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越点了点头,目光从地上那滩烂泥般的李隆基身上移开,落在了强撑着身体的李世民身上。
“不错,在李隆基将儿媳杨玉环纳入后宫之后,杨氏一门,可谓是鸡犬升天。”
“杨玉环的父辈被追赠高官,就连她的三个姐姐都全部获封国夫人,而同样跟着沾光的,还有杨玉环的堂兄,杨钊。”
“而这个杨钊,是杨玉环的远房堂兄,早年间不学无术、嗜赌成性,在家乡就是个混混,因此被宗族亲党们瞧不起。但架不住人家会投胎,有个好妹妹。在杨玉环得宠后,杨钊立刻带着友人所托的珍宝来到长安,靠着这些礼物,重新‘收获’了与杨玉环的兄妹亲情。而杨玉环呢,也很给力,很快就在李隆基面前为杨钊谋得了一个面圣的机会。”
说到这里,李今越忍不住笑出了声。
“杨钊这人也确实是个人才,那时候的李隆基正沉迷于享乐,杨钊别的不会,就靠着一手出神入化的博戏之术,竟然就获得了咱们唐明皇的喜爱,当即受封金吾兵曹参军。没过多久,他又通过‘优秀’的理财手段,被李隆基提拔为监察御史,摇身一变成了政治新秀。”
[好家伙,关系户上位,还是个街溜子出身!]
[玄宗:我就喜欢这种会玩又会搞钱的“人才”,钱怎么来的你别问。(狗头)]
[赌徒当监察御史,这大唐的官场,已经烂成什么样了……]
这时李今越也看向了李世民,分析道:“二凤陛下,虽然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李隆基提拔杨钊是为了制衡李林甫,但我认为啊,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如今的李隆基虽然耽于享乐,也比较信任李林甫,但面对一家独大的李林甫集团,单靠高力士这些宦官,肯定是没办法制衡的。”
“所以,李隆基或许是不放心,又或许,是他认为外戚总比权相更值得信任,所以才想引入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来平衡朝局。否则,单凭杨玉环受宠,杨钊应该不至于晋升得如此之快,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不受李林甫关注的小人物,变成了身兼十五个使职的政坛新贵。”
“当然了,”李今越补充道,“杨钊也确实有一项李隆基十分喜欢的能力,那就是,他也很能搞钱。至于这钱从哪里来嘛……那李隆基就不在乎了。”
听到这里,李世民如何还能不明白李今越话中的嘲讽。钱能从哪里来?还能从哪里来!
这个孽障!这个畜生!
他为了自己的奢靡享乐,用李林甫,用杨国忠,疯狂的从本就苦不堪言的百姓身上疯狂吸血啊!
如此不管百姓死活,他这是要把大唐的根,全都给刨了吗!
李世民只觉得一股血气直冲脑门,他死死攥住刀柄,这才勉强没有再次冲过去将李隆基给活剐了。
“公元750年,羽翼渐丰的杨钊,主动请求李隆基为他赐名。理由是他觉得自己的名字里带有‘金’、‘刀’,对皇帝不好,李隆基听完龙颜大悦,觉得杨钊真是懂事,于是赐名‘国忠’。”
“到这个时候,杨国忠的羽翼已经彻底丰满。他觉得,是时候跟李林甫,掰掰手腕了。”
“而此刻的李林甫,估计整个人都麻了。”
“他估计做梦都没想到,当初那个在自己麾下毫不起眼的小角色,短短几年内就能成长到威胁自己的地步。可如今,他想阻止也来不及了。他只能扶持自己仅剩的亲信王鋐来制衡杨国忠。可惜啊,到了公元752年,王鋐被他弟弟牵连,让杨国忠抓住了把柄,被李隆基直接赐死。”
“至此,李林甫再也无法阻止杨国忠执掌中书门下。而因为李林甫此前树敌太多,朝中百官一看风向变了,纷纷抛弃李林甫,转头投奔了杨国忠。而李林甫,也就在这众叛亲离之中,迎来了自己的最后一搏。”
“公元752年十月,南诏屡犯边疆。”李今越缓缓说道,“杨国忠当时还兼任着剑南节度使。李林甫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批复了蜀中请求节度使到任,主持大局的奏疏。”
“杨国忠当然清楚,如今是争权的关键时期,自己绝对不能离开长安。根据《旧唐书》记载,‘会南蛮寇边,林甫请遣国忠赴镇,将陷之。国忠惧,见上泣诉,贵妃亦为之请。’”
