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巴图虎 > 第707章 城防完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07 章:城防完善(至元三十一年冬?白虎城)

至元三十一年冬,白虎城城墙加固工程在寒风中启动。周显带着工匠们按 “三土两石” 法夯筑:先铺一尺厚黄土(筛选去杂质),泼热水浸润(寒地冻土需热水激活黏性),再撒一层碎石(增加硬度),百名工匠持木夯(夯头包铁)轮流夯打,夯声如雷,每夯三遍便用 “验夯锤” 检测 —— 锤落陷深不超半寸为合格。

“冻土夯筑需‘趁热打铁’,” 周显对夯工头说,“白天冻土层表层融化三寸,此时夯筑最易压实,晚间需覆盖草帘保温,防止新筑土层冻结开裂。” 城墙每升高五尺便收分三寸(上窄下宽,增强稳定性),内侧设 “马道”(供士兵巡逻),外侧筑 “女墙”(高五尺,设箭孔),箭孔呈外窄内宽的漏斗形(扩大射击范围)。

夯至三丈高时,突发暴雪,周显命人在城墙顶部铺竹席,席上压沙袋:“雪化后会渗水,竹席可隔潮,沙袋防席被风吹走。” 雪停后检查,新筑墙体无裂缝,他在《城防日志》批注:“寒地筑城,三分在筑,七分在护,养护得当,可抵百年风雪。”

针对贝加尔湖冬季严寒的特点,周显创新 “冰砖筑墙法”—— 取湖心洁净冰,切割成三尺见方的冰砖,运至工地后立即用 “冰黏剂”(热水混合盐卤,低温速凝)砌筑。李老栓带着石匠队铺设冰砖:“冰砖需错缝排列,砖缝抹冰黏剂,每层冰砖间夹薄土层,增强整体性。”

冰砖主要用于城墙外侧加固,与夯土墙形成 “复合防御层”:“冰砖光滑坚硬,敌军难以攀爬;夏季冰融后,夯土墙仍能独立承重,” 周显解释设计原理。为防冰砖过早融化,城墙外侧涂 “反光层”(用石灰混合蚌壳粉,反射阳光),顶部设挑檐(伸出三尺,遮挡直射阳光)。

有士兵质疑冰砖耐用性,周显当场演示:用斧劈冰砖,斧刃弹开,仅留浅痕;用沸水浇淋,冰砖表面融化后迅速结冰(寒地气温低,自我修复)。“这冰砖是老天爷赐的建材,” 李老栓笑道,“冬天当铁甲,夏天化水滋润城墙,一举两得。”

白虎城的戍楼按 “四角一中心” 布局: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各建戍楼,城中心建钟楼(最高,可俯瞰全城)。选址时周显带着测绳和水平仪,在每个候选点测量视野范围:“东南戍楼需望见湖岸码头,西南戍楼要覆盖商路入口,东北戍楼得监控冻土带,西北戍楼需警戒雪原要道。”

戍楼底座用青石砌筑(防地基沉降),楼体为砖木结构(三层,高五丈),每层设 “了望口”(南宽北窄,避寒风),顶层装 “望筒”(汉地传入的铜管望远镜,可看清三里外动静)。李老栓在楼柱雕刻虎纹:“柱身刻‘爬虎’,从底到顶连贯,象征虎踞城楼,威慑外敌。”

东北戍楼因地势最高,冬季风雪最大,周显特意加筑 “防风墙”(楼外筑弧形土墙,挡风角度精确计算),楼内烧地龙(火道从底层通顶层,取暖不排烟)。戍卒张三说:“有这地龙,再冷的天守楼也不冻手,望筒看得清,敌军来犯早知道。”

各戍楼间建立 “三级信号” 体系:白天用 “烟火信号”(狼粪烟浓且直,不易散;硫磺烟呈黄色,示警),夜间用 “灯火信号”(红灯示敌近,绿灯示安全,白灯召援兵),紧急时用 “响箭信号”(特制火箭,带哨音,射程五里)。信号兵王二小熟记《信号密码册》:“一烟一灯为正常,两烟两灯为有警,三烟三灯为敌袭。”

为确保信号准确,周显组织信号兵演练:在湖心岛设假敌,东南戍楼先见,立即燃狼粪烟,同时挥红旗,西南戍楼见后接力传递,一盏茶功夫信号传遍全城。脱脱检查演练后道:“信号要加‘方位码’,比如东南烟加东向旗,指明敌来方向,免得全城慌乱。” 周显随即补充密码:“烟左插旗指东,右插旗指西,楼上挂灯数量表敌数(一盏灯代表百人)。”

信号设备专人保管:狼粪密封在陶罐(防受潮),火箭存于干燥木箱(箱内放石灰防潮),旗帜用防水帆布制作(经桐油浸泡)。王二小每日检查:“狼粪要晒透,火箭引线要涂蜡,半点马虎不得,信号错了要掉脑袋。”

白虎城的地下军火库按 “三防标准” 建造:防潮(地面铺三层青石板,板缝灌铅;墙壁涂石灰与桐油混合层)、防冻(库顶覆土三尺,库门设双层棉帘)、防火(严禁明火,照明用特制 “安全灯”—— 灯外罩铁丝网,防火星外泄)。库内分 “火器区”“甲胄区”“弓弩区”,各区用防火墙隔开。

火器储存最讲究:火药装在陶瓮(瓮口用布塞紧,外涂蜡密封),每瓮贴标签(“至元三十一年造,保质期三年”);火炮炮身涂防雪油(牛油混合蜂蜡),炮架垫干燥稻草;火铳枪管内塞油纸(防结冰堵塞)。库管员李铁锁每日测湿度:“火药库湿度需低于三成,超过就开石灰缸吸湿(每缸石灰用十日需换)。”

甲胄区用 “悬置法”—— 将寒甲挂在木架上(不落地,防受潮),每月用布蘸茶油擦拭(防生锈);弓弩区设 “恒温架”(靠近地龙,保持干燥),弓弦卸下单独存放(涂羊脂保养)。周显检查时强调:“北境作战,兵器就是性命,保养不好,临阵掉链子,守不住城要问责!”

