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538章 教会聚京,徐氏信徒(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38章 教会聚京,徐氏信徒(三)

道教法自然、立阴阳、气平衡、修长生,都属于神谕“天纲”内容;

佛教因缘、轮回、业力、涅盘度众生,在神谕“化民”篇里,描述的很清晰;

伊斯兰教信神、使、经、知,接受审判分善恶,在“坤舆”里条理更加清楚透本质;

天主教原罪与救赎,十诫、圣礼、神圣三位一体,基本都是“星变”里的阐述;

犹太教就是契约、选民、救世主、旧约的合同式信仰,与天主教一样,直接就能在“星变”篇里,见到真义!

哪怕是萨满教这样的小众教义,也可以从“坤与”篇,寻找到真理。

只要是宗教,就有信仰,就有对世界的解说,比如儒家思想,就能够在“总纲”里,找到儒家的基础理论,所有延伸出来的释意,还本溯源都是“总纲”里的阐述。

鉴于《乾坤圣德经》强大的神学基础,高宇顺认为可以给伊斯兰教送出启示录;

比如“天方圣城”,是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城,那里必须有神的印迹啊!

乾德皇帝深以为然,有句话说东方挖出来的古董是商周的,而西方挖出来的古董是上周的。

一块泥板挖出来没有破损,没有变质,就像新的一样,既然如此,大明有水泥,弄成泥板没有问题;

用希伯来文字、楔形文字,还有一些什么古老文字,将一些神谕刻录上去:

神令子姚和华为人间神国上帝,姚和华派亲子姚叔去往西方解救普罗大众;

神国上帝侄子岸拿获悉,以为他也能拯救,令麾下人魔去耶路撒冷谋害姚叔,后来姚叔被神救活。

人魔眼见自己的犹太教难以压制天主教,随后汇报给主人,于是岸拿创建伊斯兰教,与天主教作对。

反正能咋胡扯就咋胡扯,然后刻进水泥板,埋进耶路撒冷某处,再想办法挖出来,作为考古发现。

先将宗教矛盾搞出来,“神谕会”入场解决矛盾,大家伙都是以神谕拯救普罗大众的,理应以神谕为最高执行准则!

高宇顺父子执行力很强,翻查宋元时期各项“天方”资料,终于成功将泥板刻录出来,使用的文字直接就是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有强大优点:

世界级通用古文字。

但凡有个城邦,是个部落,有点文明火星子,都认识这种文字,以形画图为字,所以象形字放在各地都能认识。

泥板是制作出来了,又是做旧又是蜕变,反正有大把人才参与;

特别是研究地理的熊人霖,居然还懂堪舆风水,直接造出一方宝地,给泥板埋进去,称去火气法,让它更像古物。

研究院的地窖里,火把的光映在高宇顺脸上,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

这位太监总领正捧着块刚刻好的水泥板,眯眼打量——

上面的象形文字刻得歪歪扭扭,画着戴王冠的人、展翅的鸟,还有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身影,最后以一轮太阳收尾,倒真有几分上古遗物的模样。

“熊先生,这样成吗?”

他问旁边的熊人霖。

这位地理学家正用刷子往泥板上刷黄土,动作仔细得像在给古籍描金。

“还差三分‘土气’。”

熊人霖直起身,指着泥板的边缘,

“得让裂缝里渗进些盐碱,就像在耶路撒冷的沙漠里埋了千年。”

他转身从墙角拖来个陶罐,里面装着从西域运来的盐沙,

“用这个敷三天,保证挖出来时,连最较真的神父都挑不出错。”

地窖外,朱有建正听汤若望讲耶路撒冷的典故。

“那座城有三教圣迹,”

神父的大明官话带着卷舌音,

“犹太人说那是耶和华的应许之地,穆斯林认它为穆罕默德登霄处,我们天主教,则信耶稣在那里受难。”

皇帝摸着下巴笑了:

“这么说来,埋块神谕泥板进去,倒真是‘众神聚会’了。”

他想起高宇顺说的“象形文字通用”,忽然觉得这主意比打仗还妙,

“让去耶路撒冷的人,找个三教信徒都常去的地方埋——

最好是块不起眼的墙角,等哪天修路时‘偶然’挖出来。”

汤若望听得心惊,却又忍不住点头:

“神谕说‘万物同源’,这泥板便是最好的证明。”

他忽然压低声音,

“只是那上面的故事……

姚和华、姚叔,会不会太像编造的?”

“要的就是半真半假。”

朱有建眨眨眼,

“你看那些宗教典籍,不都是真事里掺着些神神道道的?”

他指着研究院里的地球仪,

“就说这地是圆的,以前谁信?

现在不也成了‘神谕’的一部分?”

三日后,泥板终于“做旧”完成。

高宇顺捧着它,像捧着稀世珍宝,交给即将出发的荷兰商人——

这人是“神谕会”的狂热信徒,拍着胸脯保证:

“埋在圣墓教堂旁边的橄榄树下,明年春天准能被修墙的工人挖出来。”

送行人马出发时,朱有建特意让农科的人,往他们的行李里塞了些新培育的麦种:

“告诉那边的信徒,神谕不光在泥板上,也在地里——

种出粮食,比争谁的神更灵验实在。”

高宇顺站在城楼上,望着商队消失在官道尽头,忽然对身边的小太监道:

“你说,将来真有人信这泥板上的故事吗?”

小太监挠挠头:

“圣主说,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愿意坐下来谈——

就像咱这儿的佛道神父,现在不都一起喝茶了?”

这话逗得高宇顺笑出了声。

风从城楼下吹过,带着刚翻过的泥土气息,远处的神谕堂已建起了尖顶,阳光下闪着琉璃的光。

他忽然觉得,那块埋在耶路撒冷的泥板,究竟是真是假,或许真的不重要了。

就像皇帝说的,能让那些为教义打了几百年的人,因为一块“老古董”停下来,哪怕只是争论“姚叔是谁”,也比拔刀相向强。

地窖里剩下的水泥模具,被熊人霖改造成了农具模型。

他说:

“与其造假古董,不如多浇些犁铧——

这才是真正能让百姓信神谕的东西。”

朱有建听说了,笑着赏了他两匹绸缎,让他“继续研究怎么让泥板长出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