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茶中往事,笔下姻缘 > 第226章 合作促发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蓝衬衫青年喝下茶后身体僵住,沈知意立刻站起身。她没有说话,只是快步走到茶台边,把剩下的茶叶收进密封罐。裴砚也上前一步,挡在展台前,对围观的人群说:“今天的体验到此为止。”

小林迅速关闭登记系统,陈阳帮忙收走空杯。现场安静了几秒,人群开始散去。

第二天清晨,祖屋的门被轻轻推开。沈知意已经坐在桂花树下的案前,手稿箱打开着,一页新字迹静静浮现。阿斑趴在砚台旁,尾巴扫了扫纸角。她低头看记录本,展会带回的联络表摊在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电话挤在一起。

她翻了一页,手指停在一个名字上。这是个来自北欧的企业代表,沟通时间最长,问题最细。她用铅笔圈出来,又翻到下一页。另一个来自东南亚的机构也留下了详细需求,提到想在当地办小型品鉴会。

小林和陈阳一早赶来。沈知意把登记表分给他们。“按国家分类,标出有明确合作意向的。”她说。

小林接过表格就开始整理。陈阳拿出笔记本,新建一个文档,标题写成“合作意向名单”。两人坐在院中石凳上,对照原始记录一条条录入。

裴砚走进来时,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好的清单。他坐到沈知意对面,把纸递过去。“我看了所有对话记录,”他说,“有三家企业值得优先联系。”

沈知意接过清单,看到上面用红笔圈出三个名字。一个是德国的文化基金会,一个是日本的生活方式品牌,还有一个是加拿大的健康研究中心。每条旁边都标注了沟通重点。

“德国那边关注情绪感知的技术逻辑,”裴砚说,“但他们明确表示不希望产品被当作治疗工具。”

沈知意点头。“我们从没说过能治病。”

“日本品牌在意仪式感,”裴砚继续说,“他们问了很多关于手工冲泡的细节。”

陈阳抬头插话:“他们还问能不能定制茶具?”

“可以考虑。”沈知意说,“但必须是我们认可的设计。”

小林合上电脑。“数据整理好了。一共收到四十七份有效意向,其中十九家表达了深度合作意愿。”

“先跟这三家谈。”沈知意指着裴砚带来的清单,“其他暂缓。”

午后,桂语斋里阳光照在木桌上。投影仪连上电脑,屏幕上显示会议流程。小林调试设备,确认音频正常。陈阳核对翻译稿,把“缓释情绪”改成“帮助放松”,删掉“唤醒记忆”中的“唤醒”二字。

“不能让人觉得我们在操控心理。”沈知意说。

裴砚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词:传统工艺、限量体验、文化溯源。他用红笔圈出“限量”两个字。

“每人只能体验一次,”他说,“海外也一样。”

小林点头。“我已经设置系统提醒,每个Ip地址只能申请一份试饮装。”

陈阳递过修改后的翻译稿。“这样表述更安全。”

沈知意看完最后一行,说:“发出去吧。”

当天下午,第一场线上洽谈会开始。团队提前发送了资料包,包括产品说明、制作流程和核心理念。会议只开放三十分钟,用于回答提问。

德国代表首先发言,询问茶叶是否经过第三方检测。小林展示报告截图,说明成分天然,无添加。对方追问“情绪感知”的原理,裴砚打开共享屏幕,画出简单流程图。

“这不是机器决定茶的味道,”他说,“是人的呼吸节奏影响水温控制,最终由手工完成冲泡。”

日本代表关注包装设计。沈知意展示陶罐样品照片,说明每个罐子都是手工烧制,表面纹理独一无二。

“我们不会量产。”她说,“每批最多一百份。”

加拿大代表问起用户体验管理。沈知意提到展会当天发生的意外。“有人未经安排直接饮茶,我们立刻终止了当天的所有体验。”她说,“规则必须严格执行。”

会议结束,三方均表示愿意推进下一步。

傍晚,书坊后间亮着灯。沈知意泡好一杯茶,放在裴砚手边。桌上并列摆着三份文件,封皮上印着不同国名徽记。她拿起一支笔,在第一份文件末尾签下名字。

裴砚盖上印章。小林扫描存档,陈阳核对快递单信息。

“第一批货什么时候出?”陈阳问。

“下周。”沈知意说,“每国不超过百份。”

“附赠说明卡要用当地语言吗?”小林问。

“双语。”裴砚说,“中文加当地语言,内容统一:‘此茶一人一叶,只为唤起一段安静时刻。’”

沈知意看着手稿箱。那页新浮现的字还在,写着:“风起于青萍之末。”

她合上箱子,指尖轻轻抚过那行字。

“展会结束了。”她说,“现在才是开始。”

裴砚收好文件,换上新的胃贴。他的长衫袖口沾了墨痕,起身时带倒了椅子。他扶正,站在门口回头。

“明天还要早起。”他说。

小林和陈阳背着包离开。他们的脚步很轻,包里装着下一阶段任务清单。

沈知意坐在灯下没动。窗外夜色沉静,桂花树影落在纸上。

她翻开手稿箱,新一页的字迹正在慢慢出现。

“真正的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