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的手指停在那行新浮现的字上——“真正的远行……”她没有动,灯还亮着,窗外的夜风轻轻掀动手稿的一角。阿斑从案下踱出来,跳上椅子,盯着她手边的笔。
第二天清晨,小林第一个到桂语斋。他把笔记本电脑放在桌上,打开邮箱。“昨晚收到了三封回信。”他说,“德国那边说我们的‘唤醒记忆’听起来像心理干预。日本人觉得‘情绪感知’太直白。东南亚代表直接问我们是不是在做宗教茶。”
沈知意点头,翻开展会记录本。她用红笔圈出几处关键词:德国人问过三次“是否有科学依据”,日本人反复确认冲泡流程是否遵循古法,东南亚代表提到“静心”和“内观”。
裴砚走进来时,手里拿着一叠打印纸。他把纸放在桌上,“我查了些资料。北欧注重生活节律,讲究简洁和自然。日本重视仪式感,过程比结果重要。东南亚地区习惯将茶与冥想结合。”
陈阳也到了。他坐在角落,翻看之前做的宣传册草稿。“那我们是不是要把文案全改了?”
“不是改,是调整。”沈知意说,“我们不说‘唤醒’,只说‘陪伴’。不提‘治愈’,只说‘片刻安宁’。”
小林皱眉,“可这样会不会让人觉得我们没重点?”
“重点不是词。”沈知意看着他,“是人心。他们要的不是被改变,而是被理解。”
裴砚接话:“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习惯,设计不同的冲泡方式。比如北欧版本简化步骤,强调呼吸与水温的配合;日本版严格守古法,突出每一动作的意义;东南亚版加入短暂静坐引导。”
陈阳抬头,“那说明卡也得重做?”
“对。”沈知意说,“但核心不能变。手工炒制、一人一叶、仅限一次体验,这些都不动。”
小林咬着笔帽,“问题是,如果我们改太多,别人还认得出这是‘桂语茶’吗?”
没人说话。屋子里安静下来。
沈知意起身,走到茶台前。她取出两个杯子,各放一点茶叶。一杯按原样冲泡,另一杯加入一小片晒干的松木香片。“你们先喝,别说话。”
四个人默默品完茶。没有人评价味道,也没有人开口。
裴砚起身,在墙上贴了一张纸,写上一句话:“根在桃溪,枝向四方。”
小林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慢慢划掉之前写的“科技赋能情感复苏”几个字。陈阳把撕坏的说明卡拼好,重新誊抄了一遍。
“我们可以保留原有流程。”小林说,“但在呈现方式上做适配。比如给北欧的设计用冷色调,线条干净;日本用素陶罐,包装留白多;东南亚加一点金线纹样,配简短静心提示。”
沈知意点头,“形式可以变,心法不能丢。”
下午,三人开始整理方案。沈知意画出三幅构图:一幅以灰白为主,配极简线条,题“静观”;一幅用粗陶色底,器物错落有致,题“一期一会”;第三幅用暖棕打底,水面浮莲影,题“心安之处”。
投影仪突然黑了屏。
“怎么回事?”陈阳拍了两下机器。
“文件打不开。”小林检查电脑,“ppt损坏了,导不出。”
距离约定发送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沈知意拉开抽屉,拿出宣纸和毛笔。“我们手写。”
她在纸上一笔一笔描出三套设计方案。裴砚坐在旁边,把中文文案转成英文短句。他不用复杂词汇,只选最贴近意境的表达。“静观”对应“Stillness in Simplicity”,“一期一会”译为“when time meets tea”,“心安之处”写成“A moment to Rest”。
小林重新整理电子备份,一边录音留存内容。陈阳负责核对每一页的顺序和标题。
天快黑时,扫描仪发出完成提示音。三份手稿扫描件随邮件发出,收件人分别是德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合作联系人。
沈知意靠在椅背上,闭眼休息。她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手稿箱边缘。新的一行字正缓缓浮现:“风过林梢,各听其声。”
她睁开眼,拿起笔,在末页写下一句:“茶无国界,人心有音。”
然后合上箱子。
裴砚收拾桌上的纸张,发现她胃贴换了一片新的。他轻手轻脚把药盒放进抽屉,又看了眼墙上的钟——快凌晨一点。
小林合上电脑,“我去打印一份复印件。”
陈阳跟着站起来,“我也留一份。”
两人离开前,互看了一眼,没说话,但都笑了。
院子里只剩沈知意和裴砚。她伏在案上睡着了,头挨着手稿箱。窗外桂花树影轻轻晃动,一片叶子落在她肩头。
裴砚拿来毯子盖在她身上,坐在对面不动。
天边刚有一点微光。
三份提案静静躺在桌上,等待回应。