为解决守城水源问题,周显在城内凿 “三眼井”,井口深达冻土以下五丈(永冻层以下,水质恒温不冻)。取水用 “螺旋水车”(改良汉地水车,适应深井),四人摇柄,铁链带木桶取水,井水通过木槽流入蓄水池(池壁砌石,涂水泥防渗)。

从井到蓄水池的输水管用 “双层木管”—— 内层桦木(耐腐蚀),外层松木(抗压),两管间填羊毛(保温防冻),管道埋于地下三尺(避冻土层),拐弯处设 “检修井”(便于疏通堵塞)。李老栓测试水流:“每时辰可输水五十石,足够全城军民一日之用,即使城外被围,也能支撑三月。”

冬季防冻措施更严:每晚用稻草包裹外露水管,水车轴涂牛油防结冰,蓄水池盖木板(防积雪落入污染)。水质由军医定期检验:“取井水烧开,看水垢多少,水垢少为好水;尝水味,甘甜无异味方可饮用。” 有次发现井水微涩,立即淘井清淤,确保水源安全。

白虎城按 “内军外民” 布局:中心为 “中军帐”(拔都与萧虎议事处),周边是 “军营区”(士兵营房、训练场、军器坊),外围是 “民市区”(民居、市集、仓库),最外侧为 “防御区”(城墙、马道、戍楼)。各区用 “十字街” 连接,街口设 “栅门”(夜间关闭,便于管控)。

军营区设计紧凑:营房每间住十人,火炕连排(节省燃料),房前设 “兵器架”(每人武器固定位置),训练场铺碎石(防泥泞),可同时容纳千人操练。民市区则相对宽松:民居多为 “半地穴式”(防寒),市集设在南城门内(避北风,便于物资装卸),商铺按 “五行” 排列(粮行、布行、铁行、药行、杂行),方便管理。

周显在《城防图》上标注防御动线:“敌军攻城时,军民从栅门退入军营区,民市区设‘巷战工事’(可拆墙壁、设路障),商铺储存石块、箭矢,全民皆兵。” 脱脱补充:“分区要设‘应急通道’,万一某区被围,可从暗道转移,暗道入口做伪装(如井台、灶台)。”

民市区的民居按 “寓防于居” 改造:院墙加高至八尺(夯土筑,可站人),院门装 “铁包木” 门(外包铁皮,防撞击),房屋后墙设 “逃生窗”(小而隐蔽,通后巷)。每户配 “防备战具”(铁锹、石块、绳索),由户主保管,每月检查一次。

市集商户承担 “战时补给” 责任:粮行储备三个月军粮,铁铺备修补兵器的工具,药铺存足量金疮药与防冻膏。商户王掌柜说:“周监造说了,商铺交税可抵备战物资,平时做买卖,战时当堡垒,这账算得明白。” 民居间的巷道宽度统一为八尺(刚好容两马并行,便于士兵机动),巷口设 “拒马桩”(可快速起落)。

周显组织居民演练:“听到三响箭,立即搬家具堵巷口,青壮年上院墙协助守城,老弱妇孺入地窖。” 首次演练虽慌乱,但居民李大妈道:“多练几次就熟了,城保住了,家才能保住,这点道理咱懂。”

白虎城实行 “三班巡逻制”:白日由士兵巡逻(配弓刀,每队十人,队长持令牌),黄昏至午夜由军民混编巡逻(士兵带居民骨干,居民熟悉路况),午夜至黎明由精锐 “夜巡队”(配火把、响箭,专查异常动静)。巡逻路线固定但顺序随机,避免敌军摸清规律。

巡逻兵张大胆记录《巡逻日志》:“辰时三刻,东南城墙无异常;巳时一刻,南城门商队登记无误;午时,检查民市区备战具,李三家铁锹生锈,已警告整改。” 遇风雪天增加巡逻频次:“雪天脚印易留,敌军难隐蔽,但我军视线受阻,更要仔细。”

巡逻交接在 “钟楼” 进行,交接时需验令牌、报暗号(如 “冰海” 对 “永固”),确保无奸细混入。脱脱亲自查岗,发现有士兵缩在避风处偷懒,当即重罚:“城防无小事,一步疏忽,万敌可乘,巡逻就是用脚丈量平安!”

至元三十一年冬至日,白虎城防验收大典举行。萧虎、拔都率汉、蒙古、使虎部落代表巡视全城:检查城墙时,拔都用马鞭敲击墙体,回声沉厚,赞道:“夯得结实,比草原的敖包还稳!” 看戍楼信号时,周显下令发警,刹那间烟火冲天,灯火齐明,使虎部落首领巴图抚掌:“这信号比虎啸还快,敌人来不了!”

验收军火库时,李铁锁演示火药引信(干燥易燃)、寒甲灵活性(士兵穿甲劈刺如常),萧虎点头:“兵器保养得好,士兵用着顺手,守城才有底气。” 查看民居防御,见户户备战具,巷口拒马桩完好,居民齐声喊:“愿与城共存亡!”

最后在钟楼举行 “封城仪式”,萧虎与拔都共按 “永固印”(刻有汉蒙双语的铜印)于《城防验收册》,册后附各族代表签名(汉签姓名,蒙古画押,部落按手印)。周显望着巍峨的城墙与飘扬的旗帜,对李老栓道:“这城不仅是石头堆的,更是人心筑的,人心齐,城才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