出掉,利润不利润的,已经顾不上了,少赔就是赚。

结果就在大家都等着毛领子价格回升的时候,遇上了暖冬。

虽然后来,天气却是又冷了,可那会已经没人在乎这些了。

首先就是,那些资金实在撑不住的人,开始出货。

接着,跟风的越来越多,直接形成了一种市场行为,别管多低的价格,就是卖不出去,越卖不掉,价格越低!

信息渠道不畅,没有大客商统购统销,没有管理部门引导,大批作坊式的经营者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一切。

“赔的惨啊,成本价赔一半,都没人乐意接手!

一直到过完年,天一暖和,更没人要了,造孽啊!”

老哥俩说的眼泪汪汪,刘浩听的直嘬牙花子。

转头小声跟张红旗说:“这俩犊子没说实话,他们的货怕不是年前囤的,结果愣是抗到现在,真几波活该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