“而此刻的李隆基,早就没了开元初年的半点英明。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他对哭哭啼啼的杨国忠说:‘卿暂到蜀区处军事,朕屈指待卿,还当入相。’”
[“朕屈指待卿,还当入相。”——啧啧啧,李林甫听了都得连夜写遗书。]
[李林甫:我玩了一辈子鹰,最后让家雀儿给啄了眼。]
“此言一出,基本就是宣告了李林甫政治生涯的死刑。然而更让李林甫没想到的是,杨国忠前脚刚磨磨蹭蹭地走到蜀地,后脚李隆基就又下旨,把他给叫了回来。”
说到这,李今越叹了口气:“而此刻,李林甫自己的身体,也早就在这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下病入膏肓了。眼看计划流产,大势已去,李林甫也认清了自己彻底失败的现实,最终在公元753年,抑郁而终。”
说完,李今越也有些感慨地说道:“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几乎是无缝衔接,出任右相,兼文部尚书。而短短三个月后,杨国忠就联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一同告发李林甫与人密谋造反。
“这是诬陷吗?当然是。李隆基知道吗?或许知道吧,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他现在需要借杨国忠这把刀,来彻底清洗李林甫经营多年的党羽,维护皇权。”
李今越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李世民那张写满了痛苦与疲惫的脸。
“至此,由李林甫、李隆基,在开元后期亲手埋下的一颗颗雷,即将在未来的两年中,被杨国忠慢慢放大,然后……引爆。”
此言一出,李世民的脑子“嗡”的一声。
那些画面,那些词语,瞬间在他的脑海中串联成了一条清晰无比的死亡锁链。
胡将、边军、流民、重税……
内轻外重,内地武备松弛,边镇拥兵自重……
朝堂之上,奸相弄权,党同伐异,言路堵塞,官员毫无作为……
李世民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头痛欲裂。光是这几点,任何一点都足以动摇国本,而现在,它们竟然全都集中在了一起!
哪怕是让他来处理这个烂摊子,想要拨乱反正,也绝非一日之功。
而这个烂摊子,即将交到一个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赌徒手里。
李世民缓缓闭上眼,他已经预见到了那场滔天的大祸。
李今越看着李世民那副摇摇欲坠的样子,也是不由得叹了口气,说道:“二凤陛下,您之前问我,为何朝廷没有牵制那些节度使的手段。关于这点,相信您也好奇很久了吧?”
李世民闻言,强撑着精神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他心中最大的疑团。
李今越随即说道:“其实这点,还跟李林甫有脱不开的关系。我们此前说过,李林甫为了打压以张九龄为首的文官,开始大力扶持番将。但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考量。”
“那就是,为了彻底杜绝汉人将领‘出将入相’,威胁到他的相位,他一改唐初番将多任副职的传统,但坚持丞相只能用汉人的原则,大力扶持番将长期担任一方节度使。而安禄山,就是吃到了这个制度红利的最大受益者。”
李世民听完,紧锁的眉头却没有松开,他凭借着一个开国君主的本能,立刻指出了其中的漏洞:“可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啊!大唐重兵屯于边关,他们的粮草调度、军械补给,总该由朝廷掌控!边镇之内,亦有刺史、长史、司马等地方官员,他安禄山如何能一手遮天,说反就反?他哪来的底气?又是如何迅速掌控地方的?”
李今越听到这番话,没有立刻回答,只是将目光投向了地上那滩烂泥般的李隆基,眼神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神情。
那个眼神,什么都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
李世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他顿时感到一阵无法言喻的心累,他疲惫的转过身,自己走回了座位上,颓然坐下。
得,自己怎么忘了。
今越早就说过,那个安禄山,也是自己这个好曾孙一手宠出来的。
他想不通,他真的想不通,这个孽障究竟在想什么!今越说的没错,安史之乱,他李隆基,必须负最主要的责任。哪怕自己想为他开脱,都找不到半点理由。
因为从始至终,造就李林甫,放任其专权,废弛武备,宠信奸佞,干出桩桩件件荒唐事,明知祸根已埋却依旧沉迷享乐的李隆基,才是将盛世大唐推入深渊的罪魁祸首。
李世民心如死灰,无力地摆了摆手:“今越,你接着讲吧。”
李今越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嗯。那二凤陛下,在说安禄山之前,我先给您介绍一下,节度使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地方主官的。”
“咱们之前说过,节度使在您那个时代,基本就是个临时的军事职位,战事结束,使职便随之撤销。”
李世民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李今越接着道:“而在唐睿宗时期,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边防压力,朝廷正式设立了河西节度使。自此,节度使一职便成了常设官职,长期统辖数州军事。”
听到这里,李世民的眉头又皱了起来。他能理解边事紧急,需要常设主将便宜行事。但如此一来,时间长了,将帅久任,必然会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与麾下将士恩威并施,极易滋生割据之心。
但李世民还是压下了疑虑,问题不大。
只要朝廷能将财政大权与人事任免权牢牢抓在手里,节度使就翻不了天。
总不能……总不能李隆基这个傻子,未来还会把财政权也一并给了出去吧?
哈哈……不会吧?不会吧?
这个念头刚一闪过,李世民的脑海中,便立刻浮现出刚才李今越看向李隆基时,那意味深长的眼神。
瞬间,一股冷汗从他的背脊冒了出来。
不会吧……
只听李今越继续介绍道:“到了李隆基登基之初,为了应对四方边患,他又先后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十大节度使,分别为: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安西、北庭、剑南、岭南。”
说到这里,李今越的语气忽然一转,带上了一丝同情:“唉,二凤陛下,接下来我要说的事,您千万要撑住。我就先给您单说一件,李隆基在东北方向,办过的比较离谱的事情。”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疲惫地挥了挥手:“你说吧,朕倒要看看,这孽障究竟还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来。”
“公元730年,随着李隆基逐渐好大喜功,大唐的边境策略逐步转向主动开拓,导致与契丹的矛盾日益激化。此时,契丹可突干杀主自立,胁迫契丹与奚人叛唐,归附后突厥。李隆基迅速发兵征讨,从此,大唐东北再起烽烟。”
“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由于李隆基的骚操作,导致唐朝和渤海国的关系,也开始急剧交恶。”
“公元719年,渤海国国主大祚荣去世,其子大武艺继位。随着国力日渐强盛,大武艺也动了对外扩张的心思。而他的举动,很快就引来了邻居黑水靺鞨的恐慌。黑水靺鞨立刻派人到长安,请求大唐庇护。李隆基当即下令,在黑水设置黑水州都督府,将其纳入大唐的羁縻体系。”
“这一下,就把大武艺给整不会了。他认为这是大唐要和黑水靺鞨南北夹击自己,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派自己的弟弟大门艺去征讨黑水。”
“可大门艺,早年曾在长安当过质子,深知大唐的恐怖。他认为,黑水靺鞨如今已经是大唐的附属,攻击黑水,就等于向大唐宣战。以渤海国这点实力,去跟鼎盛的唐朝开战,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因此他力劝兄长三思。可大武艺一意孤行,非但不听,反而认为弟弟是怯懦畏战,甚至要下令处死他。”
“大门艺见状,走投无路之下,只好连夜出逃,一路跑到了长安,上书给李隆基,详细诉说了兄长大武艺的‘罪行’,希望李隆基能出兵,帮他斩杀兄长,主持公道。”
说到此处,李今越再次用一种极为无语的眼神,瞥了一眼地上的李隆基。
然后,她一字一顿地说道:
“于是,面对‘支持大门艺,惩治挑衅者’和‘斥退大门艺,安抚渤海国’这两个选项,咱们的唐明皇,果断在A和b中,选择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